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洁:二十年专注南水北调移民主题创作是宿命

2014年11月18日 07:44   来源:中国经济网   

  

  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梅洁近日做客中国经济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系列访谈。中国经济网记者 裴小阁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18日讯(记者袁霓) “一生一世一条河”,曾有媒体这样描述作家梅洁创作生涯,20年辛勤笔耕写就一百四十多万字的“中国水利移民文学三部曲”,一字一句都在倾诉梅洁对故乡的那条“大河”的牵挂与追随,“汉水情结”也成了她的代表性符号。近日,梅洁做客中国经济网“江水北流三千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系列访谈,在谈到写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故事的初衷时,她这样说到:“故乡与我,是彼此的宿命。”(点击进入访谈专题

  “当年我诞生在汉水边,那第一声啼哭,也可能就是为了日后我要为这一方庞大的80多万的群体来哭泣来写作,我不知道是不是,我就老在想这个问题,你说是担当是使命是责任,这些都有,但是我觉得真是命中注定。”梅洁用作家的诗意与感性来说明她的选择,也表达着选择背后那份深沉的感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

  1991年,梅洁回到阔别31年得家乡——湖北十堰,而童年记忆中生活的郧阳古城却再也难寻踪迹。因为修筑了丹江口大坝,郧阳古城已经淹没江底。正是这次回乡的机缘,“南水北调”第一次印入梅洁的脑海里,她写下了10万多字的《山苍苍 水茫茫》。“这是中国水利移民第一篇以文学的方式来反映他们命运的作品。”梅洁说到。

  2003年年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2005年,梅洁千里迢迢赶回故乡,沿着江水走了整整100天,接着又对干旱、深受水威胁的北京、天津、河北进行了100天的采访。在200天的采访之后,梅洁用14个月的时间完成了40余万字的《大江北去》。在《大江北去》的筹备、写作阶段,梅洁遭遇了人生的巨大变故,丈夫的去世带给她毁灭性的打击。正是故乡这块土地给了梅洁支撑下去的勇气。她曾在《大江北去》出版时接受采访说:“我写这部书就隐含了一个卑微的心愿,那就是真切地希望,当清澈的汉水给干渴的中原、华北和京津大地带来一片滋润时,当人们欣喜地端起从遥远的鄂西北流来的一杯幽蓝时,不要忘记为此而两度奉献了家园和土地的库区人民,不要忘记他们几代人在半个世纪里经受的磨难和牺牲。”

  “如果你不写,谁还能为他们写?”

  2010年,梅洁接到湖北省移民局彭承波局长的电话,诚请她回家乡书写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二期移民。那时,湖北省8万外迁移民工作即将结束,10万内安移民艰巨的工作马上开始。

  经历丈夫离世的痛苦及自己身体的病痛,梅洁很犹豫,但彭承波的一句话一下击中了梅洁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你最熟悉这里的历史和移民,迁走的、留下的都是你的父老乡亲,你不写谁还能为他们写?”

  “当时他这句话,好像一下把我的心都击疼了,我就停顿了片刻,拿着电话没有回答,我眼泪直流,后来我想了想我就说那好吧,就这样我又进行了第三次的《汉水大移民》写作。”梅洁动情的讲述。

  “是我在选择故乡,还是故乡在选择我?我想是我们双向的选择,是我们相互的选择,也是我们相互的命运。”在采访中,梅洁不止一次的表述着她对故乡一生牵绊的深情。

  曾有记者讲述亲眼看到的梅洁写作时的状态:由于每天写作近十个小时,梅洁腰肌严重劳损,常常疼痛难忍,总是需要扶着书桌跪下写作。而她36万字的《汉水大移民》下部书稿都是跪在电脑桌前完成的!对此,梅洁却说:“每当我跪下我都在想:我是在向牺牲、奉献的我的故乡跪下!我是在向十几万背井离乡的父老乡亲跪下!我是在向几十万移民工作者和建设者跪下!我是在向我美丽的汉水跪下……所有的跪下权当做我深深的感恩。”

  中国经济网“丹水北流3000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大型报道活动”

  梅洁谈对南水北调改观:人们质疑因不知有多缺水

  梅洁:从南水北调新移民看时代进步从干部苦看文明执政

  梅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首是一块历史文化宝地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