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1月16日 谢伏瞻)

2014年01月24日 11:29   来源:河南日报   

点击查阅更多2014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河南省省长谢伏瞻作政府工作报告。

  ——二○一四年一月十六日在河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长 谢伏瞻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士提出意见。

  一、2013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面对极为错综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繁重的任务,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总要求”,转变“立足点”,突出“四着力”,狠抓“三重点”,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施策、攻坚克难,努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绩。初步核算,全省生产总值达到3.2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高,财政总收入3686.8亿元、增长12.3%,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413.1亿元、增长18.3%,新增城镇就业143.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0万人;粮食生产克服连续干旱,总产达到1142.7亿斤,增产15亿斤,实现“十连增”;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9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475元,分别增长9.6%和12.6%。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

  一年来,我们突出抓了以下工作:

  (一)着力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年初,我省经济出现了近年来少有的困难局面,下行压力明显加大,主要指标增速全面回落。面对严峻形势,我们把稳增长摆在突出位置,既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又主动出击、精准发力,及时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落实国家结构性减税政策,清理整顿和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小微企业负担,优化发展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完善要素保障机制,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得到较好保障,融资总规模达到5260亿元、新增504亿元。健全服务企业长效机制,搭建产销对接、用工对接、银企对接平台,开展大用户直购电试点,实施工业稳增长调结构百日攻坚行动,加快1000个重大新开工项目和10000个在建重大项目建设,培育信息、养老、文化、旅游等消费热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8%、实现利润总额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8%。经济增速稳中趋升、质量稳中有进、趋势稳中向好,各项指标趋于协调,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二)全面实施三大国家战略规划。着眼长远发展和全省大局,着力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我省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在全国大局中的地位和影响进一步提升。

  扎实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新建高标准粮田951.7万亩。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农产品加工业、主食产业化迅速发展,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增2.5万户、达到7万户。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河口村水库建设进展顺利,水库除险加固、重要河道和中小河流治理、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工程加快实施。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完成215个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新建改建农村公路6400公里、桥梁3万延米,改造农村危房23.3万户,新解决696万农村居民及师生饮水安全问题。推动“三山一滩”地区扶贫开发,新完成1116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建设任务,5.2万山区贫困人口搬出深山,又有117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加快中原经济区基础支撑能力建设。加强交通、信息化、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局部优势向综合优势转变。国家同意“米”字形快速铁路纳入规划,郑徐高铁和城际铁路建设积极推进,中原国际陆港加快建设;内联外通高速公路建设快速推进,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和“县县畅、乡乡联”工程加快实施。中原城市群纳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我省上升为全国数据中心建设布局二类地区,郑州成为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疆电入豫工程建成调试,辐射全部省辖市的多气源网络初步形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全线贯通。中原经济区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实现良好开局。成功争取国家批复实验区发展规划,统筹推动专项规划编制、枢纽建设、产业培育、招商引资、政策争取等工作。建立“两级三层”管理体制,赋予其省辖市级管理权限,实行与省直部门直通车制度。加快郑州机场二期及配套工程建设,郑欧国际铁路货运班列开通并实现常态化运营,郑州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全面启动,与菜鸟科技等知名企业战略合作持续深化,新引进一批货运航空公司,新开通一批国际货运航线,基础设施建设、国际货运枢纽和航空物流培育、高端产业集聚取得突破性进展。郑州机场旅客吞吐量1314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5.6万吨,分别增长12.6%和69.1%。实验区已成为我省对外开放的战略高地,窗口平台作用凸显。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把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作为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着力建设提升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等载体,全面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大力提升产业结构。出台实施加快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指导意见,明确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和服务业发展。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高成长性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继续提高,智能终端、智能装备、家电、家具等终高端产品及传统支柱产业中的高附加值产品增长加快;高世代液晶玻璃基板、特高压直流输电控制设备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兆瓦级风电关键技术等科技成果加快实现产业化;“神舟十号”、“嫦娥三号”等国家重大专项配套生产任务圆满完成;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电子商务、金融保险、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出台加快推进信息化促进“四化”同步发展意见,促进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与三大通信集团公司开展新一轮战略合作,呼叫中心、数据基地等重大项目加快实施,郑州、洛阳4G网络正式开通,三网融合、智慧城市、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试点顺利推进。

  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制定实施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指导意见。郑汴一体化取得新进展,实现金融同城、电信同城。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试点顺利推进,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步伐加快。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和中小城市发展活力继续增强。实施城镇基础设施扩容提升工程,一批市政设施建成投用,郑州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试运营,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加快。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3.8%,提高1.4个百分点。

  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新建一批企业研发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首批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建设规划获批,国家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成立。“小麦矮抗58选育及应用”等3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快速增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持续提高。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落实生态省建设规划,实施林业生态省建设提升工程,完成营造林564万亩;实施城镇增容扩绿工程和农村环境清洁工程,城市新增绿化面积3800公顷。实施主要污染物和能源消费总量预算管理,省辖市、省直管县(市)全部安装PM2.5监测设施并试运行,预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能够完成目标任务。

  (四)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把改革开放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努力消除体制机制障碍、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取消和下放85项行政审批事项、112项具有审批性质的管理事项。省直管县(市)体制改革试点扎实推进。事业单位分类基本完成。组建河南能源化工集团,改组成立南航河南航空有限公司,推进部分城商行改革重组。实施促进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行动计划,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营改增试点有序展开。首批24个代管县级供电企业上划改革基本完成。文化、教育、科技、水利、集体林权、国有林场、供销社等改革深入推进。

  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成功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第八届中博会等重大经贸文化活动,与央企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18项、重大合作项目64个,京东商城、惠普全球软件服务中心等一批龙头型、中心性项目落户河南,渣打银行郑州分行正式开业。双汇集团、洛阳钼业实现海外并购,河南航投收购卢森堡货运航空公司部分股权。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省外资金、完成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11.1%、23.3%和15.9%。

  (五)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全省财政民生支出4049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占财政支出的72.6%,十项重点民生工程全面完成。

  努力扩大就业。继续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启动职教攻坚二期工程,完成职业技能培训382万人次,进一步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促进更高质量就业。开展“三支一扶计划”、“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产业集聚区企业与高校毕业生岗位对接洽谈等活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加强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支持创业带动就业。全年失业人员再就业46.8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0.2万人,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加57.4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参保人数分别增加214.8万人、58.5万人,覆盖面继续扩大。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月增171元。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240元提高到280元,新农合重大疾病保障病种从20个扩大到35个。城乡低保对象人均年补助标准分别提高180元、144元,农村五保对象人均年供养标准提高720元。4.8万名孤儿享受基本生活补助。新增机构养老床位3.8万张。新建县级社会福利中心21个。保障性住房开工建设41.95万套,基本建成32万套。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圆满完成,改造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300所、县镇普通高中100所,免费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义务教育阶段252万名学生提供营养餐,免费向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教科书,基本解决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2%,均比上年提高;支持职业教育品牌示范院校和特色院校建设;省部战略合作取得新成效,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顺利实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1%,提高2.88个百分点。全面落实人才发展规划,统筹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总量不断扩大,人才素质持续提升,新培养高技能人才22.3万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话剧《红旗渠》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开封宋都古城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省级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扎实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我省在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上获得金牌14.5枚,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城乡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省新增医院、卫生院床位1.5万张,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12类45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40个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稳步推进;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获批建设、前期工作进展顺利,中美(河南)荷美尔肿瘤研究院正式挂牌;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艾滋病“四免一关怀”政策全面落实。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1‰。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慈善、红十字等事业全面发展。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探索建立基层服务管理模式,对流动人口、特殊人群、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的服务和管理持续改进。创新群众工作机制,依法按政策解决问题,信访形势总体平稳。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蔬菜等主要农产品检测平均合格率98%以上,肉类产品检测平均合格率97%以上。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6.7%、14.7%,交通事故起数下降4.2%,人民群众安全感进一步上升。

  一年来,我们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成效明显。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扎实推进“两转两提”,行政效能和公务员素质不断提高;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政府立法,推行服务型行政执法,深化政务公开,法治政府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加强廉政建设,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新成效。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后备力量及人民防空建设,军民融合式发展取得新进展,驻豫解放军、武警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为地方发展作出新贡献,军政军民团结的良好局面巩固发展。外事、侨务、港澳、对台、民族、宗教、统计、参事、史志、文史、地质、气象、测绘、地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对口支援新疆哈密和农十三师工作进展顺利。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20条意见,全省上下干事创业、务实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

  各位代表!

  在外部环境偏紧、我省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更加凸显的情况下,取得这些成绩确实不易。虽然经济增速低于预期目标,但仍属高速增长,处于合理区间,与全国经济发展趋势一致,且呈逐季回升态势,结构、质量、效益、就业等指标显著好于预期。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省人大、省政协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民警以及各界人士致以崇高敬意!向关心支持我省发展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诚挚感谢!

  我们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政府工作与自身建设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一是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依赖资源开发和初加工的地方及企业仍很困难,部分省管企业和在豫央企活力不足。二是长期制约我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比较突出。粗放型发展方式没有根本扭转,科技创新能力弱、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第三产业比重低、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农业持续增产、农民稳定增收难度增大;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局面没有改变;体制机制障碍较多,对外开放水平不高。三是民生投入欠账较多,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公共服务水平较低;生态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雾霾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教育、医疗、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征地拆迁、涉法信访等方面存在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四是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作风不实、服务不优、效能不高、为政不廉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公务员能力素质还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认真解决。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