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南水北调全面通水两年效益显著 受水区水质明显改善

2016年12月13日 15:22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13日讯(记者 杨淼) 12月12日,中国经济网记者从国务院南水北调办获悉,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两年来,惠及北京、天津及河北、河南、山东、江苏等省的33个地级市。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主任鄂竟平在工程通水两周年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南水北调工程“战线”长达2900公里,两年来,工程运行平稳,水质全线达标,在保障居民生活用水、改善水生态、促进沿线治污和抗旱排涝等方面都取得巨大成效。鄂竟平强调,取得这样的好效益实属不易。

  中线一期工程惠及京津豫冀4700万人

  东线工程已向山东累计调水11亿立方米

  据国调办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到12月12日,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入干渠62.5亿立方米,累计分水量59.8亿立方米,惠及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四省市达4700万人。

  湖北省通过引江济汉工程向下游河道补水54.4亿立方米,889万人从中受益。

  据统计,东线一期工程自通水以来,累计调入山东境内水量约11亿立方米,年均增幅近100%,受益人口超过4000万人,大大缓解了山东水资源短缺矛盾。山东省平原区地下水位较2015年同期上升0.19米。

  中国经济网记者还了解到,东线工程除了解决山东的用水问题外,还完善了江苏省原有江水北调工程体系,增强了受水区的供水保障能力,提高了扬州、淮安、徐州等7市50个区县共计4500多万亩农田的灌溉保证率。江苏省通过东线工程向骆马湖补水,为保障苏北地区生产生活、航运和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水质改善明显

  预计2020年河北3000万人将受益

  中国经济网记者通过这两年多次对受水区居民进行采访发现,北京、天津、河南、河北等多地居民普遍反映自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以来,使用“南来之水”后,水碱变少,口感变甜,水质有明显变化。

  北京市自来水集团的监测显示,使用南水北调水后自来水硬度由原来的380毫克每升降至120~130毫克每升,自来水硬度确实有了明显的变化。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河北省供水逐步切换为南水北调水源,沧州、衡水、邢台、邯郸等市黑龙港地区即将彻底告别祖祖辈辈饮用苦咸水、高氟水的历史,随着水厂的建成,更多的县市将逐步实现水源切换,预计到2020年将有3000多万人喝上优质的南水北调水。

  河南省受水区城市不少家庭净水器具下岗,家里养殖对水质要求较高的观赏鱼时也不再使用桶装水,直接使用自来水。

  京津等6省市加快对地下水源置换

  压减地下水开采量2.78亿立方米

  水是维系经济社会发展和良好生态系统的基础和命脉,建设生态文明、提高生态安全离不开水资源的保障。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调水和治污工程的实施,在生态文明建设和保障生态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中国经济网了解,工程全面通水两年来,北京、天津等受水区6省市加快了南水北调水对当地地下水水源的置换,已压减地下水开采量2.78亿立方米。

  随着南水北调水进京,多年来超采严重的密云、怀柔、顺义水源地,遏制了地下水水位下降趋势。官方公布数据显示,2016年10月,北京地下水平均埋深25.46米,同比上升0.53米;天津市在通水后加快了滨海新区、环城四区地下水水源转换工作,地下水位累计回升0.17米;河北省利用南水北调工程先后向滹沱河、七里河生态补水0.7亿立方米;河南省利用南水北调工程向郑州西流湖和鹤壁淇河进行生态补水。邓州等14座城市地下水水源得到涵养,地下水位得到不同程度的回升;山东利用南水北调工程向济南市保泉补源0.58亿立方米,让已经“视觉停喷”的泉城济南重现百泉齐涌的美丽景观。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