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阅更多2014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2月11日在巴中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巴中市人民政府市长 周喜安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3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牢牢把握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总基调,着力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积极拼搏,扎实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效。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0.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4%,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3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9%,城镇登记失业率4.3%。
投资实现快速增长。新开工重点项目148个,续建102个,完成投资681亿元,增长66.7%。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的突破。成巴高速、巴达高速、巴汉高速巴城至南江北通车,巴广渝高速、巴达铁路加快建设,巴万高速开工在即,汉巴南铁路、广巴铁路技改扩能项目的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广巴、巴达、巴汉、巴广渝高速列入国家高速公路网。省道101线、202线、302线升为国道。巴中机场完成选址和预可研报告评审。红鱼洞和湾潭河水库开工,牛角坑、二郎庙、双桥和天星桥水库建设加快。巴中500千伏变电站及配套工程进展顺利,流坝220千伏和寨坡、驷马、笔山110千伏等输变电工程投入运营。新建成3G通信基站560个,农村光纤入户率达70%。
产业培育步伐加快。工业投资116.6亿元,增长52.1%。新引进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2个,新开工61个,达芙妮鞋业等43个项目投产。新拓展工业园区5.1平方公里,巴中经济开发区列入全省“51025”重点产业园区发展计划。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8.9亿元,增长11.2%。粮食稳定增产,全面启动山区现代农业示范市创建,新增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12个、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小区)56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实施农业品牌发展战略,推出“巴食巴适”综合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获得“省级农产品产地无公害化市”命名。巴药发展行动计划扎实推进,新种植中药材2.5万亩,科创医药产业园开工。实施林业经济强市战略,启动茶叶、核桃双百工程,新增茶叶基地7.6万亩、核桃基地18.5万亩,新发展工业原料林13.5万亩、林下产业基地10.2万亩、林下养殖万亩示范片4个。完成12个重点镇、216个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颁证试点工作,144个乡镇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服务业加快发展,中国(巴中)西部国际商贸城、盘兴中国西部建材物流园、平昌川东北国际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加快;新增限额以上流通企业107家;外贸进出口总额1.43亿美元,增长15%;光雾山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平昌县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诺水河、佛头山4A级景区通过省级初检,启动光雾山国家5A级景区和“四川省旅游标准化示范市”创建,红叶节品牌效应增强,全年接待游客896.7万人(次),旅游收入66.2亿元;与13家省级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获授信710亿元,年内投放211.6亿元。辖区内银行机构存款余额678.6亿元、增长19.3%,贷款余额264.9亿元、增长30.1%。
城乡建设成效明显。坚持统筹城乡、产城一体,切实加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巴中市城市总体规划获得省政府批复,恩阳区城市控详规划正抓紧完善,4个县(区)完成全域规划,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县(区)全域规划。完成城市规划区内4个镇总体规划、4个省级试点镇总规修编和18个重点镇、94个一般乡镇、70个中心村、963个聚居点规划。巴中经济开发区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建成骨架路网12公里,35公里市政道路顺利推进,招商中心、汽车客运中心、市第三水厂、城市规划馆等建成,市第一人民医院、兴文中学等加快建设,42万平方米安置还房即将建成交付。巴城麻柳湾大桥、南杨大桥、陇桥立交、中坝干道、巴恩快速通道西华山至燕飞村段建成通车,北环线形成通车能力,西环线加快建设,南环线开工,陇桥、回风、杨家坝、后河桥、莲花嘴、中坝等片区棚户区改造有序实施,新建巴城污水干管40公里,巴河一期堤防工程竣工。恩阳区新城建设全面启动,开工恩阳大道、恩阳新大桥、恩阳古镇保护开发等重点工程。平昌金宝、南江红塔、通江高明新区加快建设。启动4个省级试点镇建设,扎实推进市级重点镇建设。坚持产业先行、产村相融,推进以巴山新居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启动新居建设4.37万户。扎实开展城乡建设领域“三违”整治,违法建设基本得到控制。深入实施“五创联动”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巴城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环境优美示范城市,南江、平昌、通江分别通过省级生态县、环保模范县、卫生县城验收。全市新增城市建成区面积1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35.9%。
开放合作继续深化。积极扩大对外交往合作,与上海虹口区结为友好市区,加强与山东潍坊的城市战略合作。以产业招商为重点,扎实开展小分队招商、平台招商、以商招商。积极主动参与“央企入川、民企入川、港澳企业四川行”活动和第十二届华商大会、第十四届西博会,成功举办“对外开放·巴中行”、“光彩事业巴中行暨川商革命老区行”活动。全年签约项目198个,在建招商项目307个,年度到位资金286.49亿元,比上年增加92.52亿元。
民生事业持续改善。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编制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巴中市中心城区教育设施布点专项规划》,巴中职业技术学院建成招生,新建成中小学校舍24万平方米,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22所,全面实施学生“营养餐”计划。市中医院通过三级乙等综合医院评审,创建甲等乡镇卫生院33个、甲级村卫生室652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个,建立了大病保险、大病救助、门诊统筹和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制度。全市千人病床数较上年增长12%。南龛文化产业园核心区加快建设,“米仓古道”申遗保护总体规划编制顺利推进,新建省级示范乡镇综合文化站17个、文化示范村253个。望王山运动公园对外开放,市体育馆、游泳馆项目加快推进,新增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20个。与科研院所签订科技成果转化协议41项,申请专利326件,组织实施专利10件。人口自然增长率4.56‰。
坚持民生政府责任担当,深入实施省“十项民生工程”,认真办好市“十件民生实事”。建设乡镇联网路和断头路310公里、硬化村道路1600公里,新解决22.5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资金0.58亿元。城镇新增就业3.2万人,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103.48万人、347.82万人,覆盖率分别达到85.7%和97.3%,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城市、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195元和93元,集中供养、分散供养五保对象月人均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350元和250元。城乡困难群众住院救助力度加大。开工建设公共租赁住房805套,启动改造各类棚户区2.56万户,基本建成1.05万户,竣工8330户。完成农村危旧房(土坯房)改造4.67万户,建设拆迁安置还房417万平方米,处理房屋“两证”遗留问题120万平方米。切实抓好巴城“菜篮子”工程,新建蔬菜基地1.6万亩。新启动12个片区连片扶贫开发,实施扶贫整村推进项目63个,全市减少贫困人口5.76万人。
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加强乡镇(街道)和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新建农村社区60个,建成农村社区服务中心200个、城镇社区服务中心60个,规范194个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运行,34项行政审批项目、101项公共服务事项下放到乡镇(街道)和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牢固树立底线思维,落实“一岗双责”,抓好信访安全稳定工作。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集中化解了一批老难信访件。强化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全面落实操作者责任。推进煤矿企业清理整顿关闭重组,关闭煤矿8家,超省政府目标2家。实施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61处,完成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安置3974户,实现汛期地质灾害“零伤亡”。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无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完成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职能整合,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严厉打击食品药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开展娱乐场所专项整治“百日会战”,全面整治巴城126家娱乐场所,关闭3家,立案查处网吧14家,查禁涉赌电子游戏场所37家。着力抓好天网工程升级改造、行业场所实名制管理、城乡警务运行机制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等工作,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社会治安秩序良好。
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等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双拥、人防、档案、地方志、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对台、保密、地震、气象等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我们注重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修改完善《政府工作规则》,建立政府决策法律顾问组,着重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行政效能。完成行政审批事项第十一次清理,公共资源交易逐步规范。高度重视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努力解决群众高度关注和反映迫切的问题。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开展“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活动和“转作风·惠民生”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严格执行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和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等各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得到加强,惩防体系进一步健全,廉政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支持,全市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干部群众,向驻巴部队、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关心和支持巴中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宏观经济形势极为错综复杂的背景下,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与年初预期目标还有差距;要素支撑能力偏弱,产业培育进度不快;边远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还比较艰苦;一些政府工作人员驾驭市场经济的本领不强,法治思维、履职尽责意识和改革创新能力还有待提升。我们一定高度重视群众的关切,直面自身工作中的问题,采取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14年主要任务
2014年,我们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及市委三届七次全会精神,坚定不移地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坚持“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总体要求,紧盯发展目标,专注发展定力,坚持问题导向,以改革开放、扶贫攻坚为统领,强化产业支撑、投资拉动、消费带动、民生改善,全力巩固和扩大追赶跨越发展态势。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城镇化率提高2.2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森林覆盖率达到57.1%,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个百分点。
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年,政府各方面工作都要以改革为统领,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有序推进重点领域的改革。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促进农村“八权一股”自由平等有序流转,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深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建立农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推动农村集体土地公司化、股权化、股份化改革,切实解决已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的落户问题,保留农业转移人口原农村承包地、林地等权益。推进市场化改革,全面落实负面清单及先照后证、注册资本金认缴登记等制度,完善民间投资激励扶持政策措施,畅通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社会事业的发展渠道。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实施科技创新驱动,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产学研联盟,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利用。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健全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创新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深化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改革,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发展,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扩大充分开放合作。开放是加快老区发展的主要推手,也是更深层次的改革。积极参与国家、省组织的各类投资促进活动,瞄准国际国内大企业、大集团,深度开展产业链招商、小分队招商和点对点招商。强化跟进对接和跟踪服务,推动招商引资项目落实落地,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30亿元以上,增长15%。强化多层次多区域合作,巩固市厅、市校、市院战略协作关系,深化与泉州、虹口、烟台等友好市(区)在承接产业和资本转移方面的合作机制,加强与周边市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环线旅游以及秦巴山片区中心城市的政策争取、重大项目包装、打造国家山地森林公园共同体等方面的协同合作。加强对优势潜力企业帮扶指导,鼓励拓展国际市场,外贸出口增长8%。
二、强化项目投资拉动
加强项目建设。发挥投资在稳定增长和形成生产能力方面的双重作用,以项目工作为总抓手,计划实施重点项目238个,年度完成投资760亿元。瞄准国家和省重大政策导向,积极争取国家出台川陕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全力争取川陕苏区核心区域的特殊政策,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支持川东北经济区、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机遇,编制储备一批关系巴中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全面实施《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及省级实施规划,促进规划项目尽快启动实施。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新开工巴万高速公路等112个重点项目,提速建设红鱼洞水库等121个续建项目,力争省道大佛寺至兴文过境公路等37个重点项目竣工投产。加快广巴铁路技改扩能和黄石盘、青峪口、江家口水库等项目的前期工作。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争取汉巴南铁路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期调整)》,建好成巴、巴达、巴汉高速服务区等配套设施,加快巴汉高速南江至桃园段、巴广渝高速建设进度。完成巴达铁路轨道铺设及部分线上工程,力争巴中机场开工建设。完成258公里国道改造,力争部分县乡公路纳入省道公路规划。加快天星桥、湾潭河等水库建设。竣工投运巴中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抓好张公220千伏等输变电工程建设。
强化要素保障。加快组卷报征建设用地进度,加强土地整理储备,将巴山新居工程区域纳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范围,强化重点项目用地保障。采取整合国有经营性资产直接注入或划转股权注入等方式,做大做强国有投融资平台,加快启动国企第二期债券发行工作,提升市、县(区)投融资能力。加大与政策性银行对接力度,加快省级银行机构710亿元授信投放,推行工业集中发展区整体授信、企业抱团互联互保和统贷统还等融资模式,提高银行存贷比,强化重点项目融资保障。积极组织各项收入,认真筹措项目回购资金,缓解重点项目资金压力。加快水、电、气、通讯等设施建设,强化重点项目基础配套保障。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建立“开放竞争力评价”体系,营造与开放型经济相适应的政务环境和法治环境。建立专班负责项目跟进、专题研究项目难题、专人联系项目信息的全程跟踪服务机制,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