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聚焦优美花园城市,实施城市现代品质提升工程
我们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下足绣花功夫,全面提升城市建设管理精细化水平,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形成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城市综合承载力。
稳步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强化规划引领和管控作用,推动国土空间规划试点成果落地应用,坚决杜绝急功近利、大拆大建。支持惠东、博罗、龙门3个县开展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工作。严把占用绿地、砍伐迁移城市树木、迁移古树名木审批关,节俭务实推动城市绿化,优先选用乡土树种。谋划建设儿童公园等特色公园,改造提升北湖公园、东平公园等老旧公园,建设一批口袋公园、小微绿地,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的城市公园体系。 进一步规范公共停车秩序,建成智慧公共停车场30座、新增停车位8000个。坚持“两违”治理法制化常态化,实现“无违建镇(街)”创建工作全覆盖。开展城市体检工作,扎实推进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普查,加快城镇燃气管道老化更新改造,健全城市地下管线安全规范管理长效机制。新启动132个城镇老旧小区及“惠民空间”改造,补齐人居环境短板,让市民家园更有颜值、市井生活更有品位。
不断厚植绿色生态优势。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推动水污染防治由巩固治污成果转向全面提质。深化供排污一体化改革,完善城乡污水处理设施体系,新改建污水管网300公里,建设污水处理设施6座、污泥处理设施2座,确保国省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实施空气质量保优行动,持续推动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确保空气质量稳居全国重点城市前列。开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示范,确保土壤环境安全稳定。抓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推进市生态环境园二期项目,建设餐厨处理、建筑垃圾、大型转运站等一批项目,纵深推进垃圾分类。加强绿色生活方式宣传,提高市民绿色生活意识。全面推进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城镇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比80%以上。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绿美惠州大行动,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新增红树林1100亩。落实好河湖长制,新建碧道80公里,打造河清岸绿、水草丰美的多彩自然生态廊道。
持续擦亮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坚持保护优先,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研究制订文物保护专项规划,新增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非遗保护项目,加快实施中山公园及其文物保护整体提升项目,推进府城遗址考古工作。启动环西湖文博群落、东湖旅店二期等项目建设,打造更多城市文化IP,更好彰显鹅城千年文化特质。扎实开展历史街区、传统村落、古建筑、古驿道、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完善保护修缮机制,让城市留住记忆。积极参与“海丝联盟”交流合作,推进“海丝”史迹保护利用,谋划建设白马窑考古公园,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全力支持县区各展所长各展其美。各县区要立足自身发展现状、资源禀赋,走差异化高质量发展道路。支持惠城区着力提升中心城区能级,打造一流中心区。支持惠阳区打造深度融深融湾“桥头堡”,建设好“智造高地·活力惠阳”。支持惠东县推动山水林田湖海联动发展,打造高质量融入“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的山海之城。支持博罗县加快建设“县强、民富、景美、人和”的现代魅力强县,力争进入全国县域高质量发展第一方阵。支持龙门县当好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建设绿色发展美丽幸福示范县。支持大亚湾开发区加快打造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建设国内一流开发区。支持仲恺高新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建设国内一流高新区。
(五)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兴村惠农提升工程
我们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持续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围绕“五大振兴”,强化城乡资源统筹,以城带乡、以工补农,不断激发农业农村活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乡村篇章。
积极创建三产融合示范镇。充分发挥乡镇“上连县、下连村”的节点作用,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建设5个三产融合发展示范镇。加快发展丝苗米、茶叶、海产品等优势特色产业,打造荔枝、黄羽鸡等产业集群,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00亿元以上,增长8.5%以上。推进新一轮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新增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家、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公园)5家。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扶持力度,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强化粮食安全责任制,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保障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严格耕地保护责任,抓好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做好垦造水田工作,建设高标准农田4.2万亩。加快推进品牌强农,新增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10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认证1个,新认定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2个以上。建好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农产品基地,打造大湾区“中央厨房”。
大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优化城乡空间发展格局,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因地制宜编制村庄规划。持续抓好“九大攻坚”行动,建设现代“美丽圩镇”,打造一批示范圩镇。巩固提升环罗浮山等13条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带,新建10条示范带。稳步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拆旧复垦,“零容忍”遏制新增乱占耕地建房问题,依法从严打击违法建设,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实施点状供地,保障乡村振兴用地。推进农村“一户一宅”等“三项改革”,全面加快“房地一体”农村不动产登记发证,保障村民建房刚性需求。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统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农村垃圾治理、农村厕所革命,推动70%以上行政村基本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
不断提升乡村现代生活品质。完善乡村公路、通信物流等设施,推动农村供水“三同五化”,健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机制。扎实推进惠城区横沥镇、博罗县杨村镇城乡融合发展省级中心镇试点。建设重点乡镇商贸中心、农村电商综合集散设施,深化惠东、博罗、龙门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持续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造就更多高素质精勤农民。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大培训”计划,提升“三农”领域干部本领。深化驻镇帮镇扶村,深入开展“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做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发挥党群服务中心作用,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文化大下乡活动,让农民过上更具民俗文化内涵的现代新型乡村生活。
(六)聚焦改善民生质量,实施惠民之州品牌提升工程
我们要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政府过“紧日子”,腾出更多财力用于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办好一批民生实事,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大力促进共同富裕,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
促进就业扩量提质。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扩大就业供给,实施“促进就业九条”,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发展。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全力以赴抓好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城镇新增就业7万人以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8%以上。加大重点用工企业数据监测分析,逐步实现各类市场主体用工实名制。纵深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高质量发展,提标升级市人力资源产业园,推动技能人才与产业相衔接、与岗位相匹配。
提高“学有优教”水平。巩固提升学前教育“5080”攻坚成果。坚持义务教育公益属性、政府主办原则,深入推进住宅项目配套教育设施专项治理,通过新改扩建学校、公办学校挖潜扩能、部分民办学校转公办等方式,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7万个。全面落实“双减”政策,深化校外培训机构分类管理、专项整治,做实做优校内课后服务,确保减负不降质。大力发展优质特色普通高中,办好特殊教育、专门教育、终身教育,鼓励开展公益性家庭教育服务活动。推进高职院校学科专业提档升级,推动广东省技师学院新校区建设,大力推进“一县(区)一公办中职”建设。支持惠州学院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区)创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和“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深入实施基础教育“头阵计划”,激发教育高质量发展动力。
加快建设健康惠州。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提质、均衡布局,落实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启动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中医特色重点医院项目,加快市第二人民医院红花湖院区项目一期建设。发展医学重点学科群,建设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中心。推动全市二级中医院二甲全覆盖。完善惠东、博罗、龙门3个县域医共体,办好用好7家“县区第二人民医院”,提升县镇医疗卫生水平。提升市、县(区)疾控中心核心能力,推动市公共卫生医院建设。开展各年龄段健康干预与健康促进,实施四类重大慢性病防治行动。推广2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公平可及、优质高效。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居民医保参保率,“银龄安康行动”扩展到60周岁。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加快建设长者照护之家示范项目,建成43家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成5个“南粤家政”基层服务站。推动镇(街)未成年人保护站覆盖率20%以上。逐步完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育班,实现每千人口拥有婴幼儿托位数2个。积极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着力做好新市民和青年人住房保障。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关注和改善城市“夹心层”生活,实现困难群体救助全覆盖。依托各级慈善总会设立社区基金,鼓励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开展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审批权委托镇(街)试点,让群众更及时更便利享受救助服务。
推动文化旅游体育繁荣发展。实施公共文体设施效能提升行动,规划建设一批各具特色、集文旅体融合服务的“惠享文化空间”,推出一批网红创意景观和场所,活化提升利用西湖景区建筑设施,打造更多群众家门口的“文化客厅”。推动慈云图书馆、市文化馆提档升级。鼓励支持本土文艺创作,继续办好系列普惠型群众文体活动。围绕环西湖、环罗浮山-南昆山、环惠州湾三大平台,将山海湖泉岛特色资源串珠成链,积极参与建设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深化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市建设,做优“夜色惠精彩”品牌,培育六大文旅夜间消费圈。实施竞技体育精品工程,重点培育体操、跳水、轮滑、跆拳道等项目。增设城乡公共空间体育设施,新增惠民球场100个,谋划建设体育主题公园,构建城市15分钟健身圈,着力打造“身边的运动场”。
继续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持续深化双拥工作,推动退役军人工作高质量发展。扎实做好对口援藏、与黔西南州东西部协作工作,积极发展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红十字等事业,着力抓好审计、统计、外事侨务、移民、气象、水文、科普等工作,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七)聚焦共建共治共享,实施平安惠州提升工程
我们要坚持系统观念、法治思维,注重源头治理、综合治理,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更多资源下沉基层,努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巩固深化“长安杯”成果,为高质量发展营造更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深入推进平安惠州建设。筑牢“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线,慎终如始、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守护好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坚持底线思维,精准防范化解金融、房地产等领域的风险隐患。深化推进警务机制和勤务制度改革创新,推动“一村(居)一警”提档升级,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持续深化禁毒人民战争,严厉打击突出违法犯罪,不断完善信息化、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持续压实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建立健全安全隐患排查和预防控制体系,深化道路交通安全黑点整治,加强水上交通、危险化学品、城镇燃气、城镇电力、建筑施工、渔业船舶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强化消防安全治理,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建设智慧市场监管平台,提升农贸市场环境卫生,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全过程监管,全力守护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强化应急体系能力建设。推进三防、事故救援和森林防灭火等应急救援力量整合,成立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着力提升各类灾害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学校、医院、园区等重点部位最小应急单元建设,推进应急广播系统建设,提升自救、互救能力。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优化建设水资源骨干网,保障城乡供水安全。加快智慧水利建设,优化城市排水管网投建管模式。继续推进江河湖库水系综合治理,加快白花河、惠州北站片区等防洪排涝治理工程建设,完成中小河流整治40公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1宗,启动东江干堤整治,实施淡水河流域新一轮整治。
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提档升级“一村(居)一法律顾问”,为困难群众提供及时优质的法律援助服务。深入实施基层治理“大培训”计划,妥善化解重点信访矛盾,加快构建“智能化+网格化+群众路线”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加强镇(街)服务能力建设,积极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扎实推进“双百工程”,村(居)建成社工服务点,实现全市社工服务站(点)100%覆盖、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社工服务100%覆盖。深化文明城市建设,推动文明实践站所全覆盖。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志愿者在协同治理中的作用。推动出台《惠州市物业管理条例》《惠州市城市养犬管理条例》《惠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治理公园广场噪音扰民,用法治方式破解城市治理难题,让社区更文明、居民更舒心。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