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1月10日 温金荣)

2022年01月28日 09:55   来源:惠州日报   

  ——2022年1月10日在惠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惠州市人民政府市长 温金荣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市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惠州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是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重托、推动惠州高质量发展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复杂严峻国际形势和宏观经济下行压力,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省委“1+1+9”工作部署,积极抢抓“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重大战略机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沉着有效应对风险挑战,精准施策,主动作为,高质量发展动能不断增强,“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大步迈向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

  五年来,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发展实体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经济规模持续壮大。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977亿元,同比(下同)增长10.1%;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其中规上工业总产值9785.9亿元,增长26%,增速稳居全省前列。“三驾马车”协调性增强,2021年固定资产投资2972.4亿元,增长21.8%,五年年均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78.9亿元,增长13.3%;外贸进出口总额3055.1亿元,增长22.8%,一般贸易占比提高到43.1%。来源于惠州的财政总收入1561.2亿元,增长9.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55.4亿元,增长10.5%。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9243元和27580元,分别提高8.3%和10.7%。

  发展质量显著提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4.7:53.3:42,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分别达64.1%和43.8%。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从62.6%提高到73.6%。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比从69.6%调整为108.6%。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比从2.05%提高到3.1%,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从40.2%提高到51.8%,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增至225家。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主装置区全面建设、总部区投入使用。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总部区加快建设,引进12个高端科研团队。高新技术企业从466家增至20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从939家增至1862家。

  市场活力日益增强。聚力优化营商环境,大力服务支持企业,出台“实体经济十条”“制造业十条”“民营经济十条”“抗疫暖企十条”等系列惠企政策,累计减税降费273.1亿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实现企业开办“一网通办”,平均审批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五年累计新增市场主体36.4万户,其中企业13.8万户,增长111.8%。新增百亿级工业企业7家、“四上”企业4151家、A股上市企业8家、北交所上市企业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2家。特色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简单汇”服务企业2.4万家,累计融资426.6亿元。新增建筑施工企业1664家,行业产值取得历史性突破。创新开展解决企业困难“直通车”活动,获评“粤治-治理现代化”优秀案例。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动市属国企战略性重组,14家市属国企整合为6家大型集团。启动中国(惠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跨境电商出口业务迅猛发展,仲恺高新区和惠东县获评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

  五年来,我们坚定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推动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建设,发展势能持续增强

  “2+1”现代产业集群加速形成。围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集中资源、集中力量发展“2+1”现代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扩规提质,形成5G及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显示、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电池等主导产业,11家企业上榜全省电子信息制造业100强,行业总产值4591亿元,居全省第三。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提速,国企、民企、外企同台竞技,形成年产能2200万吨炼油、220万吨乙烯炼化一体化规模,行业总产值2837亿元,两年年均增长10.9%;清洁能源加速建设,总装机676万千瓦,占能源总装机比例71.7%。电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完成投资162亿元,新增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37座、输电线路1900公里。生命健康产业初步形成以中医药为特色产业,医药、器械同步发展的产业集群,产值377亿元。

  “3+7”工业园区建设扎实推进。积极引导产业向园区集聚,密集出台保障项目快速落地措施,大力推动土地、资金、砂石等资源要素向园区集中。大亚湾石化区连续三年位列“中国化工园区30强”第一,仲恺高新区获批全省首批超高清视频显示特色园区,成为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核心引擎。中韩(惠州)产业园累计引进项目161宗,总投资1821亿元;已动工106宗、竣工投产28宗。惠州新材料产业园加快建设,累计引进项目8宗,总投资107.7亿元。7个县区千亿级园区两年来新签约项目212宗,新开工196宗,新投产93宗。

  重大产业项目逆势集聚。创新项目服务机制,大力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建设,新引进投资超50亿元的引领性产业项目42宗。全力破解项目建设“用地难”,新增用地指标近七成用于工业项目,开展存量土地攻坚专项行动,2020年以来盘活用地7.5万亩,“挣”取用地指标3.3万亩。实行工业项目施工图审查容缺承诺办理,全面推行建设工程项目“信用快审”承诺制。中海油炼化二期、中海壳牌二期、TCL液晶模组整机一体化智能制造等项目建成投产,正威(惠州)新材料产业园首期部分投产,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恒力(PTA)、惠州LNG接收站等重大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太平岭核电一期1、2号机组加快推进,项目扎堆抢滩成为“惠州现象”。

  五年来,我们坚持内外兼修,强化规划引领和精细化管理,城市品质明显提升

  城市扩容提质实现新突破。统筹推进旧城更新与新城建设,城市承载力、吸引力不断增强。全市常住人口超600万,城镇化率预计达73%。从容有序建设金山新城,完成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稳步推进科教片区、健康片区、南站片区开发建设。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常态化开展“两违”整治,累计拆除违建5900万平方米,整治广告(招牌)6.3万块。优化城市主要出入口环境,城市窗口面貌显著改善。启动174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完成130个“惠民空间”微改造。着力规范停车秩序,建成智慧公共停车场32座、停车位1.1万个,中心城区停车难问题得到缓解。

  综合立体交通网不断完善。按照“交通带动产业、产业支撑城市”思路,规划建设“丰”字交通主框架,推动形成开放发展新格局。惠州机场航站楼扩建工程建成使用,启动飞行区改造,航线覆盖全国80%省会城市。赣深高铁建成通车,惠州北、仲恺、博罗北高铁站建成,广汕高铁加快建设,莞惠城际小金口至惠州北段动工,京九铁路惠州火车站完成提质改造,轨道交通通车里程达323公里。新建成高速公路6条,新增通车里程227.6公里,总里程达857.6公里,居全省第二。新投产6个万吨级以上泊位,港口吞吐能力达1.5亿吨。完成国省道改扩建238.8公里。中心城区新建市政道路53条、110公里,建成跨江大桥3座,启动鹅城大桥建设,整治交通堵点34个,交通网络实现提档升级,获评全省首批公共交通示范城市。

  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高。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实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实施供排污一体化改革,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取得初步成效,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15个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部稳定达标,水环境质量改善幅度居全国第七。东江干流惠州段水质保持Ⅱ类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市生态环境园一期建成运营。新增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94.5万吨,新建污水管网2263.7公里,改建老旧管网680.2公里,城市建成区27条黑臭水体全部实现“长制久清”,水生态环境实现根本性转变,获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高度肯定。空气质量稳居全国168个重点城市前列。完成造林与生态修复60.2万亩,森林覆盖率61.6%。整治修复海岸线65.4公里,新增红树林面积6800亩。能耗“双控”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全国首单挂钩碳市场履约债券和“绿色碳链通”业务顺利完成。获评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成功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

  五年来,我们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进一步激发

  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大力实施兜底保障工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全市46个省定贫困村全部出列,15188户35546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7374元提高到16267元,实现全面小康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省定贫困村优先启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全部纳入动态监测平台,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全面铺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乡村产业效益明显提升。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引导加工、物流、商贸等企业进村,建成省级农业产业园5个,获评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4家、省级57家。新增国家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示范镇(村)5个,省级“一镇一业”专业镇16个、“一村一品”专业村111个。创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7个、省名特优新农产品公共区域品牌15个、“粤字号”农业知名品牌138个。大湾区(广东)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一期部分投产,实现出口供货。成功申报广东惠州国家林药科技示范园区,获批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森林康养基地各1家。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入选省级以上乡村旅游线路9条。

  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和“九大攻坚”行动,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72.3%,所有村庄均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治理农村路口隐患3696个,完成“四好农村路”提档升级3800公里,惠阳区、惠东县获评全国示范县(区)。完成中小河流治理537公里,提标改造江河堤防148公里,完成水库除险加固37个,白花河新开分洪河3.9公里,建成碧道82公里。自然村集中供水实现全覆盖,广大群众喝上“放心水”“安全水”。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全面开展“一户一宅”、农房简约报建、农房风貌管控改革,扎实推进“房地一体”农村不动产登记发证。复垦腾退闲置低效农村建设用地5465亩。铁腕整治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严禁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五年来,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社会民生事业不断进步

  疫情防控精准有效。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放在首位,以“一失万无”的态度,众志成城、全民同向,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策略,织密织牢常态化疫情防控网,坚决果断应对国内聚集性本土疫情冲击,有效防控境外输入风险。自2020年2月19日以来,全市未新增本土确诊病例。全民抗疫社会共识不断凝聚,全民免疫屏障加快构建,疫苗接种超1400万剂次。

  民生事业全面发展。坚持新增财力七成以上用于民生,五年累计民生支出2128.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0.6%,编制全省首份惠企利民政策清单。城镇新增就业36.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以内,就业形势保持稳定。新增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382所,完成学前教育“5080”攻坚任务,每年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超2万个,义务教育大班额从14.76%下降到0.55%,基础教育质量显著提升。新增1所高职院校,完成惠州学院省市共建任务和管理体制调整。新增4家三甲医院、505间医疗机构,升级改造9家县级医院。完成704间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全市所有村卫生站实现“一站式报销”。老年大学县区全覆盖。党群服务中心镇村两级全覆盖。5个县区通过省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成功入选国家首批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市。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莫家拳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优秀文艺作品及人才获省级以上奖项170余项。高分通过国家卫生城市第五次复审,荣膺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博罗县、龙门县荣获全国县级文明城市称号,博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入选全国先行试验区。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0%和95%以上,足额核发各项社会保险待遇757.1亿元。实施大病二次补偿,报销比例95%。推出普惠型商业健康保险“惠医保”,实施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累计降费12.1亿元,综合降幅32%。建立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多渠道解决困难群体及城市“夹心层”群众急难问题。组建退役军人管理保障机构,市、县、镇、村四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高标准建成。大力推进“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建成76个社工服务站,实现镇街全覆盖。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853元,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365元,孤儿养育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883元,分别比2016年增长39.8%、33.8%和35.5%。建成并启用“一站三中心”,大助餐试点、区域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县区全覆盖,获批全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国家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

  社会治理成效显著。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排查治理问题隐患8.3万多处,全面完成大亚湾石化园区安全规范化建设。系统防范化解道路交通安全风险,五年较大以上道路交通事故起数对比前五年下降85.7%。深入推进“畅通工程”,交通健康指数排名进入全国城市前列。常态化开展源头治超,查处超载货车6.6万宗,立案查处货运企业违法行为5376宗。全市生产安全事故宗数逐年下降,比2016年下降35.2%。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飓风”系列等专项行动,加强公安大数据智能化建设,创新“一村(居)一警”机制,“两抢”零发案天数逐年攀升至333天。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信访事项群众满意率逐年提升。市民服务中心启用,全面开展民生政务服务事项周六延时服务,设立政务服务大厅“惠帮办”专窗60个,实现高频事项办理“最多跑一次”,1200多宗事项“一窗办理”,1087宗事项全市通办。成功创建国家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市,“七五”普法、公共法律服务工作获评全国先进。荣获首批“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两次捧得平安中国建设最高奖“长安杯”,城市更安全、群众更安心。

  五年来,全市国防教育、军民融合、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工作取得新进展,台港澳、外事侨务、民族宗教、红十字、残疾人、老区建设、粮食安全等工作迈上新台阶。统计、移民、海事、气象、水文、三防、消防、科普等工作实现新发展。

  过去五年,我们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持续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我们坚持加强政府系统党的建设,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高标准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持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我们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之以恒纠治“四风”,强化审计监督效能,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政务公开,努力打造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我们坚持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市政协协商沟通情况,主动听取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办理市人大代表议案11件、代表建议801件,市政协提案972件,办复率100%。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五年的奋斗历程,我们走过的每一步都不容易,每个人都付出了辛勤汗水。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我们攻坚克难、化危为机,克服了外部复杂形势带来的冲击,实现了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破除了传统发展惯性的路径依赖,推动产业发展由散转聚、由大到强;啃下了脱贫攻坚“硬骨头”,与全国全省一道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守住了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保持住了各项事业发展的稳定性、连续性;经历了主动转变发展方式的艰辛,办成了许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解决了老百姓久盼未决的不少“老大难”问题,成绩实属来之不易。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掌舵领航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历届市委、市政府励精图治、接续奋斗的结果,是全市人民齐心协力、苦干实干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驻惠单位、驻惠部队、武警官兵、消防指战员,企业界人士和来惠创业务工人员,向广大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惠州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一是经济总量还不够大,产业整体竞争力还不够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弱,发展质量和效益仍需进一步提升;二是要素成本上升较快,资源要素约束趋紧,土地、能耗、环境容量等瓶颈问题制约了项目落地建设;三是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还比较突出,县域经济不够强,尤其是镇村经济基础薄弱,乡村设施和公共服务还存在短板;四是民生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医疗等整体质量还不够高,养老、托幼等优质资源供给不足,与群众期盼还有差距;五是统筹发展和安全任务艰巨,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有待提升,疫情防控、安全生产、房地产等领域风险隐患不容忽视;六是政务服务还不够优,办事效率仍需进一步提高,不愿为、不敢为、不会为现象仍然存在,干部专业能力有待加强。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勇于直面,不遮掩、不回避,敢于较真碰硬,在解决问题中继续前进。只要我们奋发向上、敢闯敢干,就没有攀不上的山,没有干不成的事!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

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1月10日 温金荣)

2022-01-28 09:55 来源:惠州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