(五)加快“四化同步”,千方百计提升城市能级。
建设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实施城市能级提升工程,适时启动滁来全一体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各组团分区规划编制,引导组团间协同发展。聚焦“一河两湖一山两城”,建设一批城市重点部位、骨干道路美化绿化亮化项目,打造清流河观光带、西涧湖景观带、环明湖风光带、环琅琊山生态走廊,让北古城再现历史文化风貌、南新城彰显现代都市气息。全年实施重点城建项目280个,完成投资220亿元。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启动1.9平方公里示范片区建设,加强“留改拆”“微更新”,推进城市功能完善、基础设施补短板等“十大工程”,着力打造全国城市更新示范样板。巩固创建成果,健全常态长效机制,推动“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跃升。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实施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工程,既建好城镇“面子”,又做实城镇“里子”,“面子”要干净整洁有序,“里子”要安全稳定,确保供水、排水、燃气、电力等地下管线安全运行。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加快推进产业发展。沿苏板块要发挥区位优势,加快重大项目招引落地。皖北三县要优化资源配置,激活内生动力,支持凤阳打造“千亿硅谷”、明光打造“中国绿色涂料之都”、定远打造新型化工基地。主动对接,加快建立宁滁结对合作帮扶工作机制,强化市级统筹、县域合作,努力在产业、技术、人才、资本、市场等方面取得一批务实合作成果。抢抓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机遇,突出工业化引领、信息化赋能、城镇化支撑、农业现代化强基,整市域推进“四化同步”,务求取得示范性进展。
(六)紧扣减污降碳,千方百计推动绿色发展。
有序推进“双碳”工作。立足市情,实施碳达峰行动,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抓住能耗“双控”制度调整机遇,优化项目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建设一批光伏、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推进全国整县(市、区)屋顶光伏试点,新增新能源装机50万千瓦以上。加快建设滁州天然气调峰电厂,建成中海油滨海液化天然气、皖东北天然气管道一期项目。加快“一村万树”公益碳汇林建设,培育高效碳汇林基地10万亩以上。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行生态环保监督长制,全域落实“环保管家”。强化大气污染防治,推进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强化水污染防治,确保国考断面、饮用水源水质达标,推进西涧湖饮用水源地环境整治,加强农村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治理,持续推进危废专项整治,启动“无废城市”创建工作。抓好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开展生态区域违建问题整改等专项执法行动,解决好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
实施增绿增效行动。大力发展以“三树一苗”为主的高质量国家储备林,加快低质低效林改造步伐。推进长江支流、淮河干流生态廊道建设,确保完成人工造林3.8万亩、森林抚育21.7万亩,森林覆盖率、湿地保护率分别达36.3%、52.5%以上,力争创成国家森林城市。
(七)发展社会事业,千方百计保障改善民生。
补短板惠民生。既要办好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又要做好人民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加快补齐教育、医疗等领域短板。优化教育布局,新增公办幼儿园13所,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14所,努力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加快推进安徽科技学院滁州项目建设、支持安徽科技学院更名为安徽科技大学,支持滁州学院成功申报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推动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职业学院全面建成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承办好省第十五届运动会、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及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深化与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南京鼓楼医院、安医大一附院等合作,引进优质医疗资源,改扩建公立医院10所以上,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