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保定全力构建一小时点对点京津冀区域生活供应服务圈

2017年12月27日 17:0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宋美倩 吴 迪

  近日,以专供京津冀地区鲜活农产品为目标的京津冀城市生活智慧港项目在河北保定辖区高碑店市开工建设。据高碑店市市长王江介绍,该项目总投资150亿元,建成后规模将达到1500亩,其主体功能集京津冀区域生活服务品质保障基地和应急储备基地功能于一体,并以此为基点,全力构建一小时点对点供应服务圈。预计创造产值100亿元,服务人口3亿左右。

  京津冀城市生活智慧港建设,仅仅是保定市加快与京津对接的一个缩影。借力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机遇,保定与京津合作洽谈项目149项,在建项目100项,竣工项目41项;与央企合作项目达到79项,总投资2193.17亿元,已开工项目30个,总投资766.29亿元,使交通、生态、产业、生活等各领域的对接迈上了新台阶。

  交通对接

  促进协同发展

  实施交通对接是保定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基础性工作。2017年,轨道上的保定亮点频出:保忻铁路作为京昆通道的一部分纳入国家铁路规划,保沧和保张铁路纳入了省轨道交通发展“十三五”规划,廊涿城际等项目通过国家核准,保定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加快推进。

  交通协同,还需要打通京津保间交通“大动脉”。太行山高速公路西阜保定段节点工程——槐树底1号大桥完成T梁预制并进入路基交验阶段,津石高速公路沙河特大桥第一根桩开钻,涞曲、西阜、荣乌、石津、曲港等高速公路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一小时一体化交通网络的构建,促进了协同发展迅速向广度、深度拓展。

  产业对接

  成为发展支撑

  经济要发展,产业是根本。在产业协同发展的整体规划中,保定制订了高端、高新、高科和现代化、智能化、低碳化的产业发展思路。

  随着雄安新区进入集中建设阶段,前期储备的400多项、投资超过8000亿元的京津合作项目,以及一大批重大能源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城市建设及环境治理项目,成为保定发展的强大支撑。

  项目中,深圳保定光启产业基地、华讯方舟太赫兹国际科技产业基地等与雄安新区相匹配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陆续落户保定;普洛斯涿州仓储物流园、高阳县硕丰公司棉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18个项目竣工或部分竣工;河北新发地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物流园(二期)、河北钧达科贸农产品冷链物流园、京津冀城市生活智慧港等物流项目相继落地……

  要引进产业项目,更要抢占产业制高点,这是保定在产业协同发展中一直秉承的理念。建成两年的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已经成为保定的创新标地,目前已吸引97家知名企业和机构入驻;中关村丰台园满城分园已落地项目12个;保定中德智造产业园、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海淀国投中关村软件产业园、中关村智造大街、中关村新动力产业园等一批具有“中关村元素”的特色园区和合作项目加快推进。

  生态对接 坚定绿色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绿色发展是方向。今年以来,保定一方面积极争取三北防护林、太行山绿化等国家、省造林项目,实现了三北防护林项目区覆盖所有平原县;另一方面通过以奖代补、贷款贴息、提供服务、项目倾斜等优惠政策,吸引了江苏东珠、广东棕榈、保定正道森林、天津创世等600家绿化企业和造林大户参与造林,累计撬动社会资金26.5亿元,连续3年造林面积在70万亩以上。

  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按照“标准化、科学化、网格化、法治化”的总体要求,保定严格控制散煤污染,完成70余万户的煤改气、煤改电工程,全市范围内10蒸吨及以下分散燃煤锅炉基本实现替代改造;啃下了奥宇钢铁产能退出这块硬骨头,率先进入“无钢市”;整治“散乱污”企业24274家,关停取缔17715家;完成市区三环内163条土路的硬化和32万平方米的裸土整治,城市扬尘得到有效控制,主城区实现散煤“清零”。

  在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的同时,保定市以旅游为纽带,继推出总面积6600多平方公里的京西百渡休闲度假区之后,地处保定高碑店、定兴、白沟新城三地的京南小镇特色旅游体验区,成为保定旅游又一张新名片。

  从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到保定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功能区,再到京津保地区率先联动发展,面对当前难得的政策机遇期,从顶层设计到全面实施,层层推进,古老的京畿重地悄然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保定的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兴可待。”市委书记聂瑞平对保定未来的发展壮志满怀。(经济日报 记者 宋美倩 通讯员 吴迪)

(责任编辑:宋雅静)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