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23年工作安排
开局关系全局,起势决定胜势。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新余复市四十周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部署要求,立足“工小美”战略,紧扣“四地”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凝心聚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城市,充分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新余实践,以优异成绩迎接复市四十周年。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5%左右;出口总额促稳提质;实际利用外资稳中有进,实际利用省外2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增长7.5%左右;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5%左右和7%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3%左右。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奏响工业强市“主旋律”,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始终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在“调旧”与“育新”中推动工业经济实现质的明显提升和量的较快增长。
推动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全面落实工业高质量发展30条,打造产业链链长制升级版,全力实施钢铁产业转型升级千亿倍增行动,主攻“优特钢带、金属制品、电工钢、钢结构”四大产业集群,对接中国宝武争取一批项目落地,加快新钢电弧炉改造、高品质冷轧硅钢和经开区特钢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推动钢铁产业营收达1400亿元。全力实施锂电产业冲千亿工程,加快赣锋锂业30GWh动力电池、新锂源年产6亿只小型聚合物锂电池、东鹏新材料3.5万吨高纯锂盐、江西雅保2.5万吨锂盐前端技改等项目建设,加速布局新型储能赛道,力促锂电产业营收达800亿元。全力实施光伏产业重振计划,推动江西海源2.7GW高效光伏电池等项目建设,加快瑞晶太阳能重组步伐,力争光伏产业营收达150亿元。推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苎麻纺织、鞋业等产业深度融入全省产业链布局,实现优势互补。
推动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做优做强“一号发展工程”,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企业达120家、数字经济总量翻番。依托盛泰精密、美天科技、航天科工二院等企业,全面布局电子元器件等基础赛道、数据服务等新兴赛道、数字文创等融合赛道,加快推动市数字产业园、新宜吉科创芯孵化产业园、海螺建材数字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深入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促进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融合发展,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化与京东、百度等头部企业合作,加快推动京东(新余)数字经济产业园二期、5G智慧物流产业园、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园等项目建设,努力将新余打造成为京东区域合作中心城市和百度中国合作示范城市。全力推进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园建设,加快延伸硅灰石非金属矿新材料产业链,持续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消防、建材等特色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
推动要素保障持续升级。扎实推进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探索实行县区、园区、企业挂榜排名激励机制,完善跨区域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税收利益分成机制,推进县区、园区差异化竞争、一体化发展。全力支持高新区打造千亿级园区、经开区争创国家级园区、分宜工业园扩区调区和湖泽工业平台建设,加快园区基础设施、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和标准厂房建设提升。深入实施集群式项目“满园扩园”和“节地增效”行动,盘活用好低效用地和闲置厂房。启动电网供电提升工程,打造智能互动配电网。加快开放平台建设,积极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持续推进“单一窗口”口岸功能服务,压缩进出口通关时间,建成赣西物流中心。
(二)打好投资消费“组合拳”,培育经济提速新引擎。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积极对冲有效投资不足、居民消费意愿不强、市场信心不振三重压力,全力稳住经济基本盘。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持续开展“项目大会战”行动,计划安排市重点项目300个、年度计划投资400亿元。持续推进大唐二期建设,完成主厂房封闭;强力推进分宜电厂二期和新余煤储基地建设,力争仙女湖抽水蓄能项目纳入国家抽水蓄能中长期规划,努力建设赣西能源中心。加速推进渝钤大道建设和沪昆高速、樟吉高速改扩建,力促袁河航道提升、大岗山水利枢纽、孔目江水源工程、钤阳灌区开工。扎实推进江口水库防洪能力提升、新余港口建设前期工作。统筹推进碳纤维产业园、江锂科创园、现代鞋业产业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等产业项目建设,持续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强化一把手招商、小分队招商、以商招商,发挥好“渝郎回乡”“钢城集结号”作用,力争全年引进“5020”项目不少于30个,确保新签约项目注册率达90%、进资率和开工率均达70%、投产率达60%以上。优化“四争”工作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确保争取上级资金增长10%以上。
持续挖掘消费潜力。围绕打造中三角旅游目的地,以申办2024年全省旅发大会为契机,加快推进文旅产业提质增效、赋能升级,全面实施“引客入余”工程,力争全年接待游客量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5%和6%。启动仙女湖爱情岛、百丈峰等一批景点提升改造,加快推进绿建田园生态示范园、泊心云舍高端民宿、昌坊矿山公园等新业态项目建设,推动良山江钢老工业文化遗址等开发,打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锂走遍天下”等工业旅游新线路,办好央视七夕晚会和“七夕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全面实施促进商贸消费提质扩容三年行动,推进重点商圈和特色街区提档升级,有效盘活壹方城等商贸综合体,持续优化消费环境。统筹节庆造势促消费,融合拓展线上消费,扩大健康、养老、托育、家政等服务消费,促进共享经济等消费新业态发展。改造提升县乡商业设施,引导县域引入城市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推动农村居民汽车、家电、家具、家装消费升级。
精准帮扶市场主体。全面落实减税降费等助企纾困政策,着力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健全领导干部挂点联系企业制度,强化“惠企通”平台宣传,推动惠企政策和资金及时直达市场主体。深入实施金融“活水润余”专项行动,优化提升“信易贷”“赣金普惠”新余平台,推广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和“文旅贷”“银担总对总”等产品,促进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成本。深入实施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升级工程,力争新增上市、在会审核、辅导备案、“新三板”挂牌企业各1家。强化煤、油、气调运,有效破解企业“缺煤、少油、乏气”等难题。
(三)厚植改革创新“驱动力”,塑造体制机制新优势。坚持以全面建设“创新江西”为引领,以创新倒逼改革、以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更实举措强化创新。深入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锂电新能源科创城建设,强化区域协同创新,全面开展研发投入强攻行动,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 GDP比重达2.1%。扎实推进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建强用好产业链科技创新联合体等高等级平台,有序引导企业聚焦产业链核心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推动赣锋锂业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有机融合。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育苗造林”三年行动计划,确保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0家、高新技术企业46家,获批独角兽(潜在、种子)和瞪羚(潜在)企业6家。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大力引进和培育一批高层次人才、技能型人才和创新团队,全力支持新余学院创新发展,积极推进大中专职业院校优化专业设置,深化校企合作,引导更多高校毕业生留余就业创业。
更大力度深化改革。深入实施全面深化改革攻坚行动,勇于探索一批自主改革项目,进一步打响新余改革品牌。发挥好新宜吉合作主阵地作用,推动出台《新宜吉六县转型合作联动工作机制》,着力打通区域钢铁产业链等产业合作通道,全力配套承接落地一批智能装备制造企业,推动区域合作走深走实。统筹推进新宜吉区文体中心、人民医院和地下综合管廊、孔目江上游水系生态治理与数智新城等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支持其深耕数字产业,努力打造新宜吉六县合作示范平台和重要载体。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推动建筑、文旅产业整合,推进市属国企聚焦主业特色发展。
更高标准优化环境。聚焦“双一流”营商环境目标,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着眼“办事更便捷”,深化电子证照关联应用全国试点,推动更多事项一网通办、就近办;着眼“办事更高效”,完善容缺受理、并联审批等制度,巩固扩大“一照通办”“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成效;着眼“办事更规范”,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健全覆盖市、县、乡、村的四级政务服务标准化体系;着眼“办事更暖心”,优化帮办代办服务机制,做好“爱心窗口”和“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服务,全力提升政银企交流平台问题解决实效,积极创建全国政务服务满意度标杆市,努力打造“余事不求人、无事不打扰”营商环境品牌,确保营商环境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四)争当乡村振兴“排头兵”,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奋力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样板之地。
做强做优乡村产业。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抓实产业引领、就业引导、社会帮扶、动力激发,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稳定粮油、生猪生产,新建成高标准农田5.5万亩,持续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抓手,推动农业“七大产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新增果蔬种植1.5万亩,拓展肉牛产能4.1万头、肉羊4万只,稳步扩大设施农业、渔业生产能力,推动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加快现代粮食产业园、赣西农资仓储物流中心、分宜县10万亩小浆果现代产业示范区、渝水区10万吨标准化中心粮库等农产品深加工和仓储物流项目建设,力争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突破110亿元。
有序实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美丽乡镇建设五年行动和数字农业农村建设三年行动,着重完善集镇及周边较大村庄“硬设施”与“软服务”,推动公共服务供给由注重机构行政区域覆盖向注重常住人口服务覆盖转变,以集镇整体提升跑出城乡融合加速度。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谋划实施一批农村改路、改沟和生活污水治理等项目,新改建农村户厕5000个,着力打造一批美丽宜居示范线,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持续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提升适度规模经营水平。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有序开展闲置农房和宅基地盘活利用,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有效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让农民分享更多收益。创新推进“财农信贷通”,建立健全放贷“白名单”制度,努力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题。发挥小农户发展特色农业价格收入保险作用,提高小农户抗风险能力。深化农技农经农机“三支队伍”和供销社改革。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