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滁州市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1月6日 吴劲)

2022年01月18日 16:19   来源:滁州日报   

  三、今后五年发展的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乘势而上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为我们提供了根本遵循;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作出全面强化“两个坚持”、全力实现“两个更大”的战略部署,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市第七次党代会明确了“5688”奋斗目标和“五个前列”“五个更大”愿景,为我们明晰了发展路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滁州面临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机遇,特别是经过多年奋斗,滁州的产业基础更加坚实、动能势能更加强劲、营商环境更加优化、政治生态更加清明,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我们要增强“慢进是退、不进更是退”的紧迫感,拉高标杆、只争朝夕,走好赶考路、奋进新征程,努力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抢先机、开新局、走在前。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按照省委“忠诚尽职、奋勇争先”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鲜明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高水平打造“两地两区一中心”,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新滁州。

  (一)紧扣高质量发展走在前,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奋力打造“光伏之都”。聚焦延链、补链、强链,引进更多头部企业和重大项目,争取落地一批永久性论坛、会展,打造一批创新研发平台,力争通过3—5年努力,打造“光伏之都”。完善八大产业链“链长制”,力争智能家电等六大产业产值均超千亿元,培育半导体等10个以上百亿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构建“6+10”先进制造业体系。全力培育百亿企业。开展优质企业梯度培育行动,推进“千亿技改”“千企升级”“千企入规”,加大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力度,确保规上工业企业达3000家、百亿企业达20家、上市企业达30家。着力突破重大项目。聚力抓招商、全力上项目,确保每年新签约、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均超400个、到位资金1000亿元以上,百亿元工业项目年年有新突破。聚力推进科技创新。深入实施“四大工程”,推动全社会研发经费、高新技术企业数和增加值、技术合同登记额实现“四个翻番”。实施“百千万”青年人才集聚工程,力争未来五年引育200名国家级领军人才,1500名博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20万名大中专毕业生、专业技能人才。

  (二)紧扣一体化发展走在前,争当开放合作排头兵。推动新型功能区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果。加快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新型功能区建设,在发展空间、项目建设、机制创新等方面求突破。加快天长—六合协同区发展,启动明光—盱眙功能区建设,推进全椒—浦口毗邻区合作,深化与杨浦区战略合作、与南京市结对帮扶,放大滁州国际(虹桥)会客厅平台嵌入效应,着力打造一体化发展样板区。推动园区发展争先进位。推进苏滁高新区扩区升级和各开发区提档升级,全市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千亿级开发区达3家以上,力争再有3—5家开发区进入全省综合考核评价前列。推动基础设施率先对接。推进宁滁蚌等3条铁路前期工作,加快合新等3条高铁建设,建成滁宁城际并接入南京北站,打造“轨道上的滁州”。推进来六、滁天等10条高速公路建设,新增里程400公里以上,确保通车里程、在建里程保持全省第一,打造“高速上的滁州”。开工建设滁州民航机场及天长、明光、定远、凤阳小岗通用机场,打造“翅膀上的滁州”。加快淮河等航道疏浚整治,推进滁州港相关港区建设,打造“航道上的滁州”。推动公共服务率先融入。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等方面率先实现“同城待遇”,在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在生态环保、社会治理等方面完善协同机制,在营商环境上实现等高对接。

  (三)紧扣全面深化改革走在前,探索创造更多新经验。农村综改上,推动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拓新路,力促田长制改革作示范,统筹推进河湖长制、林长制、生态环保监督长制。综合医改上,着力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推进“三医”联动,推深做实县域医共体、城市医联体,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放管服”改革上,坚持用工业互联网思维改造优化政府工作流程,推进“一屏通办”改革,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统筹抓好人力资源、投融资等领域改革。

  (四)紧扣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前,建设绿色发展先行区。更高站位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出台行动方案,落实能耗“双控”制度,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更大力度抓好污染治理。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升级版。严格落实“五控”措施,持续改善空气质量。统筹做好水资源保护、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固废危废监管和处置,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力争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抓好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争创全国“无废城市”。更实举措筑牢生态屏障。深化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实施“五森”行动,推进“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行动。

  (五)紧扣推动共同富裕走在前,跑出协调发展加速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乡村振兴首要任务,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加快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创建百亿小岗,打造全国乡村振兴典范。着力增加居民收入。在做大做好“蛋糕”的同时,切好分好“蛋糕”。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和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健全持续增收长效机制,提高职工工资占生产总值和企业收益比重,拓宽居民经营性、财产性收入渠道。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发展慈善事业。坚持“四化同步”。鼓励各县市区争上游、创一流,力争天长、凤阳分别冲刺全省前三、前十,来安、全椒、定远、明光位次大幅前移,南谯、琅琊经济总量跨越两个百亿台阶,确保实现县域经济总量翻番。加快补齐民生短板。深入推进“双减”工作,优化教育布局,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创建产教融合型城市。推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同发展。完善公共卫生、医疗、中医药体系建设,提升专科医疗、妇幼健康、重大疫情应对能力,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实施养老服务五大攻坚行动,强化三级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建设,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措施。实施引江济滁补水工程。

  今后五年,是滁州抢抓机遇、大有可为的五年,是乘势而上、跨越赶超的五年。我们一定要咬定目标、只争朝夕,忠诚尽职、奋勇争先,共同谱写现代化新滁州建设的崭新篇章!

(责任编辑:宋雅静)

共(5)页 首 页 上一页  [3]  [4]  [5]  [6]  下一页  末 页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滁州市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1月6日 吴劲)

2022-01-18 16:19 来源:滁州日报

  三、今后五年发展的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乘势而上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为我们提供了根本遵循;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作出全面强化“两个坚持”、全力实现“两个更大”的战略部署,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市第七次党代会明确了“5688”奋斗目标和“五个前列”“五个更大”愿景,为我们明晰了发展路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滁州面临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机遇,特别是经过多年奋斗,滁州的产业基础更加坚实、动能势能更加强劲、营商环境更加优化、政治生态更加清明,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我们要增强“慢进是退、不进更是退”的紧迫感,拉高标杆、只争朝夕,走好赶考路、奋进新征程,努力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抢先机、开新局、走在前。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按照省委“忠诚尽职、奋勇争先”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鲜明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高水平打造“两地两区一中心”,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新滁州。

  (一)紧扣高质量发展走在前,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奋力打造“光伏之都”。聚焦延链、补链、强链,引进更多头部企业和重大项目,争取落地一批永久性论坛、会展,打造一批创新研发平台,力争通过3—5年努力,打造“光伏之都”。完善八大产业链“链长制”,力争智能家电等六大产业产值均超千亿元,培育半导体等10个以上百亿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构建“6+10”先进制造业体系。全力培育百亿企业。开展优质企业梯度培育行动,推进“千亿技改”“千企升级”“千企入规”,加大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力度,确保规上工业企业达3000家、百亿企业达20家、上市企业达30家。着力突破重大项目。聚力抓招商、全力上项目,确保每年新签约、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均超400个、到位资金1000亿元以上,百亿元工业项目年年有新突破。聚力推进科技创新。深入实施“四大工程”,推动全社会研发经费、高新技术企业数和增加值、技术合同登记额实现“四个翻番”。实施“百千万”青年人才集聚工程,力争未来五年引育200名国家级领军人才,1500名博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20万名大中专毕业生、专业技能人才。

  (二)紧扣一体化发展走在前,争当开放合作排头兵。推动新型功能区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果。加快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新型功能区建设,在发展空间、项目建设、机制创新等方面求突破。加快天长—六合协同区发展,启动明光—盱眙功能区建设,推进全椒—浦口毗邻区合作,深化与杨浦区战略合作、与南京市结对帮扶,放大滁州国际(虹桥)会客厅平台嵌入效应,着力打造一体化发展样板区。推动园区发展争先进位。推进苏滁高新区扩区升级和各开发区提档升级,全市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千亿级开发区达3家以上,力争再有3—5家开发区进入全省综合考核评价前列。推动基础设施率先对接。推进宁滁蚌等3条铁路前期工作,加快合新等3条高铁建设,建成滁宁城际并接入南京北站,打造“轨道上的滁州”。推进来六、滁天等10条高速公路建设,新增里程400公里以上,确保通车里程、在建里程保持全省第一,打造“高速上的滁州”。开工建设滁州民航机场及天长、明光、定远、凤阳小岗通用机场,打造“翅膀上的滁州”。加快淮河等航道疏浚整治,推进滁州港相关港区建设,打造“航道上的滁州”。推动公共服务率先融入。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等方面率先实现“同城待遇”,在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在生态环保、社会治理等方面完善协同机制,在营商环境上实现等高对接。

  (三)紧扣全面深化改革走在前,探索创造更多新经验。农村综改上,推动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拓新路,力促田长制改革作示范,统筹推进河湖长制、林长制、生态环保监督长制。综合医改上,着力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推进“三医”联动,推深做实县域医共体、城市医联体,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放管服”改革上,坚持用工业互联网思维改造优化政府工作流程,推进“一屏通办”改革,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统筹抓好人力资源、投融资等领域改革。

  (四)紧扣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前,建设绿色发展先行区。更高站位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出台行动方案,落实能耗“双控”制度,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更大力度抓好污染治理。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升级版。严格落实“五控”措施,持续改善空气质量。统筹做好水资源保护、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固废危废监管和处置,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力争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抓好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争创全国“无废城市”。更实举措筑牢生态屏障。深化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实施“五森”行动,推进“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行动。

  (五)紧扣推动共同富裕走在前,跑出协调发展加速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乡村振兴首要任务,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加快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创建百亿小岗,打造全国乡村振兴典范。着力增加居民收入。在做大做好“蛋糕”的同时,切好分好“蛋糕”。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和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健全持续增收长效机制,提高职工工资占生产总值和企业收益比重,拓宽居民经营性、财产性收入渠道。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发展慈善事业。坚持“四化同步”。鼓励各县市区争上游、创一流,力争天长、凤阳分别冲刺全省前三、前十,来安、全椒、定远、明光位次大幅前移,南谯、琅琊经济总量跨越两个百亿台阶,确保实现县域经济总量翻番。加快补齐民生短板。深入推进“双减”工作,优化教育布局,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创建产教融合型城市。推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同发展。完善公共卫生、医疗、中医药体系建设,提升专科医疗、妇幼健康、重大疫情应对能力,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实施养老服务五大攻坚行动,强化三级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建设,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措施。实施引江济滁补水工程。

  今后五年,是滁州抢抓机遇、大有可为的五年,是乘势而上、跨越赶超的五年。我们一定要咬定目标、只争朝夕,忠诚尽职、奋勇争先,共同谱写现代化新滁州建设的崭新篇章!

(责任编辑:宋雅静)

查看余下全文
上一页  [3]  [4]  [5]  [6]  下一页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证140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