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阅更多2014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2月18日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州长 何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州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州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 2013年工作回顾
2013 年是本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在省委、省人民政府和州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州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州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州人民政府团结和依靠全州各族干部群众,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等重要会议精神, 攻坚克难,锐意进取,不断推进 美丽幸福新大理建设。一年来,我们着力兴调研解难题,进一步把握州情民意,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找准问题,推动发展;着力谋长远强产业,打好“三大战役”,启动实施产业建设年行动计划,编制产业布局规划,谋划新兴产业发展,加强园区建设和企业帮扶,促进三次产业稳步发展;着力增投资打基础,加快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实施联审联批和三级联动审批,深化银政企合作,增加项目贴息,积极破解资金难题,保持投资较快增长;着力抓规划优生态,启动主体功能区和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编制,积极应对洱海保护治理新情况,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着力惠民生促和谐,加大民生投入,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妥善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困难问题,切实抓好抗灾救灾、安全生产等工作。一年来,我们积极应对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州内地震和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以及我州一批重大项目受宏观调控政策变化停建或缓建等严峻形势,强化经济运行分析和调节,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和州情实际,科学审慎调整全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部分预期目标并获州人大常委会依法审议批准。
经过努力,州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和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批准调整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全面完成。全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761亿元,增长 12.2%;财政总收入 143.9亿元,增长 15.3%,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72亿元,增长 21.4%,公共财政预算支出 222.9亿元,增长 1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204.3亿元,增长 14%;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 521.5亿元,增长 28.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33.3亿元,增长 14%;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为 2.7%;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 7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2690元,增长 12.7%;农民人均纯收入 6677元,增长 17.4%;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2.6‰; 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森林覆盖率 58.6%;全州实有耕地 559.9万亩,海西实有耕地 13.56万亩; 洱海水质总体保持 Ⅲ 类,有 5个月达到 Ⅱ 类; 单位生产总值 能耗下降 2.8%。全州继续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社会和谐稳定、民生持续改善的良好局面。
(一) 突出产业培植,综合实力逐步提升
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强化农业科技推广,粮食总产 168.8万吨,增长 3%。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基地 124万亩。收购烟叶 161万担,烟农总收入 23.1亿元。新增土地流转 7.4万亩,启动 3个省级现代农业庄园创建。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 678个、家庭农场 601个,新认定“三品一标”农产品 20个,创建云南名牌农产品 10个、省级龙头企业 7户。畜牧业产值 122.6亿元,增长 13.5%。农机购置补贴受益 3.5万户,农机化水平达 47.5%。农村劳动力培训 7.9万人,转移就业 7.6万人。完成“小粮仓”建设 2.6万套、中低产田地改造 23.6万亩。移民搬迁安置有序推进。实现农业总产值 324.4亿元,增长 13.6%。
工业经济持续增长。千百亿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开工 32项,建成标准厂房 21.2 万平方米 ,新入驻工业企业27户,鹤庆兴鹤工业园区列为 省级工业园区 。大理药业针剂生产线技改等 20个项目建成投产,大理啤酒异地技改扩能等 21个项目全面启动。完成非电工业投资 87.1亿元,增长 33.8%。六大传统产业稳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加大。祥云飞龙上市进展顺利。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40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5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2户,新增云南著名商标 14件、名牌产品 8个。新增私营企业 1479户,非公经济比重达 47.9%。实现工业总产值 905亿元,增长 15.7%。
第三产业不断壮大。旅游发展和综合改革试点取得成效,六大景区、两大历史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加快,高端酒店建设稳步推进,特色客栈管理逐步规范,创建 3个 4A级景区。新开通航线 2条,大理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 50万人次。接待海内外游客 2241万人次,增长 21.3%;旅游业总收入 248.9亿元,增长 27.6%;游客平均停留时间提高到 2.33天。房地产业健康发展,销售商品房 139.4 万平方米 。建成农贸市场12万平方米、农家店 70个。物流运输、金融保险、邮政快递等服务业发展加快。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 279亿元,增长 12.7%。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加快推进投融资、结构性减税、“营改增”等改革,行政审批和财政改革继续深化,土地流转、林果权抵押等农村综合改革取得成效。“金果贷”、“红色信贷”等金融支农创新产品受到群众欢迎。旅游产业集团 8亿元债券、创新园区二期 4亿元城投债券成功发行。引进村镇银行 2家,新成立小额贷款公司 5家。金融支持大理行活动成功举办。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突破千亿元、达 1057.1亿元,新增银行贷款突破百亿元、贷款余额达 662.8亿元,新增社会融资规模 151亿元。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突破 500亿元、达 534.8亿元,增长 52.4%;实际利用外资 6281万美元,增长 61.4%。外贸进出口总额 2.74亿美元,增长 17.3%。
(二)突出投资拉动,发展基础得到改善
重大项目扎实推进。大丽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广大铁路扩能改造、大瑞铁路控制性工程稳步实施,大理至临沧、大理至攀枝花高速公路和祥云至临沧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上关至洱源县城、上关至鹤庆一级公路建设加快。实施农村交通项目 195个、 1863公里。云龙包罗水库等 6件骨干水源工程完工,弥渡巴冲箐水库等 9件在建工程顺利推进。实施 161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启动清水河水库等 10件水源工程,灌区建设等项目有序推进。水利投资突破 30亿元。龙开口电站建成发电,鲁地拉、苗尾电站建设加快,建成 35千伏以上输变电项目 9个。中缅油气管道建成通气。加强信息基础建设, 3G网络覆盖扩大, 4G网络启动建设。
海东开发成效显著。控制性详规实现全覆盖,累计收储土地 5.6万亩、融资 64.5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 36.7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30.8亿元。大理卫校整体搬迁、配套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等 30个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城区道路及桥隧工程、创意经济园区、悦榕庄酒店、滇西国际商贸物流基地等一批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开工。
城镇建设步伐加快。编制完成生态山地城镇建设发展战略规划和 15个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城乡规划管理不断加强。下关旧城改造、县城扩容提质稳步推进,新增建成区面积 1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 1.2个百分点。 22个省级特色小镇、 12个州级中心集镇建设加快实施,完成 24个中心村、 36个示范村建设。古城古镇古村保护力度加大。开工保障性住房 2万套,建成 5389套。完成“农转城” 13.8万人,城乡统筹试点稳步推进。
城乡环境逐步提升。园林城市(县城)创建步伐加快,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 27%。县城“两污”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 16项重点乡镇“一水两污”项目建设步伐加快。“点亮大理”工程建成乡村路灯 6.1万盏,实施 115个新农村省级重点村项目,启动 25个美丽乡村、 40个村容村貌整治工程,农村环境卫生逐步改善。
(三)突出资源保护,生态文化建设加快
“两保护”稳步推进。国家洱海生态环境保护试点、洱海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 2333”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建成村落污水收集处理系统 60座、垃圾转运站 4座,新建湿地 2857亩,清水产流机制修复工程建设加快。积极应对洱海蓝藻大面积聚集,开展以双廊为重点的洱海流域环境综合整治。严格执行海西保护条例,查处违法占地 77.7亩、违法建筑 2.8 万平方米 。洱海流域“百村整治”、海西“空心村”整治试点取得进展。
生态建设取得成效。“森林大理”建设加快,实施退耕还林 20.3万亩、天保公益林建设 11万亩、森林管护 1468万亩、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 1274万亩,完成 1051万亩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苍山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稳步推进,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饮用水源地保护得到加强。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201平方公里、石漠化和陡坡地治理 6.6万亩。
资源利用更加有序。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深入推进。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和节能设施推广力度加大,淘汰落后水泥产能 30万吨,实施省级重点减排项目 64个,海东垃圾焚烧发电厂并网发电。节能降耗和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全面完成。
文化发展活力增强。全国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稳步推进。出台影视作品、文学艺术、图书出版奖励办法,参与拍摄的《茶颂》、《舞乐传奇》等影视剧在央视播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文化惠民、文艺创作成效明显。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加强,新增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11项, 57个古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实施体育基础设施项目 368项,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 9922套、户户通工程 6.2万户,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 97%、 99.8%。
(四)突出民生改善,社会事业长足进步
教育科技水平逐步提升。实施中小学校安工程 25.4 万平方米 、食堂建设9.5 万平方米 ,学龄前儿童入园率85%,义务教育巩固率 98.5%,高考上线率 99.9%。营养改善计划惠及 38.6万名中小学生,“爱心圆梦”资助 3039名大学新生入学。代课教师和原民办教师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大理技师学院、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获省批准。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总部及特色学院申报有序推进。大理学院与 7所部属高校签订了对口帮扶学科建设协议。科普工作扎实有效,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升。
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州医院、附属医院扩建和州二院搬迁建设加快,中央投资卫生项目建成 28个、新开工 140个。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筹资标准均提高到 340元,参保率分别达 95%、 97.6%,新农合大病保险全面启动。等级医院创建、基本药物配备、药品流通管理不断加强。重点传染病防控取得成效。人口计生工作和妇幼健康计划扎实推进,优生促进工程覆盖面扩大。年末户籍总人口 357万人。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镇新增就业 2.27万人,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 106.5万人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 184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月均提高 210.8元。住房公积金累计归集 74.5亿元。 42万人享受城乡低保,保障标准提高 15%。困难群众临时救助 13.7万人次。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完成 12所县城及乡镇敬老院和 38个社区养老项目建设。 23.3万人饮水困难得到解决。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和地震安居工程 5万户。 10件惠民实事全面完成。
扶贫综合开发有新进展。教育部定点帮扶取得实效。红河源、黑潓江连片特困地区扶贫综合开发全面启动。整乡、整村推进进展顺利,完成 3250户扶贫安居工程和 1900人易地扶贫搬迁。 6.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民族团结进步繁荣稳定幸福示范区建设稳步实施,民族团结、宗教和顺局面不断巩固。
地震灾后重建全面推进。洱源“ 3· 03”、“ 4· 17”地震抢险救灾和恢复重建扎实有效, 1.44万户民房修复、 4428户民房重建如期完成,基础设施等七大类工程 222项重建项目稳步实施,到位资金 7.85亿元。祥云“ 11· 28”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启动实施。
(五)突出依法行政,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民主法治建设深入推进。自觉接受州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州政协的民主监督,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办理人大代表建议 468件、政协提案 450件。人大审议和政协协商意见办理落实机制不断完善。洱海管理条例修订加快推进,人口优生促进条例起草进展顺利。普法宣传和依法治州不断加强。
政府职能逐步转变。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 140项。 14项工作获政府创新奖。政府新闻发布实现常态化,开通政务微博 31个。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省州实施办法,“三公”经费支出明显下降。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政风行风、廉政建设不断加强,对 259名干部实施行政问责。
社会管理不断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再获“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州”称号。群众来信来访得到妥善解决。禁毒防艾人民战争取得明显成效,重点地区毒品整治成果得到巩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加大。安全生产监管不断加强,未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
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全面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车让人”文明出行活动深入开展。人民武装动员、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人防战备、民兵预备役、双拥工作得到加强。统计调查、修志、外事、侨务、保密、档案、邮政、气象、水文等工作取得成效,工会、青少年、妇女儿童、红十字会、慈善等事业全面发展。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人民政府和州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州上下齐心协力、砥砺奋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州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和委员,向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驻大理的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官兵,以及所有关心和支持大理建设发展的各方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慢,新兴产业发展不足,科技创新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弱,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镇辐射带动力有待增强,农村扶贫开发任务艰巨,城乡基础设施欠账较多;重大项目储备不足,政府性债务较重,审批难、落地难、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民营经济发展不足,发展环境还需优化;思想解放不够,开拓创新不足,少数工作人员不同程度存在庸懒散慢玩浮作风,服务水平和行政效率还需进一步提升。对此,我们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进取意识,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举措做好各项工作。
二、 2014年目标任务
2014 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为引领,按照省委九届七次全会、州委七届六次全会的部署,全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调结构、以改革增活力、以改革惠民生,做到稳中有快、稳中提质、稳中增效,确保全州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11%以上,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 10%以上,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13%,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 7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12%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 3.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6‰以内, 海西耕地保有量 13万亩以上, 洱海水质总体稳定保持Ⅲ类,有 5个月以上达到Ⅱ类,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1.5%。
11% 以上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统筹考虑深化改革、转型升级、改善民生等各方面因素,在需要与可能、当前与长远、质量与速度之间确定的最佳结合点。这一目标,立足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体现了中央和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充分考虑了发展的潜力和可能,有利于改善民生、促进就业,有利于推动结构调整、增强经济活力。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需要我们付出艰苦努力。
做好今年的工作,必须增强机遇意识,以坚定的信心把握发展主动权。总体上看,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曲折,国内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复杂阶段。同时,我国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深化改革、西部大开发和桥头堡战略深入实施,我省产业建设、综合交通建设攻坚等行动继续推进,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我州基础建设、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化、生态建设和海东开发、园区开发、旅游开发等方面还蕴含着巨大发展潜力。挑战与机遇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顺势而为,抢抓机遇,善谋善断,用好一切有利因素,着力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做好今年的工作,必须勇于开拓创新,把改革贯穿于政府工作的始终。按照中央、省委和州委的决策部署,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坚决的态度、坚韧的干劲,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强力落实中央和省统一主导和操作的重大改革,大力推进我州自主决策的关键改革,大胆探索方向正确但认识还不深入的重要改革,正确、准确、有序、协调推进改革。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个关键,重点抓好深化经济体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深化文化体制等改革,着力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创新社会治理和社会事业等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居民房屋所有权等农村产权确权登记颁证,深入实施旅游、服务业等改革试点,通过改革形成有利于推动发展的体制机制。
做好今年的工作,必须立足州情实际,坚持以问题导向破解发展难题。建立倒逼机制,重点抓、抓重点,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超前谋划,狠抓前期,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进一步改善环境,扩大开放,激活民间资本,做强民营经济,加快释放中小微企业发展空间和潜力,推进县域经济特色发展、差异发展,增强发展活力。进一步优化布局,强化招商,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企业做大做强,提升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强化规划,严守红线,加快编制事关全局发展的规划,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突出生态和文化建设,打造发展新优势,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关注民生,转变作风,扎实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切实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小情,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正风肃纪,取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