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任陈厚群近日做客中国经济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系列访谈。中国经济网记者 裴小阁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10月13日讯(杨淼 秦静)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任陈厚群近日做客中国经济网“江水北流3000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系列访谈”时表示,为了保证调水过程中的输水安全,需要解决膨胀土、高地下水位、高填方等技术难题。
据中国经济网了解,南水北调中线膨胀土的渠段累积长达360公里左右,约占中线总干线长度的1/3。如此大面积的膨胀土给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带来一定难度。陈厚群向中国经济网介绍,膨胀土是对含水率非常敏感的超固结土体,具有较高黏性。陈厚群笑称它为“雨天一团糟,晴天一把刀”。他解释说:“这种土质有水时很黏,一旦水分蒸发就很干硬,这样一干一湿,强度就会降低,因此需要其保持适当的含水率,是工程上的技术难题。”为了保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输水安全,陈厚群表示,工程采用的主要措施是换填水泥改性土,同时在膨胀土施工时边开挖边进行保护。为保证边坡的稳定性,必要时还需采取抗滑桩、锚杆、混凝土框格架等加固措施。
除了膨胀土影响输水安全,高地下水也是影响渠道安全不可回避的技术难题。据中国经济网了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越高地下水位的渠段大概是470公里,其中地下水位高于设计水位的渠段有160多公里,如果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将会给工程的运行带了安全隐患,或增加工程投资。对此,陈厚群说:“为保证南水北调一渠清水往北流,地表水不能和渠道内水相混合,所以地下水如果不能达到饮用水标准,需要抽排以降低地下水水位。如果某渠段的地下水水质达到饮用标准,就可向渠道适量内排。”
陈厚群表示,整个过程对水质的要求是极为严格的,整个输水系统完全闭合,地下水的水质受严密监测控制。
在谈到中线工程全线自流的输水方式时,陈厚群称高填方是工程中遇到的又一个技术性难题。他表示,自流输水的渠道需要有一定的坡度,因此有的地段要挖除,有的地段要填筑。陈厚群强调,通过一系列工程措施保证高填方的施工质量。
陈厚群认为,通过这些措施方法来保证工程质量。他强调,对于这些高难度的工程,管理、施工、监理等部门都各有一整套严格质量保证体系,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还制定了相应的应急处理方案。
(责任编辑: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