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股铁索将悬崖峭壁的两端连接了起来。

索道是山村的“便道”,但其危险性也常常让村民们感到担忧。
从7小时到5分钟
因为居住分散,谷中英的家乡又在深谷纵横、丛林深掩之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长久不通公路。在1949年之前,村里只有少数人栖息在茅草棚内,大多数人则居住在岩洞里,并自称“山顶洞人”。
通往渔山村的这条索道,修建于1997年8月。在村委会主任张祥林无数次奔走呼吁后,当年,鹤峰县城建局终于答应,帮助村民在渔山南面的V字型山崖间架设一条索道。200多位山民施工两个月,硬是在两山之间架起了这条长720米、高500米的简易索道。由此,这段路程,通行时间由过去的7小时减少到了5分钟。索道运行后,附近的数百名山民欢呼雀跃,一些上了年纪的村民流着泪在索道“铁篮子”里坐了几个来回。
子承父业管索道
在1997年到2005年的8年间,负责管理索道的老村长张祥林每天都会沿着崎岖的山间小道往返8公里,准时开动索道,运送往返的村民。包括货物在内,每过一人次只收取两元钱,除去各项开支,每天的收入在10元左右,一年下来还不足4000元。
有一年冬天早上,索道的“铁篮子”还没完全“靠岸”,一名心急的妇女抬腿就往“铁篮子”里跨,不料,此刻“铁篮子”竟向后弹去,她双脚踏空,坠入深谷。等村民们找到这个妇女时,她早已身亡。因为这次事故,张祥林拿出开索道积攒的1.5万元钱又买了一条主索,从而结束了单根索道运行的历史。此后,再未发生过此类事故。
几年前,张祥林病倒了,他的儿子张新建成了管理这条索道的接班人。十多年来,在索道口的简陋小屋内,张祥林和张新建父子先后坚守在这个艰苦的岗位上。索道是山村的命脉,但其危险性也常常让村民们感到担忧,如今他们最大的期盼就是那条通往深谷对面的公路能够尽快筑成。(摄影撰文 张源)
(责任编辑: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