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滁州市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1月6日 吴劲)

2022年01月18日 16:19   来源:滁州日报   

  四、2022年重点工作安排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的起步之年。我们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好省、市委全会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对标对表、争先进位。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5%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5%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在实际工作中,要奋力赶超、力求多超,努力缩小与省内先进城市的差距、在长三角争进位。

  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双招双引”,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

  聚焦八大产业链抓招引。打响有效投资攻坚战,树立全国眼光、全球视野,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滚动引进一批头部企业和重大项目,做长做宽八大产业链,由集聚向集群全面提升。全年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超400个,百亿级工业大项目再有新突破、市直两个园区和县市区实现全覆盖;亿元以上项目新开工、新竣工、新投产分别超400个、300个、200个。适度超前布局、做实前期工作,确保实施5000万元以上建设项目1500个。制定“滁州英才计划”,实施“十大举措”升级版,积极承接高端人才资源和创新要素外溢,形成集聚人才的强磁场,新引进省级以上领军人才项目超15个,院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超300名。

  聚焦取得突破性成果强园区。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新型功能区要快速推进,20平方公里启动区一期基础设施全面建成、二期完成征迁,确保新签约100亿元以上项目2个、10亿元以上项目8个,新开工10亿元以上项目4个。滁州经开区要引增量、挖存量,奋力冲刺全省综合考核评价前三。苏滁高新区要一手抓扩区升级、一手抓飞地合作,探索“一区多园”新模式,站稳全省综合考核评价前十。其他省级开发区都要争先进位、走在前列。

  聚焦长三角一体化畅通道。抓住国家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的政策机遇,加快推进合新、宁淮等铁路建设,开工建设沪渝蓉高铁、滁宁城际三期和滁州站高铁综合枢纽工程,推进宁滁蚌城际、南京—乌衣—滁州、宁天城际二期等铁路前期工作。加快明巢、来六、宁洛改扩建等高速公路建设,确保滁天高速建成通车、合滁高速第二通道开工建设,力争南浦一级公路、黑扎营大桥、中李大桥开工。开工建设天长、明光通用机场,力争滁州机场选址获批。加快高塘湖复航工程前期工作。

  (二)做强实体经济,千方百计厚植发展动能。

  推动制造业更强。实施“提质扩量增效”行动计划,持续推进“千亿技改”“千企升级”,确保新增规上企业260家、亿元企业25家、百亿元企业2家以上,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站稳全省第二。加快省市战新基地建设,新增战新企业30家以上,战新产业产值增长23%以上。培育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家、安徽工业精品4个,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0家以上。引导企业更新工艺技术,淘汰落后生产装备,实施300项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开发200个新产品,分别新增省级绿色工厂、“五个一百”节能环保企业3家、5家。

  推动服务业更优。实施“锻长补短”行动计划,力促服务业上水平。壮大金融业,抓实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机遇,新增上市企业3家,报会在审3家,辅导备案8家,力争培育上市后备企业100家;出台总部经济政策,吸引更多总部企业落户,争取更多产能结算落在滁州;扩大国有资本杠杆作用,参与和引进更多市场化基金,争取更多基金注册地落地滁州。新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1家以上;力争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双双突破4000亿元,实现直接融资超260亿元;市级平台公司投融资规模超160亿元,担保集团担保规模超45亿元。做强商贸物流业,新增限上商贸单位300家以上、进出口实绩企业100家以上。抢抓RCEP实施机遇,推进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滁州联动创新区建设,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合作,建成保税物流中心(B型),确保外贸进出口、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提升旅游业,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抓手,实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力争全年文旅项目完成投资超100亿元;确保琅琊山创成5A级景区,推动凤阳小岗、来安池杉湖、全椒太平古城创建国家级旅游品牌,新增省级以上旅游品牌10个以上。全年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均增长20%以上。健康发展房地产业,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确保商品房销售面积等主要指标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推动数字经济赋能。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用好家电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新增“登云”企业200家以上。发展数字经济产业园,确保新增省级智能工厂2家、数字化车间10个以上。实施“新基建+”行动,启动“城市大脑”一期项目建设,建成江淮大数据中心滁州子平台及10个智慧应用场景。

  (三)深化改革创新,千方百计确保落地见效。

  改革上见成果。用足用好农村改革试验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国字号”试点品牌,更好运用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平台思维,敢闯敢试、善作善成,探索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盘活利用路径,逐步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机制,确保取得实质性成果;深化田长制改革,探索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以省级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医防融合试点为抓手,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深化县域医共体中心药房、中医药“银针行动”,打造医改“升级版”。统一城乡居民医疗救助政策,完成省级医保改革试点任务,推进国家“区块链+民政”创新应用试点工作。全面推行开发区“标准地”制度,推动企业“拿地即开工”。坚持“亩均论英雄”,开展闲置建设用地、工业低效土地“全域治理”,加快“腾笼换鸟”步伐,实现规上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全覆盖。完善开发区考核评价机制,推行“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扎实做好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省级试点,稳妥开展信用合作。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深化国资国企、财税金融等改革。

  创新上出成效。以需求为牵引、产业化为目的、企业为主体,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行动,深化与大学大院大所合作,加大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培育和示范应用;推进高教科创城、原创科技城、科技创新谷等建设,打造一批国家、省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力促重点企业高水平研发机构全覆盖,让更多科技研发“沿途下蛋”;支持苏滁高新区、滁州高新区争创国家级高新区。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0家、企业技术中心8家、科技孵化器1家以上,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0家以上,技术合同登记额总量突破220亿元,全社会研发经费增长15%以上。

  服务上更便捷。聚力打造一批中字头、国字号展会、论坛和节庆活动,汇聚各类高端资源要素在滁州开花结果。认真落实《滁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推进“双对标”专项行动,强化企业服务中心职能,优化企业家早餐会等服务机制,统筹落实好减税降费、创新创业等惠企政策,着力解决好疫情冲击、成本上涨等生产经营问题,打造“亭满意”营商环境。开展“一屏通办”改革,启动镇村两级政务服务大厅“综合窗口”改革,深化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动全链条优化审批、全过程公正监管、全周期提升服务,推进电子签名、电子印章、电子证照、电子档案共享互认,力争平均审批环节、申报材料、审批时限分别再压缩10%、20%、30%以上,把方便留给群众和企业,把麻烦留给自己。

  (四)聚力强农惠农,千方百计推进乡村振兴。

  力促农业强。实施“两强一增”行动计划,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稳产量,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培育地方特色种业产业园,完成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打造800万亩优质专用粮基地,创成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提品质,支持龙头企业创建培育一批“滁字号”品牌产品,新增省级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0个,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20个以上。增效益,把农产品加工作为产业振兴的重中之重,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0家左右,培育百亿级生猪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农产品网上交易额超60亿元。

  力促农村美。发挥江淮分水岭风景道示范作用,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精品村,串点连线成面,带动全域乡村振兴,真正让“网红”路成为振兴路、富民路。接续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三大行动”,改厕2.5万户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超93%,秸秆和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超93%、86%。支持能人下乡、人才兴乡,发挥村民议事会等作用,推动移风易俗、促进乡风文明。

  力促农民富。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新的致贫。坚持开发式帮扶,提高农村低收入群体内生发展能力,鼓励发展产业、参与就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确保50万元以上经济强村达23%以上,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小岗要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力争工农业总产值实现翻番。

(责任编辑:宋雅静)

共(5)页 首 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末 页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滁州市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1月6日 吴劲)

2022-01-18 16:19 来源:滁州日报

  四、2022年重点工作安排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的起步之年。我们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好省、市委全会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对标对表、争先进位。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5%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5%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在实际工作中,要奋力赶超、力求多超,努力缩小与省内先进城市的差距、在长三角争进位。

  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双招双引”,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

  聚焦八大产业链抓招引。打响有效投资攻坚战,树立全国眼光、全球视野,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滚动引进一批头部企业和重大项目,做长做宽八大产业链,由集聚向集群全面提升。全年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超400个,百亿级工业大项目再有新突破、市直两个园区和县市区实现全覆盖;亿元以上项目新开工、新竣工、新投产分别超400个、300个、200个。适度超前布局、做实前期工作,确保实施5000万元以上建设项目1500个。制定“滁州英才计划”,实施“十大举措”升级版,积极承接高端人才资源和创新要素外溢,形成集聚人才的强磁场,新引进省级以上领军人才项目超15个,院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超300名。

  聚焦取得突破性成果强园区。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新型功能区要快速推进,20平方公里启动区一期基础设施全面建成、二期完成征迁,确保新签约100亿元以上项目2个、10亿元以上项目8个,新开工10亿元以上项目4个。滁州经开区要引增量、挖存量,奋力冲刺全省综合考核评价前三。苏滁高新区要一手抓扩区升级、一手抓飞地合作,探索“一区多园”新模式,站稳全省综合考核评价前十。其他省级开发区都要争先进位、走在前列。

  聚焦长三角一体化畅通道。抓住国家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的政策机遇,加快推进合新、宁淮等铁路建设,开工建设沪渝蓉高铁、滁宁城际三期和滁州站高铁综合枢纽工程,推进宁滁蚌城际、南京—乌衣—滁州、宁天城际二期等铁路前期工作。加快明巢、来六、宁洛改扩建等高速公路建设,确保滁天高速建成通车、合滁高速第二通道开工建设,力争南浦一级公路、黑扎营大桥、中李大桥开工。开工建设天长、明光通用机场,力争滁州机场选址获批。加快高塘湖复航工程前期工作。

  (二)做强实体经济,千方百计厚植发展动能。

  推动制造业更强。实施“提质扩量增效”行动计划,持续推进“千亿技改”“千企升级”,确保新增规上企业260家、亿元企业25家、百亿元企业2家以上,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站稳全省第二。加快省市战新基地建设,新增战新企业30家以上,战新产业产值增长23%以上。培育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家、安徽工业精品4个,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0家以上。引导企业更新工艺技术,淘汰落后生产装备,实施300项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开发200个新产品,分别新增省级绿色工厂、“五个一百”节能环保企业3家、5家。

  推动服务业更优。实施“锻长补短”行动计划,力促服务业上水平。壮大金融业,抓实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机遇,新增上市企业3家,报会在审3家,辅导备案8家,力争培育上市后备企业100家;出台总部经济政策,吸引更多总部企业落户,争取更多产能结算落在滁州;扩大国有资本杠杆作用,参与和引进更多市场化基金,争取更多基金注册地落地滁州。新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1家以上;力争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双双突破4000亿元,实现直接融资超260亿元;市级平台公司投融资规模超160亿元,担保集团担保规模超45亿元。做强商贸物流业,新增限上商贸单位300家以上、进出口实绩企业100家以上。抢抓RCEP实施机遇,推进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滁州联动创新区建设,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合作,建成保税物流中心(B型),确保外贸进出口、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提升旅游业,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抓手,实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力争全年文旅项目完成投资超100亿元;确保琅琊山创成5A级景区,推动凤阳小岗、来安池杉湖、全椒太平古城创建国家级旅游品牌,新增省级以上旅游品牌10个以上。全年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均增长20%以上。健康发展房地产业,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确保商品房销售面积等主要指标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推动数字经济赋能。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用好家电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新增“登云”企业200家以上。发展数字经济产业园,确保新增省级智能工厂2家、数字化车间10个以上。实施“新基建+”行动,启动“城市大脑”一期项目建设,建成江淮大数据中心滁州子平台及10个智慧应用场景。

  (三)深化改革创新,千方百计确保落地见效。

  改革上见成果。用足用好农村改革试验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国字号”试点品牌,更好运用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平台思维,敢闯敢试、善作善成,探索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盘活利用路径,逐步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机制,确保取得实质性成果;深化田长制改革,探索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以省级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医防融合试点为抓手,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深化县域医共体中心药房、中医药“银针行动”,打造医改“升级版”。统一城乡居民医疗救助政策,完成省级医保改革试点任务,推进国家“区块链+民政”创新应用试点工作。全面推行开发区“标准地”制度,推动企业“拿地即开工”。坚持“亩均论英雄”,开展闲置建设用地、工业低效土地“全域治理”,加快“腾笼换鸟”步伐,实现规上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全覆盖。完善开发区考核评价机制,推行“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扎实做好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省级试点,稳妥开展信用合作。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深化国资国企、财税金融等改革。

  创新上出成效。以需求为牵引、产业化为目的、企业为主体,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行动,深化与大学大院大所合作,加大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培育和示范应用;推进高教科创城、原创科技城、科技创新谷等建设,打造一批国家、省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力促重点企业高水平研发机构全覆盖,让更多科技研发“沿途下蛋”;支持苏滁高新区、滁州高新区争创国家级高新区。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0家、企业技术中心8家、科技孵化器1家以上,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0家以上,技术合同登记额总量突破220亿元,全社会研发经费增长15%以上。

  服务上更便捷。聚力打造一批中字头、国字号展会、论坛和节庆活动,汇聚各类高端资源要素在滁州开花结果。认真落实《滁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推进“双对标”专项行动,强化企业服务中心职能,优化企业家早餐会等服务机制,统筹落实好减税降费、创新创业等惠企政策,着力解决好疫情冲击、成本上涨等生产经营问题,打造“亭满意”营商环境。开展“一屏通办”改革,启动镇村两级政务服务大厅“综合窗口”改革,深化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动全链条优化审批、全过程公正监管、全周期提升服务,推进电子签名、电子印章、电子证照、电子档案共享互认,力争平均审批环节、申报材料、审批时限分别再压缩10%、20%、30%以上,把方便留给群众和企业,把麻烦留给自己。

  (四)聚力强农惠农,千方百计推进乡村振兴。

  力促农业强。实施“两强一增”行动计划,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稳产量,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培育地方特色种业产业园,完成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打造800万亩优质专用粮基地,创成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提品质,支持龙头企业创建培育一批“滁字号”品牌产品,新增省级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0个,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20个以上。增效益,把农产品加工作为产业振兴的重中之重,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0家左右,培育百亿级生猪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农产品网上交易额超60亿元。

  力促农村美。发挥江淮分水岭风景道示范作用,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精品村,串点连线成面,带动全域乡村振兴,真正让“网红”路成为振兴路、富民路。接续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三大行动”,改厕2.5万户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超93%,秸秆和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超93%、86%。支持能人下乡、人才兴乡,发挥村民议事会等作用,推动移风易俗、促进乡风文明。

  力促农民富。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新的致贫。坚持开发式帮扶,提高农村低收入群体内生发展能力,鼓励发展产业、参与就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确保50万元以上经济强村达23%以上,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小岗要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力争工农业总产值实现翻番。

(责任编辑:宋雅静)

查看余下全文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证140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