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2022年重点工作安排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的起步之年。我们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好省、市委全会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对标对表、争先进位。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5%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5%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在实际工作中,要奋力赶超、力求多超,努力缩小与省内先进城市的差距、在长三角争进位。
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双招双引”,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
聚焦八大产业链抓招引。打响有效投资攻坚战,树立全国眼光、全球视野,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滚动引进一批头部企业和重大项目,做长做宽八大产业链,由集聚向集群全面提升。全年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超400个,百亿级工业大项目再有新突破、市直两个园区和县市区实现全覆盖;亿元以上项目新开工、新竣工、新投产分别超400个、300个、200个。适度超前布局、做实前期工作,确保实施5000万元以上建设项目1500个。制定“滁州英才计划”,实施“十大举措”升级版,积极承接高端人才资源和创新要素外溢,形成集聚人才的强磁场,新引进省级以上领军人才项目超15个,院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超300名。
聚焦取得突破性成果强园区。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新型功能区要快速推进,20平方公里启动区一期基础设施全面建成、二期完成征迁,确保新签约100亿元以上项目2个、10亿元以上项目8个,新开工10亿元以上项目4个。滁州经开区要引增量、挖存量,奋力冲刺全省综合考核评价前三。苏滁高新区要一手抓扩区升级、一手抓飞地合作,探索“一区多园”新模式,站稳全省综合考核评价前十。其他省级开发区都要争先进位、走在前列。
聚焦长三角一体化畅通道。抓住国家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的政策机遇,加快推进合新、宁淮等铁路建设,开工建设沪渝蓉高铁、滁宁城际三期和滁州站高铁综合枢纽工程,推进宁滁蚌城际、南京—乌衣—滁州、宁天城际二期等铁路前期工作。加快明巢、来六、宁洛改扩建等高速公路建设,确保滁天高速建成通车、合滁高速第二通道开工建设,力争南浦一级公路、黑扎营大桥、中李大桥开工。开工建设天长、明光通用机场,力争滁州机场选址获批。加快高塘湖复航工程前期工作。
(二)做强实体经济,千方百计厚植发展动能。
推动制造业更强。实施“提质扩量增效”行动计划,持续推进“千亿技改”“千企升级”,确保新增规上企业260家、亿元企业25家、百亿元企业2家以上,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站稳全省第二。加快省市战新基地建设,新增战新企业30家以上,战新产业产值增长23%以上。培育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家、安徽工业精品4个,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0家以上。引导企业更新工艺技术,淘汰落后生产装备,实施300项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开发200个新产品,分别新增省级绿色工厂、“五个一百”节能环保企业3家、5家。
推动服务业更优。实施“锻长补短”行动计划,力促服务业上水平。壮大金融业,抓实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机遇,新增上市企业3家,报会在审3家,辅导备案8家,力争培育上市后备企业100家;出台总部经济政策,吸引更多总部企业落户,争取更多产能结算落在滁州;扩大国有资本杠杆作用,参与和引进更多市场化基金,争取更多基金注册地落地滁州。新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1家以上;力争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双双突破4000亿元,实现直接融资超260亿元;市级平台公司投融资规模超160亿元,担保集团担保规模超45亿元。做强商贸物流业,新增限上商贸单位300家以上、进出口实绩企业100家以上。抢抓RCEP实施机遇,推进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滁州联动创新区建设,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合作,建成保税物流中心(B型),确保外贸进出口、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提升旅游业,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抓手,实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力争全年文旅项目完成投资超100亿元;确保琅琊山创成5A级景区,推动凤阳小岗、来安池杉湖、全椒太平古城创建国家级旅游品牌,新增省级以上旅游品牌10个以上。全年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均增长20%以上。健康发展房地产业,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确保商品房销售面积等主要指标稳居全省第一方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