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今后五年发展的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乘势而上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为我们提供了根本遵循;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作出全面强化“两个坚持”、全力实现“两个更大”的战略部署,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市第七次党代会明确了“5688”奋斗目标和“五个前列”“五个更大”愿景,为我们明晰了发展路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滁州面临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机遇,特别是经过多年奋斗,滁州的产业基础更加坚实、动能势能更加强劲、营商环境更加优化、政治生态更加清明,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我们要增强“慢进是退、不进更是退”的紧迫感,拉高标杆、只争朝夕,走好赶考路、奋进新征程,努力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抢先机、开新局、走在前。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按照省委“忠诚尽职、奋勇争先”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鲜明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高水平打造“两地两区一中心”,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新滁州。
(一)紧扣高质量发展走在前,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奋力打造“光伏之都”。聚焦延链、补链、强链,引进更多头部企业和重大项目,争取落地一批永久性论坛、会展,打造一批创新研发平台,力争通过3—5年努力,打造“光伏之都”。完善八大产业链“链长制”,力争智能家电等六大产业产值均超千亿元,培育半导体等10个以上百亿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构建“6+10”先进制造业体系。全力培育百亿企业。开展优质企业梯度培育行动,推进“千亿技改”“千企升级”“千企入规”,加大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力度,确保规上工业企业达3000家、百亿企业达20家、上市企业达30家。着力突破重大项目。聚力抓招商、全力上项目,确保每年新签约、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均超400个、到位资金1000亿元以上,百亿元工业项目年年有新突破。聚力推进科技创新。深入实施“四大工程”,推动全社会研发经费、高新技术企业数和增加值、技术合同登记额实现“四个翻番”。实施“百千万”青年人才集聚工程,力争未来五年引育200名国家级领军人才,1500名博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20万名大中专毕业生、专业技能人才。
(二)紧扣一体化发展走在前,争当开放合作排头兵。推动新型功能区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果。加快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新型功能区建设,在发展空间、项目建设、机制创新等方面求突破。加快天长—六合协同区发展,启动明光—盱眙功能区建设,推进全椒—浦口毗邻区合作,深化与杨浦区战略合作、与南京市结对帮扶,放大滁州国际(虹桥)会客厅平台嵌入效应,着力打造一体化发展样板区。推动园区发展争先进位。推进苏滁高新区扩区升级和各开发区提档升级,全市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千亿级开发区达3家以上,力争再有3—5家开发区进入全省综合考核评价前列。推动基础设施率先对接。推进宁滁蚌等3条铁路前期工作,加快合新等3条高铁建设,建成滁宁城际并接入南京北站,打造“轨道上的滁州”。推进来六、滁天等10条高速公路建设,新增里程400公里以上,确保通车里程、在建里程保持全省第一,打造“高速上的滁州”。开工建设滁州民航机场及天长、明光、定远、凤阳小岗通用机场,打造“翅膀上的滁州”。加快淮河等航道疏浚整治,推进滁州港相关港区建设,打造“航道上的滁州”。推动公共服务率先融入。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等方面率先实现“同城待遇”,在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在生态环保、社会治理等方面完善协同机制,在营商环境上实现等高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