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 产业兴 百姓富

2019年08月13日 10:25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编者按 生态持续改善、产业不断完善、贫困程度不断降低,宁夏各族群众生活正发生历史性巨变。

  在创新中加力、在转型中追赶、在实干中突破,宁夏以打造西部地区转型先行区为主攻方向,经济在后发追赶的道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好。

  在完善功能和彰显特色上下功夫,宁夏围绕沙、水、绿做文章,生态旅游为百姓带来真金白银,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

  守住沙漠旅游“金字招牌”

  没有来过宁夏的人,都知晓其闻名于世的枸杞;来到宁夏的人,一定要去“国内十大最好玩的地方”之一沙坡头。这两个“金字招牌”都出自宁夏中卫市。

  “一定要守住国内沙漠旅游的这块‘金字招牌’。”中卫市市长李晓波表示。一年多来,中卫市政府部门、港中旅集团和沙坡头景区联合发力,共同守护沙漠旅游的“金字招牌”。

  高标准重新规划建设

  沙坡头分黄河、沙漠南北两区。2017年11月,北区宣布停业整改,沙坡头未来如何发展?中卫市委、市政府决定把环保整治转化为机遇,高标准重新规划建设。

  “2017年底我们重新规划,即跳出腾格里沙漠自然保护区2公里,先后建设了沙漠观览区、(游乐)项目区、星级酒店服务区三大现代沙漠旅游区块。”沙坡头景区对外宣传负责人杨富国介绍说,首先是环保治理倒逼沙坡头旅游格局变大了。根据游客不断增长的新需求,提升目的地旅游公共服务功能,抓好旅游集散、休闲设施以及旅游服务机制建设,打造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的全新模式。其次是沙坡头旅游线路更规范了。一改原来从东门进(黄河区)再从东门出的“走回头路”的旅游路线,改为从东门进、游客游完黄河区经涵洞到北沙漠区、最后经星空之门到旅游新镇这一“闭环”式旅游线路。第三是净化了沙坡头周边的旅游环境。经过一年来的整治,对周边旅游经营环境全方位清理,游客的住、吃、行全部实施统一标准、统一管理。

  如今,游客走进沙海深处占地650亩的新“北区”,吃、住、行让游客倍感方便舒适。吃,这里为游客提供几十种西北特色餐饮;住,这里拥有星星酒店、月亮酒店、太阳酒店等多家创意酒店和宾馆;行,这里设有城市观光巴士总站、景区巴士换乘中心等设施,拥有每年分流500万至1000万名游客的立体交通体系。

  沙、水、绿巧妙融合

  “沙坡头边上的旅游新镇充满文化创意,有许多富有韵意的建筑。”来自山西的游客刘建伟说。

  如何做好沙坡头沙、水、绿三大要素的文章?“近些年,本着‘崇尚自然、以爱为本、以客为先’的发展理念,沙坡头着力挖掘资源内涵,在完善服务功能和彰显特色风情方面下功夫。”中卫市副市长蔡菊说。

  作为中卫“旅游优先发展”的标志性工程,沙坡头旅游新镇位于景区东大门。游客沿着中央大道向西行驶,一座极具代表性的边关古镇、沙漠水城便映入眼帘。新镇以“一带(水景观带)、一心(旅游服务核心)、六区(旅游服务核心区、公共服务区、创意产业区、还迁居住区、配套居住区、旅游特色工业区)”为主要建设内容,核心建筑以凝聚向心力又联动四周的“旋”式构建总体布局,并将“沙、水、绿洲”三大元素融入建筑。建筑单体有占地31亩的游客中心、13亩的沙漠博物馆、49亩的旅游文化和特色专卖商贸街区,以及占地38亩的两大特色餐饮区和能泊5000辆车的生态停车场。

  蔡菊告诉记者,近两年中卫市政府以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景区提升为重点,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全年续建旅游项目10个,已全部顺利开工,完成投资5.5亿元。同时加大招商力度,与西部控股集团、山东红帆轨道交通试验工程有限公司、中卫市优派莱斯旅游养老产业有限公司达成建设沙坡头旅游空轨、黄河生态康养旅游产业带、栖息谷游养项目达成合作协议,协议资金300余亿元。目前,沙坡头景区建成了临时动感地带、新北区道路及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配套项目。

  文化搭台唱大戏

  “沙坡头在品牌推介方面付出了不少努力,但做得还远远不够。”港中旅(宁夏)沙坡头旅游景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朱文军说。

  文化搭台唱大戏,投资9000万元建设的国内首台大型魔幻情景体验剧《沙坡头盛典》已常态化演出,演出230余场次,受到了各方面好评,进一步丰富了沙坡头旅游产品体系。

  旅游商品推陈出新。沙坡头产业集团组建了宁夏丝路艺达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策划举办了第二届文创旅游商品大赛;举办了田园观光旅游节和乡村文化旅游节,吸引了游客13万人次,农家乐和各类小摊点累计收入110余万元。旅游研学产品发展势头良好,宁夏微元素文化有限公司、沙坡头娱岛、宁夏森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结合自身特色和市场需求,相继推出了探险夏令营、沙漠徒步挑战、沙画体验等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吸引了3000多名青少年参与体验。

  塞外驼铃悠悠远,沙漠水城弄新姿。港中旅(宁夏)沙坡头旅游景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韩忠胜表示,沙坡头不仅是中卫和宁夏的,更是中国和世界的,我们要精心谋划,高标准建设,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遍地“黄花”分外香

  夏季来到盐池的田间地头,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黄花清香。

  说起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上的盐池县,许多人脱口而出的就是盐池滩羊。的确,近几年自从盐池滩羊上了国宴,名声大振。前不久盐池滩羊入选2019国家第一批名优特产品目录,同时黄花菜也“榜上有名”。

  黄花菜生长地域十分广泛,为何盐池的黄花菜能独树一帜?

  “作为全国四大产区之一,盐池县在2009年就开始发展黄花菜产业。”盐池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曹军告诉记者,四川渠县、湖南的邵东县和祁东县虽与盐池县同样是黄花菜主要产区,但土地资源有限,不能集中连片发展规模化种植,气候条件等一些因素也比不上盐池。盐池县共有8个乡镇种植黄花菜,全县种植面积已达8.1万亩。

  除了产量大,品质好也是盐池黄花菜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盐池黄花菜干菜长度一般大于10厘米,色泽金黄,肉质肥厚,均匀、有光泽,被商家誉为国内黄花菜中的极品。

  黄花菜千般好,但生长周期长曾让农户望而却步。黄花菜的前3年是生长期,几乎没有收成,等到第4年才开始有收入。

  “做大黄花菜产业,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盐池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张亚峰说起盐池黄花菜如数家珍:自2009年起,每亩地补贴200元种苗。到了2016年,盐池县将黄花纳入“1+4+x”产业扶持体系,实施国家级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出台黄花产业发展方案等。目前已陆续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用于支持黄花种植及晒场、托盘、冷藏等基础设施建设,品牌培育和线上线下销售,并在发展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在政府部门的扶持下,近几年种植黄花菜的农户大量增加。走进花马池镇惠泽村,这里家家户户正忙着采摘黄花菜。以前惠泽村的农户或种植玉米或外出打工,看到邻近的盈德村种植黄花菜效益可观,也开始种植黄花菜。

  “黄花菜的采摘期只有早晨6点到上午10点,趁着花还没有开的时候就要摘完,雨天或者采摘不及时都会影响收成。”村党支部书记官玉笑呵呵地说,2016年他家种了5亩黄花菜,卖了2.3万元。看到种黄花菜这么挣钱,去年他又种植了7亩。

  都说黄花能变“金花”,张亚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黄花菜一次性种植后有12年的生长期,第一年种苗、人工、化肥等每亩地需要投入800元左右,之后每年只需要维护。第4年开始每亩可产出1500公斤,可晾晒出200公斤干菜。也就是每亩地可收入8000元,除去每亩地3000元的采摘费用,净收入4000元。一般家庭种植面积达到5亩以上的话,依靠黄花菜年收入可达4万元以上。

  种植规模起来了,配套产业也得到发展。盐池县目前有33家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从事黄花菜收购加工和销售,有1家市级龙头企业从事产品研发和精深加工,注册了“坤美”“蕙宣王”“恒丰”等10个产品商标,建设混凝土晒场27万平方米、冷藏保鲜库6220吨,配套晾晒托盘43万个,成立了宁夏黄花产业研究院和盐池县黄花产业发展协会,初步建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体系。

  好产品不愁销,说到市场,曹军一脸自豪地说:“盐池的黄花菜靠品质赢得了市场。”

  今年盐池县政府出台政策,由鼓励加大种植面积转变为加快黄花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盐池县惠安堡镇隰宁堡村北部,规划启动占地面积1000亩的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其中一期工程占地面积30.39公顷。重点建设集交易市场、历史文化等功能于一体的黄花产业核心区,带动黄花菜集约化生产,形成一二三产业聚集发展。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提升一二产业快速发展。黄花菜产业成为盐池县仅次于滩羊的第二大产业,成为农民稳步增收的“铁杆庄稼”。(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许 凌 拓兆兵)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