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2月10日 张鸿铭)

2014年02月18日 11:58   来源:杭州日报   

点击查阅更多2014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2月10日在杭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杭州市人民政府代市长 张鸿铭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3年工作回顾

  201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频发的自然灾害,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积极应对各种困难挑战,稳增长、促转型、惠民生,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343.52亿元,增长8.0%;地方财政收入945.20亿元,增长9.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31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8923元,分别增长10.1%和11.2%;城镇登记失业率1.8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5%;人口自然增长率4.73‰;减排指标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一)抓投资,扩需求,经济保持平稳增长

  有效投资持续扩大。全市实现固定资产投资4263.87亿元,增长14.5%,其中重点建设项目投资1190亿元,占27.9%。完成基础设施投资852.47亿元,增长9.5%。完成工业投资910.46亿元,增长6.9%。完成民间投资2275.21亿元,增长10.5%。新增建设用地4.78万亩,消化批而未供土地6.72万亩。消费水平稳步提升。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31.17亿元,增长13.0%。实现网络零售额1524.12亿元,增长68.8%。首发杭州通·旅游消费卡10万张,开展促消费活动258项。武林商圈获“中国最具竞争力中央商务区”称号。国家电子商务产品监测中心落户杭州。成功举办西湖国际博览会、国际动漫节、文化博览会,荣获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会展城市、最受欢迎国际会奖旅游城市等荣誉。开放型经济稳中向好。全市实际到位外资52.76亿美元,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引进世界500强投资项目15个,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31个。新批对外投资项目129个,境外投资27.27亿美元,增长2.8倍。实现市属出口384.16亿美元,增长10.4%。离岸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35.64亿美元,增长20.1%。启动国家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工作。到位内资860.60亿元,增长10.5%,其中浙商回归到位资金480.19亿元,投资5亿元以上项目25个。加强长三角区域合作。完成援疆援藏等对口支援和山海协作任务。继续推进外事、港澳、台侨等工作。

  (二)抓创新,重质量,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创新活力不断增强。加快推进国家科技金融试点城市、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建设。实施69个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23家。杭州高新区位列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第六名,首次进入第一方阵。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全国国家级开发区综合考评中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全市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3895.88亿元,占规上工业销售产值比重达28.9%。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为28.2%,创历史新高。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预计2.95%。发明专利授权量4915件,保持省会城市第一。继续实施“115”引智计划,新增“国千”人选13名、“省千”人选58名,市“521”计划人选30名、团队2个。十大产业引领发展。实施重点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十大产业实现增加值3908.74亿元,增长12.1%,占GDP比重达46.9%。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3.2:43.9:52.9。国税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列省会城市第二。电子商务、信息软件、文化创意、物联网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5.7%、23.5%、18.0%和15.8%。文化创意、金融服务、信息软件、旅游休闲、电子商务等成为杭州新的优势产业。建立首个“两岸文创产业合作实验区”,运河、西湖国家级广告产业园加快推进。新引进重点金融服务机构12家,境外上市企业4家,浙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14家。杭州银行设立国内首家文创金融专业支行。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提升。深入实施“四换三名”工程。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企业230家,腾出用地2055亩,腾出用能指标46万吨标煤。实施“机器换人”重点技改项目199个,认定“机器换人”示范企业40家。完成旧厂区改造建筑面积863.65万平方米,盘活存量土地17449亩。25家企业入选中国企业500强,30家企业入选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53家企业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保持全国第一。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工业技改投入737.31亿元,占工业投资比重达81.0%。完成“个转企”13114家、“无转有”19789家、“小升规”1139家。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99.76亿元,增长4.0%。十大农业主导产业产值334.0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83.6%。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5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33万亩,垦造耕地2万亩。深入推进农业“两区”建设,新建各级粮食生产功能区201个,通过省级验收现代农业园区达48个。设施农业达55万亩。新增“菜篮子”基地66个,主要农产品自给率达56.5%。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5家,新增家庭农场551家,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640家。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业“三品”认证率达55.2%。

  (三)抓统筹,优功能,城乡建设不断发展

  基础设施加快建设。铁路东站枢纽投入使用,杭宁、杭甬客专开通运行。地铁2号线东南段全线贯通,1号线下沙延伸段和4号线首通段5个车站主体工程完工。地铁二期建设规划获批。整治和建设延安路、同协路、沿江大道等城市主次干道130条,打通断头路13条。建成德胜高架、彩虹大道(滨江段)等快速路和钱江通道,之江大桥投入使用。建成11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316.6万千伏安。开发利用地下空间775万平方米。城西污水处理厂(一期)建成,闲林水库大坝主体工程完工。杭甬运河(杭州段)全线贯通。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开展“贴心城管”行动,推进智慧城管建设,城市“洁化、绿化、亮化、序化”水平继续提升。荣获“最佳中国形象城市”称号。强势推进城乡“三改一拆”,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地铁1号线日均运送乘客达32万人次。新增优化公交线路49条,建成公交专用道50公里,新增公交车512辆,主城区公交分担率提高3.2个百分点。新增停车泊位59852个,开工建设公共停车泊位15253个。完善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实行路口300米机动车严管等措施,治理交通拥堵点28个。镇村建设加快推进。深入推进扩权强镇,实施中心镇“双千工程”。实施大企业大集团与中心镇合作项目19个,总投资110.3亿元。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48个。创建中心村193个、美丽乡村精品村62个、风情小镇8个、精品线路14条、精品区块7个。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现场会在桐庐召开。新增中心镇小贷公司6家、村镇银行2家。改造农村住房3.08万户,下山移民4692人。余杭区塘栖镇获省级小城镇试点考核第一。城乡统筹成效明显。“全面西进”步伐加快,县(市)经济实力得到提升。五县(市)GDP、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增幅分别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8、7.3、2.7、2.9个百分点,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实施区县(市)协作项目126个,到位协作资金3.6亿元,落实“联乡结村”帮扶资金1.42亿元。改造提升农家小型标准超市693家,“万村千乡”工程实现全覆盖。市属医院托管县(市)级医院9家。新组建中心乡镇学校(幼儿园)互助共同体112个,覆盖率达98.6%。

  (四)抓保障,强服务,民生事业不断提升

  民生保障不断完善。圆满完成为民十件实事。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3.19万人,帮助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3.13万人。新增大学生创业企业1381家。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637.10万人、822.28万人和316.36万人。获评全国首批电子社保示范城市。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3.6万套,竣工3.9万套。有序推动经济适用房上市交易与回购工作,实现廉租房和公共租赁房并轨运行。市第三福利院建成启用。全市新增养老床位7028张,培训专业养老护理员1963名。主城区基本实现居家“智慧养老”15分钟服务圈。继续推进农村“三位一体”养老服务。市区农村和城镇低保标准统一提高到588元/人月,五县(市)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336元/人月以上。“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排名第一。社会事业加快建设。优质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覆盖率分别达到74.5%、84.4%。上城、建德等9个区、县(市)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23.75万名。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11所、省级示范职业学校4所,启用杭师大仓前校区(一期)。市属职业院校建设扎实推进。大力推进健康城市建设,滨江医院和下沙医院建成启用,96%以上基层医疗机构实现一体化管理。医疗诊间付费结算被评为全国十大最具影响力医改新举措。城乡爱国卫生运动继续在全国保持领先。浙江音乐学院加快建设,奥体博览中心主体结顶。世界文化大会、太湖文化论坛在杭举行。良渚古城遗址入选“世界十大田野考古发现”。群众文化体育事业稳步推进,竞技体育全国排名第三。民族宗教、红十字、妇女儿童、慈善等事业健康发展。社会管理取得实效。开展“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全市登记注册和备案社会组织共16615家,初步建立四级社会组织服务平台网络。推进网格化管理,完善大调解机制,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8.6万件。构建防欠薪工作长效机制,劳动关系和谐指数连续3年全省第一。继续实施律师进社区进农村活动。全力做好禽流感、高温干旱和台风带来的洪涝灾害等防控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食品药品重大安全事故零发生,地质灾害连续3年零死亡,安全生产主要事故指标连续10年负增长。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杭州”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国纪念“枫桥经验”50周年现场会在杭召开。杭州“最美现象”先进经验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五)抓重点,建机制,环境保护稳步推进

  生态建设有序开展。深入实施“美丽杭州”建设“九大行动”及51项重点任务。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在杭召开。余杭区、江干区分别通过国家级生态区验收和技术核查。新增国家级生态乡镇(街道)13个、市级生态(文明)村105个。建成“三江两岸”沿江生态景观带75公里,完成绿化150万平方米,累计建成绿道211公里。“四边三化”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城区新增绿化面积424万平方米。西湖长桥溪水生态修复工程荣获联合国人居署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环境治理力度加大。“清水治污”全面启动,建设污水管网190.41公里,新增截污量3.14万吨/日。整治黑臭城市河道53.8公里。地表水市控以上断面达标率为87.2%。启动钱塘江原水异味应急处理机制,加大自来水深度处理力度,全力排查污染物质。制定实施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启用加气站2座,汽油油品提升到国Ⅳ标准。主城区基本建成“无燃煤区”。持续开展垃圾清洁直运,垃圾分类工作国内领先。节能减排扎实推进。开展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试点。推进“十城千辆”等工程,投入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2793辆,其中新能源汽车1674辆。整治制革、印染、造纸等高污染排放企业379家,其中关停造纸企业105家。完成减排项目326个,脱硝改造84台热电锅炉和15条水泥熟料生产线。淘汰黄标车31170辆,查处高污染车辆4352辆次。成立市排污权交易中心,13家企业开展排污权交易。单位GDP能耗预计下降3.5%。

  (六)抓改革,提效能,政府建设不断加强

  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认真落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积极支持市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提交地方法规草案4件,制定和修改市政府规章5件。承办市人大代表建议620件、市政协提案677件,满意率分别为99.4%、99.6%。市人大8件重点建议、市政协3件全会建议案和8件重点提案全部按时办结。行政效能建设取得实效。加快“两集中、两到位”职能整合,审批职能归并率达100%。精简行政许可事项108项、非行政许可事项330项,减少51.2%。推进投资项目审批流程改革,加强中介机构管理,压缩审批时间30%。代办审批项目3863个,重点项目代办服务实现全覆盖。全面建成四级行政(便民)服务中心。“市民之家”受理各类事项276万件,满意率达99.99%。上城区“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标准化”项目获“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廉政和作风建设扎实推进。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大力整治“四风”问题。深化政府部门综合考评,开展“效能亮剑”、公述民评等活动。做好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负责人审计工作。落实“八项规定”,市级行政事业单位会议活动减少32.7%,文件减少18.5%,“三公”经费下降24.6%。开展对重点工程项目综合监督,节约资金2341万元。加大执法监察和执纪办案力度,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1.8亿元。

  过去一年,我们扎实推进国防、民兵预备役、人防、打私、防震减灾和机关事务工作,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侨联、残联、科协等开展工作。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向中央驻杭单位和省级部门、驻杭部队和武警官兵,向关心支持杭州建设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华侨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杭州发展仍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去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节能、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等指标低于预期目标。经济转型升级不快,创新驱动能力不足,缺少产业类大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空间、资源、环境刚性约束加大,副城组团承接能力不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不高,节能减排压力加大;城市交通拥堵加剧,大气雾霾天数增加,河道水质改善不快,环境质量还不尽人意;就业、养老、教育、医疗等民生保障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存在较大差距;城乡区域发展还不平衡,低收入农户增收有待加快;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滞后,应急救援能力有待加强;社会治理能力和城市管理精细化、科学化水平有待提高。

  我们还清醒地看到,政府自身建设还有待加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还不同程度存在。少数干部存在骄傲自满、不思进取等思想。有的部门执行力不强,主动配合不够。部分工作人员作风不实,深入基层不多,联系群众不够,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解决不力。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仍然存在。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