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西宁工商登记改革惠民生促发展 新增企业3360户

2014年08月07日 12:01   来源:西宁晚报   

  ●西宁市率先实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前置审批事项由88项精简到17项●今年前7个月西宁市新增企业3360户

  青海新闻网讯 眼下在青海已经掀起了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千帆竞发、百舸争流!而作为省会城市的西宁,也信心百倍,力求通过改革实现大突破。今年,在省、市各级部门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市工商局搭上改革的快车,乘风破浪,率先在全省实施了又一项惠民政策——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放松市场主体准入管制、降低准入门槛、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创造活力、增强创业动力……对百姓来说,就业的渠道更加宽广、准入的门槛身段降低、幸福的指数也随之变得更高。

  因为有了这一系列惠民生、促发展的改革政策,市民的创业热情被点燃,仅今年前7个月,西宁市系统新登记各类企业就达3360户,同比增长84.9%。这组数字说明了什么?不正说明了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吗?不正说明了这项改革给老百姓带来的便利吗?不正是让老百姓深刻感受到了改革带来的甜头吗?

  【亮点一】

  精简前置审批事项

  ◆由88项精简到17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有关规定,对没有法定依据的,一律不作为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对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设定的前置审批事项,属于企业主体资格审批且直接涉及国家安全、生态安全和人身安全的,原则上予以保留,编入西宁市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目录。除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外,市场主体向工商登记机关申请登记,取得营业执照后即可从事一般生产经营活动;对从事须经审批方可开展的生产经营活动,凭相关材料向有关部门申请并取得批准文件、证件后,开展相关生产经营活动。

  ◆17项前置审批事项目录

  危险货物运输经营、道路旅客运输经营、民用爆炸物品生产、交易所、直销企业及其分支机构、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证券经营、期货经营、保险经营、基础电信业务、增值电信业务、出租汽车、爆破作业、民用枪支制造配售(专营)。

  【亮点二】

  放宽工商登记条件

  ◆实现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

  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除法律、行政法规及国务院对特定行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另有规定外,取消公司最低注册资本限制;将公司注册资本由原来的实缴登记改为认缴登记;银行业、金融业、保险业等27个行业实行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应当缴足注册资本,提交验资报告。

  ◆放宽企业住所登记条件

  申请人只要提交场所合法使用证明即可予以登记,鼓励使用权属清楚的场所作为企业住所(经营场所);允许“一址多照”和“一照多址”。

  ◆放宽企业名称登记条件

  申请人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自主选择企业名称。企业名称中可以使用新兴行业作为行业特点用语。

  ◆下放企业登记管辖权

  除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由市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企业外,认缴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下的企业可自主选择在市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属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

  【亮点三】

  取消企业年检和个体户验照

  ◆实行市场主体年度报告制度

  市场主体应当按年度在规定的期限内向工商登记机关报送年度报告,对其真实性负责,并向社会公示,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查询。建立公平规范的抽查制度,提高管理效能和公正性。建立经营异常名录管理制度,工商登记机关将存在不按规定提交年度报告或者通过登记的住所无法取得联系等经营异常行为的市场主体,纳入经营异常名录,并向社会公示。市场主体自被载入经营异常名录之日起三年内完成整改的,可向工商登记机关申请恢复正常记载状态;超过三年未整改的,工商登记机关将其永久载入异常名录,不得恢复正常记载状态,并列入“黑名单”实现监管。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