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城市化质量的提高有助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增强我省城市整体竞争力。通过构建山西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我们对我省11个省辖市城市化质量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我省各市城市化综合质量近年来都得到稳步提升,经济、民生、社会、生态、统筹发展五大领域发展质量大都有了明显改善;但也存在同一城市各领域发展不够均衡等问题。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加快改革创新,助力山西城市化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质量的宗旨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市化建设,核心是以人为本,本质是在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的基础上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特征是统筹城乡一体化,体现是经济社会和谐协调发展。城市化质量的要求是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城市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山西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从广义上说,城市化涵盖了人口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等多个方面,只有紧密联系经济、社会、民生、政治等因素,才能对城市化的质量有深刻理解和把握。
城市化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统筹城乡的指导思想,按照科学性、特色性、直观性、代表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在反复调查研究与论证的基础上,构建了由三级子系统构成的山西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子系统从城市化质量的内涵出发,总结了经济发展质量、居民生活质量、社会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和统筹发展质量五个方面作为评价标准。这五个方面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二级子系统包括15个基本要素,其中,经济发展质量包括充分性、有效性、协调性和稳定性4个基本要素;居民生活质量包括生活设施、生活水平、生活质量3个基本要素;社会发展质量包括科技教育、社会保障、文化发展、社会安全4个基本要素;生态环境质量包括环境质量、可持续发展2个基本要素;统筹发展质量包括城乡协调、区域协调2个基本要素。
三级子系统包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市辖区GDP占全部行政区域GDP比重等44项具体指标(详见附表)。
山西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既可对各市城市化质量进行总体评价,也可以对某一子系统或多个子系统进行分类评价,满足城市综合发展评价的不同要求。
二、我省11个省辖市城市化质量总体稳步提升
依据我们所构建的山西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本报告搜集了山西省11个省辖市2005-2012年市辖区相关指标数据(对于个别无法区分出市区资料的指标则用全市口径的数据替代),利用SPSS软件的主成分分析法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及测算,得到我省城市化质量评价结果如下。
各市城市化综合质量稳步提升
近三年我省各市综合评价得分不断提高。
2010年到2012年间,除吕梁市2011年得分较2010年出现小幅回落之外,我省11个省辖市城市化质量综合评价得分整体呈现不断提升的态势。其中,2012年与2010年相比,晋城、朔州、长治、太原4个市提升值超过1分,阳泉、运城、临汾、晋中、大同5个市超过0.5分,忻州和吕梁2个市低于0.5分,吕梁最低为0.225分。
超半数城市城市化综合质量2010年-2012年平均提升分值较前几年平均增幅有显著提升。
比较2005-2010年与2010-2012年各市城市化综合质量平均提升分值大小,可将11个省辖市分为三类:
第一类:近三年提升幅度较高,6个城市,包括太原、阳泉、长治、晋城、朔州、临汾。其中,太原市达到2.5倍,晋城、朔州均超过1.5倍。
第二类:近三年提升幅度略低,但基本持平,3个城市,包括大同、晋中、运城。
第三类:近三年提升幅度下滑严重,2个城市,包括忻州、吕梁,分别只有2005-2010年平均提升分值的39%和21%。
各市城市化综合质量排名相对稳定。
从图3中2010年-2012年各省辖市排名情况可以看出,各市城市化质量综合得分排名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升降幅度最大为朔州由2010年第6名上升到2012年第3名,其余各市排名升降幅度均控制在2个名次以内,未出现大幅波动,其中7个城市升降幅度均为1个名次。说明我省各市城市化质量相对较为稳定,没有出现大幅起落现象。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