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全面通水两年效益显著 受水区水质明显改善

2016年12月13日 15:22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13日讯(记者 杨淼) 12月12日,中国经济网记者从国务院南水北调办获悉,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两年来,惠及北京、天津及河北、河南、山东、江苏等省的33个地级市。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主任鄂竟平在工程通水两周年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南水北调工程“战线”长达2900公里,两年来,工程运行平稳,水质全线达标,在保障居民生活用水、改善水生态、促进沿线治污和抗旱排涝等方面都取得巨大成效。鄂竟平强调,取得这样的好效益实属不易。

  中线一期工程惠及京津豫冀4700万人

  东线工程已向山东累计调水11亿立方米

  据国调办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到12月12日,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入干渠62.5亿立方米,累计分水量59.8亿立方米,惠及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四省市达4700万人。

  湖北省通过引江济汉工程向下游河道补水54.4亿立方米,889万人从中受益。

  据统计,东线一期工程自通水以来,累计调入山东境内水量约11亿立方米,年均增幅近100%,受益人口超过4000万人,大大缓解了山东水资源短缺矛盾。山东省平原区地下水位较2015年同期上升0.19米。

  中国经济网记者还了解到,东线工程除了解决山东的用水问题外,还完善了江苏省原有江水北调工程体系,增强了受水区的供水保障能力,提高了扬州、淮安、徐州等7市50个区县共计4500多万亩农田的灌溉保证率。江苏省通过东线工程向骆马湖补水,为保障苏北地区生产生活、航运和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水质改善明显

  预计2020年河北3000万人将受益

  中国经济网记者通过这两年多次对受水区居民进行采访发现,北京、天津、河南、河北等多地居民普遍反映自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以来,使用“南来之水”后,水碱变少,口感变甜,水质有明显变化。

  北京市自来水集团的监测显示,使用南水北调水后自来水硬度由原来的380毫克每升降至120~130毫克每升,自来水硬度确实有了明显的变化。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河北省供水逐步切换为南水北调水源,沧州、衡水、邢台、邯郸等市黑龙港地区即将彻底告别祖祖辈辈饮用苦咸水、高氟水的历史,随着水厂的建成,更多的县市将逐步实现水源切换,预计到2020年将有3000多万人喝上优质的南水北调水。

  河南省受水区城市不少家庭净水器具下岗,家里养殖对水质要求较高的观赏鱼时也不再使用桶装水,直接使用自来水。

  京津等6省市加快对地下水源置换

  压减地下水开采量2.78亿立方米

  水是维系经济社会发展和良好生态系统的基础和命脉,建设生态文明、提高生态安全离不开水资源的保障。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调水和治污工程的实施,在生态文明建设和保障生态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中国经济网了解,工程全面通水两年来,北京、天津等受水区6省市加快了南水北调水对当地地下水水源的置换,已压减地下水开采量2.78亿立方米。

  随着南水北调水进京,多年来超采严重的密云、怀柔、顺义水源地,遏制了地下水水位下降趋势。官方公布数据显示,2016年10月,北京地下水平均埋深25.46米,同比上升0.53米;天津市在通水后加快了滨海新区、环城四区地下水水源转换工作,地下水位累计回升0.17米;河北省利用南水北调工程先后向滹沱河、七里河生态补水0.7亿立方米;河南省利用南水北调工程向郑州西流湖和鹤壁淇河进行生态补水。邓州等14座城市地下水水源得到涵养,地下水位得到不同程度的回升;山东利用南水北调工程向济南市保泉补源0.58亿立方米,让已经“视觉停喷”的泉城济南重现百泉齐涌的美丽景观。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