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富美山川 彰显三晋力量

2019年07月23日 10:2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 婧 刘存瑞

  位于太原市娄烦县境内的汾河水库,通过持续攻坚改善生态环境,推进水源涵养、生态修复、山体治理等工程,筑牢了“水丰、质好、河美”的省城水源生态屏障。 石志强 杜晓光摄

  太原长风商务区夜景。 (资料图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山西省曾创造过一个又一个“中国第一”。从新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重型机械制造企业——太重,到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最早最大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从新中国第一炉不锈钢冶炼出炉,到中国第一台燃气轮机车试制成功……在每个历史时期,都不乏山西矫健争先的身影。

  70年来,山西与新中国共同成长,三晋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全省GDP增长1050倍,财政收入增长27066倍,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产业结构更是发生显著变化,农业基础作用趋于稳固,工业生产能力实现跃升,服务业已然成为全省经济第一大产业,连续4年占据经济总量半壁江山。

  “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提到的“吕梁精神”是山西人永不言败的脊梁,与“太行精神”“右玉精神”一起成为三晋儿女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

  经济转型,黑色煤炭“绿”起来

  山西之长在于煤。作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和工业基地,山西70年来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累计开采煤炭190亿吨,外调130亿吨,有力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支撑中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发展。

  然而,因煤而兴,也因煤而困。山西一度难以摆脱对煤炭经济的过度依赖,亟待在转型创新中焕发新的活力。

  2010年,山西被正式批复设立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中国唯一的全省域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分量之重不言而喻。山西鲜明提出建设“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构建“内陆地区改革开放新高地”的三大战略目标。

  不当煤老大,要当“能源革命排头兵”。山西以低碳理念引领转型发展,深化能源供给、消费、技术、体制“四个革命”,推动国际合作,全面构建现代能源新体系。三晋大地上吹响了进军能源革命的嘹亮“号角”。

  能源供给体系质量不断提高。煤炭产业走“减、优、绿”之路,3年累计退出煤炭过剩产能8841万吨,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达到57%;煤层气、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加速发展,煤层气地面抽采量占全国90%以上,新能源发电装机占电力装机比重突破30%,光伏发电基地规模全国第一。

  低碳理念引领百姓生活。省会太原市成为全球首个出租车100%纯电动化城市。

  制造业集群快速崛起。作为全球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基地,太钢不仅能生产支撑世界上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的双相不锈钢钢筋,也能生产全球最宽最薄的不锈钢,厚度仅有0.02毫米的“手撕钢”,工业制造能力与水平引起世人关注;从航天发射塔架到动车组轮轴,从矿用挖掘机到桥式起重机,太重几十年间创造了450多项国内外第一;新能源汽车产业阔步前行,一批整车制造企业如大运、成功、吉利、比亚迪集聚山西。

  科技支撑发展,创新引领未来。山西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步伐,向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进军。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百度在阳泉市建成亚洲最大的大数据中心、无人驾驶基地,正在打造中国智慧城市的样板。

  2009年1月6日,1000千伏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正式投运。此后,1000千伏蒙西—天津南特高压交流工程、±800千伏雁门关—淮安直流工程、1000千伏榆横—潍坊特高压交流工程相继投运。截至2018年11月底,“三交一直”特高压工程为华北、华东、华中地区输送电量1371.56亿千瓦时,相当于运送了4115万吨原煤。

  “践行新发展理念,我们必须让煤炭变‘绿’,让GDP变‘绿’。”三晋儿女靠着这股劲儿,在打造全国能源革命排头兵的新征程上步伐铿锵、阔步前行。

  脱贫攻坚,老区人民富起来

  山西是革命老区,巍巍太行,千里吕梁,在革命战争年代,曾孕育了不朽的太行精神、吕梁精神。然而,由于自然条件差,新中国成立以来,太行、吕梁成了全国最大的连片贫困地区。如何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让老区人民富起来?山西将脱贫攻坚作为首要任务来抓。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在山西左权县麻田镇泽城村贫困户赵建林家,正午的阳光照耀着屋顶上蓝色的光伏电板熠熠生辉。“这两个月我家屋顶光伏电站发了885千瓦时电,收益867元。”赵建林的儿子指着手机告诉记者。这是左权县推行的光伏扶贫项目。

  2016年,左权县组织光伏扶贫,泽城村村民可以贷款5万元在自家屋顶安装光伏电板,发电产生的效益直接打到农民账户上。泽城村光伏集中站是左权县首批35个光伏扶贫村级集中电站之一,从2017年4月开工,6月29日并网发电。截至目前,泽城村并网发电量17.15万千瓦时,实现收益16.4万元。山西光伏扶贫近年来发展迅猛,规模全国居首。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摆在突出位置,高位推动、精准发力、综合施策。全省58个贫困县中,15个摘帽退出,26个进入脱贫摘帽程序,贫困村数量从7993个减少到918个,贫困人口由329万减少到25万,贫困发生率由13.6%降到1.1%,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逐年加大,2018年达到12%左右。

  2018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山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统筹抓好“五个振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目前,山西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和“5+1”专项规划已经全部编制完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山西农谷、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示范区、运城农产品出口平台三大省级战略初见成效。城郊农业、功能食品等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农村人居环境面貌一新,农村改革稳步推进。

  生态修复,三晋大地美起来

  山西之短在于水。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属典型生态环境脆弱区,生态建设尤为迫切。

  山西省右玉县贾家窑松涛园的一处山坡上,护林员刘万明蹲在一棵松树旁,边培土边和身边的树唠起了嗑:“从十七八岁开始种树到现在每天护林,从杨树到你们这些松树,变化我都看在眼里。我比我爷、我爹幸福多了。他们那会儿只能种‘小老杨’,一辈子拼命种也活不下几棵。现在,咱这原先的‘不毛之地’变成了重点景区。我们这70来年不白干!”

  右玉,地处毛乌素沙漠的天然风口地带,曾经是一片风沙成患、山川贫瘠的不毛之地。解放初,首任县委书记带领全县人民开始治沙造林。70年来,一张蓝图、一个目标,历任县委、县政府一班人,一任接一任、一届接一届,率领全县干部群众坚持不懈,用心血和汗水绿化了沙丘和荒山。如今这里树木成荫、生态良好,年降雨量显著增加,林木覆盖率由0.26%上升到54%,将不毛之地变成塞上绿洲。

  在山西,右玉精神处处可见。为改变全省生态脆弱区环境,加快国土绿化步伐,山西全面推行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按照全省部署,吕梁中部曾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临县规划了荒山造林生态修复,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国省县乡通道第一山脊线内绿化美化,旅游线路两侧及旅游景区景观林建设,湫水河等主要河流两岸水保林建设,乡镇村庄园林绿化等6大建设工程;布局了核桃、仁用杏、玉露香梨等特色经济林建设工程片区。同时在全县组建造林专业合作社291个,村社合一合作社22个,将所有造林项目交由合作社实施。

  “以前咱只想着多种地,可山越刨越荒,人也越来越穷。现在种树,山在我们手里绿了,风景也变美了,赚得却多了。”临县葱山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郝候说。

  厚植生态,就是厚植未来。如今,汾河重现大河风光,吕梁太行层峦叠翠……3700万山西人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改善生态,绿色正在成为美丽山西的底色。(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 婧 刘存瑞)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