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梅洁近日做客中国经济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系列访谈。中国经济网记者 裴小阁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18日讯(杨淼)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自项目开展以来已经历经60多年,过程中充斥着官员、学者、普通百姓的质疑亦或是理解。近日,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梅洁做客中国经济网“江水北流3000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系列访谈”时表达了自己对南水北调的理解以及心路历程的变化。(点击进入访谈专题)
梅洁说:“最初对南水北调工程还没有深入了解的情况下,我是有质疑的。”她关心的是南水北调工程对汉江中下游平原的生态是否有影响,那么大数量的人口迁移仅为一个工程这样值不值得,为什么北方不能节水?但在她20多年对南水北调中线移民这一主题的持续创作中,通过逐步的写作、采访、读文献、读经典,她逐渐转变了对南水北调的看法,她认为南水北调是个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重要工程,是个千秋功德的好事。
梅洁告诉中国经济网,自我们人类在地球上诞生起,水利工程就不断地利用水资源,为我们更好的生存服务。世界各国也几乎都有大型的调水工程来解决局部区域的缺水问题,中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可以说是世界之最。
她感叹道:“中国水资源非常贫乏,世界平均人均水量是8000立方米,我们中国的人均水量是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而北方地区只有几百。例如北京现如今的人均水量达不到100立方米,天津、河北也都在200立方米左右,这是多么恐怖的数字!”
梅洁对中国经济网谈到阿拉伯沙漠国家,一片荒芜的地带人均水量也达到了260多立方米,可见在华北一带的人生活在了一片比荒漠更荒漠的地方。
她说:“南水北调确实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这些生活在华北地区的人连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都没有,还谈何发展?”她无奈地告诉中国经济网,联合国定的生存指标中极限缺水指标为人均500立方米水量,而华北地区显然已经到了不能再生存的极限了。
她列举了北京的例子。北京以前有水的地方非常多,特别是永定河曾是北京的母亲河,宋清时期的古诗词曾多次流露出那个时候永定河的辉煌,可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永定河就已经彻底干涸了。而在上世纪90年代末,我们拼命地超采地下水,公主坟一带的地下水已经打到基岩,这意味着一万年的地下水都无法再恢复了。整个华北地区都存在着这样的情况。
梅洁很无奈,她觉得很多人都不知道华北地区这么缺水的现状,还拿饮用水去洗车、去浇高尔夫球场。她形象地说:“水是地球母亲的血液。当你把它最后一管血液抽走后,它就会彻底瘫倒毙命,到时候人类又该何去何从呢?”
梅洁向中国经济网表示,我们国家在科学地调水,考虑、治理好汉江中下游平原的生态问题的同时,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提高自己的节水意识,改变自己用水的生活方式,这是合理利用水资源非常重要的举措,更是为了中华民族繁荣复兴必须要走的一条路。
中国经济网“丹水北流3000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大型报道活动”
梅洁:二十年专注南水北调移民主题创作是宿命
梅洁:从南水北调新移民看时代进步从干部苦看文明执政
梅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首是一块历史文化宝地
(责任编辑: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