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探访宁夏“西气东输”中转枢纽 自动化程度高

2016年04月21日 08:2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在宁夏中卫,“西气东输”四路干线管道在此汇聚并分四路输出——

  探访宁夏“西气东输”中转枢纽

  

中卫压气站工作人员在检测输气管道。 本报记者 拓兆兵摄

  黄河从黑山峡奔腾而下,在宁夏中卫沙坡头突然变缓,一根巨型黄色管道从腾格里沙漠伸出,跨越河面穿过南岸的祁连山余脉,东向而去……这是著名的“西气东输”工程。春暖花开时节,《经济日报》记者走进了“西气东输”最大的天然气中转枢纽——中国石油“西气东输”管道公司银川管理处中卫压气站。

  从京藏高速向西拐入定武高速,便能不断看见路边农田里的黄色警示牌。每隔一长段距离有一座阀室,地下埋的就是输气管道。“西气东输干道管线长度超过1万公里,销售区域覆盖全国25个省区市,沿线110个城市、3000多个大中型企业,近5亿人受益,对国民经济建设、民生保障以及环境保护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国石油西气东输管道公司银川管理处管道科科长胡生宝介绍说。

  天然气是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我国是天然气大国,西部地区的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陕甘宁和四川盆地蕴藏着26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资源和丰富的石油资源,约占全国陆上天然气资源的87%。2000年国务院批准启动“西气东输”工程,2003年“西气东输”工程开工建设。“西气东输”有两条干线管道:西一线是以新疆塔里木气田为主供气源,以长三角为主要目标市场,管道干线西起新疆塔里木轮南,东至上海白鹤镇,全长3826公里,管径1016毫米,通过实施增输工程,目前管道全线输气能力已达到170亿立方米/年。西二线以中亚为主要供气源,主要目标市场为华东、华南,管道干线西起新疆霍尔果斯口岸,东至浙沪,南至两广,线路总长约8700公里,管径1219毫米,设计输量300亿立方米/年。由于宁夏位于我国东西部之间的中心点,具有等距离运输的优势,而且宁夏是重要的产气区,于是将中转枢纽设在了宁夏中卫市。

  中卫压气站位于常乐镇枣林村,依山傍河而建,占地面积约11万平方米。走进压气站,空压机轰鸣,大口径黄色输气管道格外醒目。“天然气传输采用的是加压接力方式。天然气从源头通过管道加压传输,由于压力会在输送中衰减,因此每隔200公里左右建有一个压气站,用空压机将管道增压到规定值,一站接一站传输,直至目的地。”中卫压气站站长王伟斌告诉记者,中卫压气站是集清管、分离、计量、调压、分输、气体分析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压气站,是国内天然气长输管道行业最大最重要的枢纽站场,西一线、西二线、西三线及中贵线(中卫到贵州)四路“西气东输”的干线管道全部在此汇聚并在此分四路输出,站场日输气量达1.5亿立方米,年输气达500亿立方米,占国内天然气总消费量的20.8%。记者看到,由于西气东输工程技术先进、自动化程度高,偌大的站场只有十几位员工,在站内通过超声波流量计及分析小屋即可实现干线管道之间的天然气计量分输,保证天然气精确分输到全国各地。

  对于能源工程而言,安全是重中之重,“西气东输”尤其如此。长达上万公里的管线干道要穿越各种复杂地形,时刻面临着突发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威胁,稍有不慎,就会酿成事故。因此,输气管道日常安全维护是最重要最复杂的工作。西气东输管道公司银川管理处胡生宝告诉记者,仅在宁夏,输气管道就要穿越沙漠、山区、高原、平原、河流、草原等多种复杂地形。为此,西气东输管道公司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和严密的安保措施,除了用高科技手段全程监控外,每一段管道都有巡线员每天巡检,中卫沙坡头穿越黄河的管道有武警中队重兵保卫。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西气东输管道公司银川管理处还积极与管道沿线的地方政府、农户、企业等密切联系,建立了通报协调机制。管道自2003年投产以来,已安全运行13年,有力保障了“西气东输”。

  “西气东输”不仅为东部输送了宝贵能源,也带动了沿线地区发展,为沿线城市打造碧水蓝天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随着能源“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西气东输”工程将会发挥更大作用。(经济日报记者 拓兆兵)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