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银川鸣翠湖国家公园美景。 本报记者 陈 颐摄
一行行红嘴雁从湖面起飞,撒下一声声啁啾声。正是芦花盛开的时节,一丛丛芦苇组成迷宫般的图形。小船沿着十公里长的芦苇水道缓慢行驶,水波潋滟、鱼跃其间。
位于茫茫西北腹地的银川市,年降水量只有200多毫米,却有自然湖泊、沼泽湿地近200块,其中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湖泊、沼泽20多块,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非常少见。“银川湿地是中国西部以及东亚—澳大利亚鸟类重要的迁徙路线和栖息繁衍地,拥有湿地植物约190多种、湿地野生动物150多种、鸟类239种。”银川市湿地管理办公室主任李保国自豪地向《经济日报》记者介绍,历史上银川曾有“七十二连湖”,“塞上湖城”是银川市的别称。目前,银川市正抓紧开展湿地保护、建设与恢复等工作,逐步建立和形成合理、完整的湿地保护体系,努力打造“城在湖中,湖在城中”的崭新“塞上湖城”。
湿地是生态服务功能最高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功能。保护湿地就是保护人类生存的家园,然而,这一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大工程需要大量资金。李保国告诉记者,2011年以来,银川市利用中央财政预算扩大内需资金,以及亚行贷款宁夏生态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银川湿地项目资金,对市域范围内的一些重点湖泊湿地进行植被恢复、鸟类栖息地修复、湖泊清淤疏浚等保护与恢复项目。
记者来到亚行项目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实施地点之一的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公园董事长孙建华向记者介绍,该项目自2011年建设至今已有4年时间,目前累计投资2171.13万余元。副总经理梁楠介绍,项目首先增加了园区的植被覆盖度,改善了驳岸及湖滨植物保护带状况。接着通过清除湖区淤积底泥,恢复了湖区蓄水量,增加水质自净能力,改善了湖区水质。“监测分析,2010年至2015年期间,鸣翠湖通过湖底清淤工程及退塘还湖工程,使蓄水量较2012年增加约100万立方米,为银川市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重要保障。”
梁楠介绍说:“目前景区安装了50多个高清摄像头,并设立了监控中心进行统一管理。以前曾有人到芦苇深处偷鸟蛋,自从有了摄像头,再也没有发生过此类事件。我们还建立了鸟类监控识别系统,通过云计算和分布式存储,自动将监控系统中有鸟出现的视频识别分析出来并加以标注保存,为湿地鸟类保护提供了底层准确的大数据。”
李保国表示,湿地恢复项目的实施,保护和恢复了银川市部分重点湿地的生态系统,使湿地自然景观得以重现,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宜居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以湿地资源利用为特征的绿色生态型产业也逐渐成为银川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城在湖中城愈美,湖在城中湖更秀。湿地修复后的“塞上湖城”,正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经济日报记者 陈 颐)
(责任编辑: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