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目标任务及2022年工作安排
各位代表!未来五年,是惠州踏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五年。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新特征新要求,深入分析惠州发展新形势,描绘了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明确了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思路,强调惠州正处于由量变到质变升华的关键转折期,要抢抓先机、主动出战,扎实办好惠州自己的事,以综合竞争力提升这个最大的确定性应对诸多不确定性。这必将激励我们走好新的赶考路、奋进新征程。我们必须胸怀理想、脚踏实地、接续奋斗,深刻把握党百年奋斗“十个坚持”宝贵经验,把战略规划变成“路线图”,把宏伟蓝图细化为“施工图”,干在每一天、干好每件事,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把美好愿景变成“实景图”。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到2026年,在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基础上,聚焦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深入实施深度融深融湾行动,不断做大经济总量,快速提升发展能级,奋力打造珠江东岸新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地区和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一是综合实力迈入国内一流。地区生产总值大幅跃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省上游水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65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00家,新增上市企业30家,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二是两大支柱产业跻身世界一流。工业总产值达到1.6万亿元,工业投资五年超6500亿元,建成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联动打造世界水平数字产业基地,石化能源新材料和电子信息两大产业集群竞争力走在全国第一方阵前列。三是城乡发展更加协调。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城市功能品质显著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75%,现代优美花园城市美誉度、影响力大幅提升。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走在大湾区前列,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四是生态环境更加优美。落实“双碳”要求,协同推进节能减排降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守住“惠州蓝”,守好东江水,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五是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坚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推动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促进共同富裕,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文化强市扎实推进,人民生活品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惠民之州品牌更加响亮。
各位代表,在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们既要正视困难,更要坚定信心,看到惠州独具特色的禀赋条件、不断夯实的发展基础和正在积蓄的发展势能,特别是经过多年努力,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高质量发展成为社会共识,好项目、大项目接续落地建设,这是我们稳步向前的定力和保持上升态势的底气所在!我们坚信,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定向,有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有全市人民的团结拼搏,我们一定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在百舸争流中劈波斩浪、勇拔头筹,交出一份优异的答卷!
完成未来五年发展目标,今年至关重要。我们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积极进取、真抓实干,全面掀起干事创业新热潮。综合各方面因素,202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工业投资增长30%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6%;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2%;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8.5件;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6%以内;
环境空气质量稳居全国重点城市前列;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主要污染物排放、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等指标完成省下达任务。
完成上述目标任务,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深入实施融深融湾行动,纵深推进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与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福祉,延续经济运行良好势头,保持社会大局平安稳定。
2022年我们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按照定下来的目标,一张蓝图干到底,重点聚焦八个方面,实施“八大提升工程”:
(一)聚焦做强实体经济,实施产业竞争力提升工程
我们要坚持大抓工业发展,坚定实施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不断强链补链延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打造更具核心竞争力的“2+1”现代产业集群,建设新型工业强市,筑牢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基础。
加快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发挥大项目、“链主”企业带动效应,不断做长做精石化产业链。加快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等项目建设,力促恒力(PTA)主体项目、中海油油品结构升级项目建成投产。推动惠州新材料产业园加快集聚发展,动工建设宇新轻烃综合利用项目一期、百利宏硫综合利用等8宗项目,着力引进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优质产业项目,发展壮大高端精细化工和新材料产业集群。
加快建设世界水平数字产业基地。把握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趋势,强化与广深佛莞等城市产业链协同,探索建设港惠电子信息合作平台。支持TCL、德赛、伯恩光学、比亚迪、利元亨等行业领先企业扩大投入,进一步做大5G及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显示、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电池等优势产业集群。推动华星光电高世代模组、旭硝子显示玻璃等项目扩产,加快亿纬锂能动力电池、创维数字等项目建设。加快布局新型基础设施,推动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大力发展基础软件产业,积极引进大数据、互联网平台等关联企业,前瞻布局人工智能、信息安全、区块链等新兴产业,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加快建设大湾区清洁能源中心。统筹推进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加快中广核海上风电场、太平岭核电一期、惠州LNG接收站、丰达电厂二期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中洞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尽快核准,力争太平岭核电二期获得核准,积极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建设,新增一批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规划。积极推动用户侧储能,实施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示范项目,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推动电网绿色高效、柔性开放、数字赋能。
积极发展生命健康产业。推进国家林药科技示范园、九龙峰南药种植示范基地、岭南药用植物园建设,不断扩大南药种植规模,打造道地药材和岭南特色中药材原料产业基地。加快罗浮山国药二期等中医药产业项目建设,主动对接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加强环罗浮山健康产业资源开发利用。谋划建设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区,推进锦好医疗、鑫瑞医疗等项目建设,吸引一批医疗器械龙头企业。
持续推进“3+7”工业园区提质增效。落实好“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继续将用地规模和指标优先布局到“3+7”工业园区。谋划建设一批“两新一重”项目,加快园区道路、管网、环保、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利用“园区眼”平台加快推进项目,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20亿元以上,切实提升园区承载力。强化产业链招商,加大力度培育一批根植性强的“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营造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集群生态。全年建设工业项目1200宗以上,其中新动工600宗以上,完成工业投资1300亿元以上,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1.2万亿元。全力以赴抓好全市193宗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投资超1000亿元。
积极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落实好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的要求,坚决防止搞“碳冲锋”、运动式“减碳”。全面实施“能效领跑者”计划,对标行业标杆水平,把好项目准入关,推动高耗能行业开展节能降碳技术改造,依法依规关停淘汰一批“散乱污”企业。加强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新增5家以上企业入选国家绿色制造名单。探索建立碳普惠等机制,发挥绿色金融作用,引导支持企业绿色转型,推动产业链绿色化、低碳化。大力推广电能替代,推动用电大户“双碳”转型。
着力融入国内国际市场循环。培育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区域消费中心城市,优化提升华贸中心、港惠新天地、水东街等特色商圈、示范街区,培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消费升级。坚持“房住不炒”,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建设质量强市,实施重点产品质量品牌提升行动。谋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现代物流产业基地。落实好“稳外贸”政策,帮助外贸企业保供应链、稳产业链,支持企业进口关键生产设备、核心零部件和重要原材料。积极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加快中国(惠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建成保税物流中心,继续抓好大宗商品保税进口工作。主动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做好“家门口”生意。
(二)聚焦创新驱动发展,实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我们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依托大产业大平台,紧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逐步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以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建设大湾区能源科技创新中心。主动承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资源外溢,加快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建设,引进一批核能、石化能源等领域的高端人才。按照边建设边转化“沿途下蛋”的思路,积极推进同位素研发、重核素合成等重大科研项目,促进离子膜、超导加速器等一批科研成果落地。推动绿色能源与新材料研究院中试基地建设,高水平规划建设河桥科教城、稔平半岛清洁能源新技术综合应用试验区,提升能源科技创新能力。
打造珠江东岸创新资源重要聚集地。把培育引进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提升创新能力的核心抓手,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2600家、2200家,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35家。引导龙头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建新型研发机构,与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建立校地合作研究院。充分发挥“粤惠自然科学基金”作用,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新增工程技术中心30家。丰富引才引智渠道,深入实施“惠”聚优才行动,用心用情服务人才,探索柔性引才,全力优化人才发展良好生态。加快技工院校育才阵地建设,实施“鹅城工匠”锻造行动,壮大高技能人才和卓越工程师队伍。
建设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加大金融、土地、人才等要素支持力度,建立政银企科技成果转化风险分担机制,引进一批技术成果转化专业服务机构,推动工业地产项目配套创新平台,吸引更多科技成果在惠转化。优化科技攻关“揭榜挂帅”机制,探索“本地企业出题、全国科研力量答题”新模式,重点在新型显示、新一代通讯与网络、新能源与低碳等领域组织技术攻关。设立更多异地孵化器,打造异地选苗、惠州成长的模式。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构建激励创新发展的知识产权工作格局。办好第六届天鹅杯创新创业大赛、第七届中国创新挑战赛(惠州)等赛事。
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以数字化改造“赋智”“赋能”,支持制造业龙头企业加快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打造一批5G应用示范场景,引导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鼓励企业使用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支持传统制造装备联网、关键工序数控化。加大工业技改力度,支持450家企业开展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新增6个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项目,累计推动12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
(三)聚焦深度融深融湾,实施交通互联互通提升工程
我们要围绕实现“对外大连通、对内大循环”,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以“丰”字交通主框架为引领,大力推动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空港海港互联互通,以开放理念构建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强化大湾区东部枢纽门户地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建设交通综合枢纽。以重点高铁站场为依托,启动广汕高铁惠城南站、厦深铁路惠州南站综合交通枢纽项目建设,打造若干轨道交通与机场、公路客运站场无缝衔接、便捷换乘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广汕高铁、赣深-广汕高铁仲恺联络线、莞惠城际小金口至惠州北段建设,加快推进深惠城际、深汕高铁惠州段前期工作,完善轨道交通站场市政配套设施,积极参与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抓紧推进惠州机场飞行区改造工程,统筹谋划二期扩建工程,加快推进千万级干线机场建设。开展空港经济区规划研究,构建客货运高效运转的集疏运一体化交通体系。
持续完善“高快一体”网络。全线开工建设1号公路,实现惠州新材料产业园至大亚湾段半幅通车。加快推进惠龙高速、惠河高速改扩建、深汕第二高速大亚湾至坪山段,建成广惠高速金龙互通,推动实施惠坪高速、惠肇高速、环稔平半岛高速公路项目,完善“九横八纵三加密”高速公路网。启动南山快速路工程一期建设,完成金龙大道惠城区段快速化改造。完善“五横五纵”骨干快速路网,加快推进新清大道、深莞惠红色干线一期建设,启动惠泽大道快速化改造。
优化提升城乡交通路网。加快构建中心城区“两环十射”进出城道路系统,持续打通中心城区连接路,新建成演达五路等市政道路20条以上,提高通行效率,让市民就近快速上高速。加快鹅城大桥建设,推动实施湖山大桥、金山大桥慢行系统等项目,提升道路交通安全,完善中心城区过江通道体系。持续推进国省干线升级改造,启动国道G355线龙门油田至永汉段改建工程等2个项目,完成国道G324线惠东小屯至陈塘段改建工程等2个项目。新建“四好农村路”88公里。
大力推进惠州港扩能升级。坚持港产城融合发展,理顺惠州港建设和管理机制,统筹岸线资源、破解用地障碍,促进港口做大做强,实现吞吐量突破亿吨。积极发展以海铁联运为核心的多式联运,完善港口集疏运条件,实施荃湾、东联及碧甲港区进港航道等级提升工程。建设惠州港液化烃码头、多用途公共码头等一批公用码头,大力推进港区码头公用化。引进国内外大型航运企业,谋划建设惠州港现代物流集聚区,推动惠州港从产业港向贸易港、产业港并重转型,深度参与深港口岸经济带建设,打造大湾区乃至全国南北出海新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