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2月10日 王宇燕)

2014年04月02日 11:52   来源:政府网站   

点击查阅更多2014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2月10日在济源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济源市人民政府市长 王宇燕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士提出意见。

  一、2013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面对复杂环境和严峻挑战,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坚持“总定位”、围绕“总目标”、把握“总要求”,努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生产总值完成460亿元、增长12%、高于全省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二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95亿元、增长15.9%,财政总收入完成56.4亿元、增长19.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4.6亿元、增长19.9%,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6亿元、增长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6.3亿元、增长13.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9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958元,分别增长9.2%、12.3%。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抓重点破难点,经济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年初,受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市场有效需求不足、自身结构性矛盾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经济下行趋势明显。面对严峻形势,我们把稳增长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全力以赴稳增长促发展。

  经济运行回升向好。坚持按季度召开经济运行会,强化经济运行的服务和指导,重点解决传统骨干企业的困难和问题,着力遏制工业经济下滑;搭建产销、银企、用工对接平台,强化要素保障供给,确保企业稳定生产。随着一系列措施实施,经济增速稳中趋升、效益稳中向好。

  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大力开展重点项目百日攻坚行动,建立健全早餐会、周通报、月点评工作机制,及时解决征地拆迁、要素保障等突出问题。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262个、亿元以上项目121个,完成投资313亿元,增长23.6%。沁北三期、富士康模具一期、济钢高洁净机械用钢、鲁泰能源、丰源石油轻烃、伊利液态奶加工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豫光冶炼渣技术改造、中国煤科机电产业园、中原特钢重型机械关重件等项目加快推进,职教园区一期、农村敬老院改造提升、社区卫生服务站等一批民生项目建成投用。

  开放招商富有成效。实行四大班子成员抱团招商和产业招商业主负责制,先后在北京、厦门、深圳等地举办专项推介会10余次,积极参加第八届中博会、港澳经贸交流等重大招商活动。招商引资突破2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25亿美元,增长13.1%;引进实施了富士康精密机械自动化和新增产能、北京新纪元电动汽车、西安交大科技园、巨力钢丝绳、建业十八城、上海九硕蟒河休闲文化产业带、上海升龙东夫城中村改造和连地整体开发、多尔克司奶牛养殖等一批重大项目。全年进出口总额完成29.5亿元,其中出口完成14.5亿元,增长85.9%。出入境检验检疫办事机构获批。深化境外交流合作,与韩国漆谷郡缔结友好城市。

  产业集聚区竞相发展。紧紧围绕建设“五百亿元和千亿元级产业集聚区”目标,统筹推进产业集聚区开发建设,打造科学发展载体。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3亿元,增长11.7%;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44亿元,增长7.8%;税收收入18.5亿元,增长24%;从业人员达6.7万人。虎岭集聚区入选省“十强”,玉川集聚区被评为省循环经济标准化示范区,高新技术开发区荣获全国煤矿用防爆电器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二)调结构促转型,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加快解决制约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努力增强发展的科学性。

  工业结构明显优化。坚持优化存量和扩充增量相结合,大力推动以传统骨干企业为主体的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引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成长性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达226家,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136家、超百亿元企业3家,豫光连续6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济钢、万洋、金利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钢材深加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有色循环等集群快速壮大,集聚企业103家,占全市经济总量的40%以上;高技术产业增长78.3%,高于全市62.4个百分点,高成长性产业占全市工业的20.8%。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通过中期验收。国家煤矿用防爆电器产品质检中心开工建设,豫光金铅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大力加强节能减排,完成11家企业污染源综合治理和节能技改,实施15家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依法关闭32家企业落后产能和生产工艺,全年共削减化学需氧量580吨、氨氮76吨、二氧化硫5300吨、氮氧化物6500吨。

  现代农业规模壮大。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建成王屋蔬菜制种、下冶烟草、轵城奶牛养殖等精品园区10个,完成投资1.5亿元;8个农业产业化集群实现销售收入189亿元,双汇生猪和阳光兔业被认定为省级产业化集群;与中国农科院合作成立绿茵蔬菜制种院士工作站;隆平高科、植物蛋白、大河粮油等项目进展顺利,产业化龙头企业达49家;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总产22.1万吨;创新融资模式,争取国开行支持贷款5800万元,助推现代农业发展;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达90%;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达695家,沁水农业开发公司、玉泉蔬菜专业合作社、个体经营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中发挥积极作用。“3+1”工作扎实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实施项目36个,河口村水库进展顺利,荣获省“红旗渠精神杯”,造林绿化植树1966万株,开发整理土地6000亩,村容村貌和重点区域综合整治成效明显。

  服务业提速发展。服务业市场主体有1.7万余户,增长11.3%;实施服务业项目110个,完成投资117亿元,增长43.8%。组建市旅游集团,设立王屋山、五龙口旅游管委会,全年项目投资2.7亿元,累计接待游客69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9亿元、增长25.3%。引进红星美凯龙家居广场,信尧城市广场、泰宏豪生、新八方家电城等投入运营,印象新城、中原国际商贸城三期、德泰酒店等加快推进;编制完成中心城区商业网点规划,整顿规范农贸市场,完成槐仙、商业城、南街等夜市整治提升。华铁集装箱物流项目进展顺利。房地产业完成投资31.9亿元,增长17.5%;商品房销售面积91万余平方米,增长10.6%。保险业加快发展,实现保费收入8.6亿元,增长17.7%,中国人寿、人保财险实现省直管。金融运行总体平稳,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达274亿元、210亿元,分别增长20.1%和12.4%。

  (三)重特色强管理,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

  始终坚持全域城乡一体化发展,多措并举推动新型城镇化,预计城镇化率达55%,较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二位。

  新型城镇化内涵不断提升。抢抓国家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重大机遇,努力探索符合济源实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全国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上报待批,全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纳入全省总体布局,省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正式批复。城乡总体规划获批实施,九大片区、城市基础设施、小城镇等50余项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大力实施国家智慧城市、国家低碳城市、全国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建设,成为首批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市和全国中美低碳生态试点市,济源新型城镇化发展站到更高层面。

  重点区域开发建设整体推进。九大片区开发全面展开,完善片区建设工作机制,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规范城中村改造、房屋征收补偿、保障性住房等政策措施18项。实施片区项目65个,完成投资38亿元。实施小城镇建设项目83个,完成投资17.3亿元,克井、承留、思礼、轵城入围全省百强乡镇。编制完成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方案13个,新开工项目5个,完成投资6亿元,新入住群众4000人,丹桂园、盘溪苑、三湖嘉园等新型农村社区加快推进。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焦济洛城际铁路前期快速推进,济阳高速实质性开工准备就绪,南环至南站、黄河大道东延等竣工通车,完成投资10.8亿元。新建改造城市道路11.8公里,新增“两气一水”管网70.5公里,供气覆盖率达96%,供热覆盖率达46%,新增供热面积85万平方米、用户8100余户,供热管网首次跨过蟒河;新增改造雨污管网39.8公里,第二污水处理厂主体建成,西气东输二线支线开工建设。

  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加强城乡网格化、精细化管理,国家级城市管理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获批。加强城市游园、广场、公园、绿地综合整治,完成12条道路、7个游园绿地、13个居住小区等重点区域绿化提升。实施沁园路、济渎大街等城市主干道路灯改造,完成黄河大道、沁园路、济源大道、世纪广场、湨河两岸夜景亮化。自行车租赁系统、智能公交系统、出租车电召系统上线运行,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深入开展违法建设专项整治,出台违法建设认定处置办法,进一步规范城乡建设秩序。持续开展“五城联创”、环境卫生秩序集中整治,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通过省级测评。

  (四)推改革破瓶颈,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取消审批事项36项、承接39项,率先在全省推行模拟审批新机制。积极推动财税体制改革,首次将社会保险基金、国有资本经营纳入政府预算体系,将政府性基金预算与公共财政预算合体并用,率先在全省实行镇级国库集中支付全覆盖。“营改增”试点稳步实施。加快推进政资政企分开,完成43家机关事业单位所属企业脱钩改制,建立市级企业国有资产全覆盖统一监管体系。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成30个村产权确权登记和2个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试点。理顺产业集聚区管理、财税、投融资等运行体制,把31个村(居)、4个居民组划入集聚区管理。事业单位、公交、医疗、供销社等改革深入推进。

  发展瓶颈得到有效破解。创新土地保障机制,积极推行城乡建设用地人地挂钩、增减挂钩,积极争取报批土地1.17万亩,大力开展囤地圈地、违法占地、闲置浪费土地专项治理,清理整治2198亩,挖潜盘活1182亩。充分发挥市投资公司融资平台作用,通过信贷、企业债券、信托等多种形式,为城建、交通、教育、九大片区等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金融体系加快完善,德瑞恒通高端装备创投基金、兴豫生物医药创投基金成功设立,中原证劵、国都证劵营业部正式运营,市财政注资市担保公司3000万元,全社会各类融资新增65亿元。深入开展美丽济源环保治理专项行动,加强大气、水和农村环境整治,完成48项环保治理任务;加强总量预算指标管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增量,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五)惠民生保平安,和谐社会建设全面深化

  持续加大民生投入,财政民生支出41.8亿元,增长19.7%,占财政支出的72.7%,较好地完成了省定“十大民生工程”和市定“十大幸福工程”。

  就业创业工作不断加强。完成技能培训2.1万余人、职业技能鉴定9100余人次,新增城镇就业2.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被评为全省全民技能振兴先进市;支持创业带动就业,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3亿元,新增个体工商户6320户、企业836家,扶持3689人成功创业。各类市场主体注册资本达305亿元,增长14%,居全省前列。

  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强化社保扩面征缴,新增各类社会保险参保7.9万人次,累计征缴11亿元,增长47.5%,城镇退休职工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城乡低保等待遇提高。将遗留失地居民纳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敬老补贴扩面至80岁以上老人。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8.5%以上,35个病种纳入重大疾病保障范围,率先在全省开展城镇职工医保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算试点,城镇职工和居民大额医疗保险支付限额提高到30万元和28万元。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13.6亿元;保障性住房全部开工,2189套主体封顶。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组建职业教育集团,职教园区入住学生8000余人,职业技术学院荣获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50强;黄河科技学院应用技术学院首届招生,实现本科教育零突破;高考本科上线率达71.85%;新建改造幼儿园22所。率先在全省全面推行“先诊疗、后结算”服务模式,5家市直医院与省内外名院组建“医联体”。成功举办第二届市运会暨全民健身大会,建业五人制足球主场落户济源市。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文化中心、农村数字电影等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王屋山的女人》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率先在全省实现计生奖励扶助城乡全覆盖,人口出生率稳定在13‰以内。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公共卫生服务中心主体建成,老年公寓、妇女儿童医院具备开工条件。

  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大力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积极推进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群众安全感指数位居全省前列。创新群众工作机制,坚持领导接访日和信访联席会议制度,省以上交办事项按期办结率达100%。广泛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主要农产品、肉类产品检测平均合格率均在99%以上。持续加强安全保障型城市建设,积极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大整治,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创历年最好水平。

  一年来,我们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热点问题处理和重大决策落实情况督导,高质量办理、答复人大议案建议104件、政协提案194件。充分发挥规划、财税、土地、编制等专业委员会集体议事决策机制,修订完善政务公开、土地管理、财政预决算、行政决策监督等制度23项,发布各类政府信息2.3万余条。充分发挥12345市长热线作用,受理群众来电来函14.8万件,综合办结率99.3%。深入推进“六五”普法,依法治理、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等得到加强。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格执行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积极推行模拟审批、并联审批、网上审批,尽量压减审批环节。深入开展“一创双优”和“开门纳谏”集中整治活动,着力解决影响发展环境的案事件,发展环境综合评分位居全省第2位。不断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坚持一年两次对干部作风进行民主评议。持续加强效能监察,坚决查处机关工作人员违纪违规行为,纠正损害群众利益和破坏投资环境等不正之风。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加大工程建设领域、财政性资金和民生项目监管力度,强化预算执行审计、绩效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严格规范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产权交易等工作;开展清退超标办公用房、公务用车“两统一”、财政供养人员“吃空饷”、保障性住房等专项治理,严肃查处各种腐败行为。

  一年来,我们大力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后备力量及人民防空建设,积极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驻济部队、武警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重要贡献。落实老干部政策待遇,帮助老干部解决实际问题。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发挥作用。第三次经济普查顺利开展。对口援疆成效明显。人防、史志、民族、宗教、侨务、对台、档案、气象、河务、慈善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

  过去的一年,我们在前所未有的困难中奋力前行,在激烈竞争的发展中创新突破,经受了十分严峻的考验,实现了好于预期的经济增长,取得了令人振奋的工作成绩,积累了难能可贵的宝贵经验,为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砥砺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职工、驻济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工商联、外来投资者和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济源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经济转型升级任务繁重。传统重化工业面临着淘汰产能、行业重组的生存考验,重点骨干企业尚处于改造提升、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多数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市场抗风险能力低,经营状况不容乐观。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于培育期,第三产业总量偏小、占比较低。二是城市转型提质任重道远。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有限,城市框架、人口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与地区性中心城市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城市管理水平有待改进提高,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需要纵深推进。三是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亟待解决。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优质医疗资源短缺,农村公共交通网络不健全,局部环保问题突出,一些群众居住条件较差、生活不够便利等。四是从严治政需要不断加强。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服务意识和行政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干部作风和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不以事艰而不为,不以任重而畏惧,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让人民群众见到实实在在的成效,感受到真真切切的变化。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