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孕妇虚开病假单赴美产子 法院:公司做法无不妥

2015年06月16日 10:47   来源:解放日报    王治国

  去年初,上海市民孙女士(化名)经历一喜一悲:喜的是十月怀胎,孩子如愿出生在大洋彼岸;悲的是,孩子出生前,她被公司开除了。

  近日,浦东新区法院一审驳回其要求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的诉请。

  没请产前假请病假留隐患

  孙女士在沪上某银行信用卡中心工作。2013年7月,30岁的孙女士怀孕了。她和家人商量,要让孩子出生在美国。随后,孙女士在产检中查出患有“妊娠糖尿病”,于是她准备向公司请假。

  孙女士了解到,按照《上海市实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规定,经二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证明有习惯性流产史、严重妊娠综合征、合并症可能影响正常生育的,本人申请,用人单位应当批准其产前假。但是孙女士所在公司的规章制度中没有产前假,于是她咨询人事部门的潘先生。潘先生电话回复,让她请病假。于是从2013年7月开始,孙女士连着请了12次病假。去年1月23日,孙女士前往美国待产。然而,去年3月12日,预产期前10天,孙女士竟收到公司一纸开除通知。

  公司说,孙女士有两个做法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一是没有如实提供病假单。孙女士去年1月23日人已在美国待产,可是2月19日,孙女士却向公司提交了在沪上某民营医院的“检查证明”,明显造假;二是没有如实报告出境时间与目的,且旷工。孙女士向公司请假出访事由是旅游,但实际是去美国生孩子;她申请出访时间是2014年1月30日至2月5日,实际出国时间为2014年1月23日至2014年5月2日。公司认为,孙女士的行为已构成旷工,且违反诚实信用原则。

  法院:公司做法并无不妥

  孙女士诉至法院,请求判令公司支付去年2月1日至去年3月12日的工资2.3万余元、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19.3万余元。

  孙女士认为,按规定自己是可以请产前假的,是人事部门的潘先生建议她改请病假。她还认为,自己当时已临近生产,又患有妊娠糖尿病,这种情况下,委托家人代开病假单合情合理。而且法律规定,用人单位不得随意解除与“三期”内女职工的劳动合同。

  潘先生在签署如实陈述保证书后出庭作证。他说,孙女士并未向其请过产前假,其仅是向其咨询过请产前假的政策。孙女士出示的电话录音、电子邮件,也未体现潘先生要她请病假的明确意思。而孙女士在提交最后一张病假单时,并未告知公司代开假条的真实情况,亦未有其他证据佐证其身体状况,明显有违公司的规章制度,也违反了劳动者理应遵守基本劳动纪律的要求。主审法官沈雯说,公司是依据《劳动合同法》第39条第2款,即“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情形作出的开除决定,并不违法。(记者 陈琼珂 通讯员 王治国)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