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冯启详解南水北调北京段为何采用PCCP管 直径4米系国内首产

2014年12月22日 15:58   来源:中国经济网   

  北京市南水北调建设管理中心副主任冯启近日做客中国经济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系列访谈。中国经济网记者闫微微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22日讯(记者宋雅静) 近日,北京市南水北调建设管理中心副主任冯启做客中国经济网“江水北流3000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大型报道活动”系列访谈,他全方位的为公众讲解了南水北调中线渠道PCCP管的选择、设计及功能等问题,他表示PCCP可承高压,保证渠道的优质功能,同时PCCP管4米直径,在中国也是首次生产应用。

  PCCP管主要是利用钢筒,两边加上连接设施,然后在钢筒的外侧浇铸混凝土,壁厚大概30公分左右,形成一个管芯,管芯的外侧缠绕预应力钢丝,再喷一些防腐材料,这样就形成了PCCP管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渠道,选择采用这种高难度且国内毫无制造技术经验的管道的原因,群众并不了解。这种管道结实吗?耐用吗?有缺陷吗?能够保护好我们南来的“生命水”吗?

  冯启告诉中国经济网,决定采用PCCP管是多次选择的结果。工程最早提出来要做一条明渠,直接把水流入北京,但因北京土地资源太稀缺,又提出来方涵和钢管的方案,而方涵和钢管都需要放到平原地区,而PCCP管的材质能选择在山前地区走管。所以通过对比,最后选能用在山前地区,能适用、而且能缩小占地面积的PCCP管。

  此外,采用的直径4米的PCCP管在中国也是首次生产应用。冯启解释道:“自一八九几年PCCP管诞生以后,中国上世纪70年代将其引进,尺寸一般2米左右,山西引黄用过3米2,而中线工程采用的内径是4米,该尺寸在世界上只有利比亚用过,其他地区都还未用过。PCCP内径4米这个概念,尺寸大了以后,好多的技术概念就完全不一样了。设计、监理、监造、施工单位等通力研发,基本都是通宵达旦、彻夜不眠的在工作。最终用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任务。”

  另外在运输和安装管道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冯启欣慰地说“22000根PCCP管的运输,最后没有出现大的事故,应该还是很圆满的”。此外,安装要求的精密程度也同样令人咋舌,要求误差在6毫米,基本上一天安装7到8根管,工程伴随了许多随机性和偶然性,对技术的要求之高时刻在考验着工作人员。

  冯启回首了自己在工程中的一幕幕,通过参与南水北调工程,让他不光在工程知识上,还有社会经验等等,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动情的讲到:“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应该是,它成就了我,且历练了我。”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