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上述奋斗目标,我们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和谐发展,坚决维护社会稳定,深入落实十项维稳措施,深化实施“663”工作思路,保持定力,开足马力,精准发力,着力完成以下主要任务:
一、坚持创新发展,增强内生动力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建设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西电东送”接续基地、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和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
强化项目带动。全面提速基础设施建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力争“十三五”期间达到1万亿元以上。围绕城镇化空间布局,加快推进拉萨至林芝、日喀则、山南、那曲国省道高等级化,实现口岸公路黑色化,实现所有县和主要乡镇通油路,所有行政村通公路,力争“十三五”末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1万公里。加快建设拉林铁路,全力推动建设川藏铁路,规划建设口岸铁路,提高新建铁路设计标准,力争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300公里以上。加快推进拉萨新机场和普兰机场选址等前期工作,加快发展通用航空,民航旅客吞吐量突破700万人次。建成加查、大古水电站,苏洼龙、叶巴滩等水电站力争投产发电,电力装机容量达到460万千瓦以上,建成全区统一电网,主电网覆盖所有县城和主要乡镇。推进格尔木至拉萨输气管线建设,改扩建格尔木至拉萨输油管线。完成拉洛水利枢纽工程,加快建设湘河、宗通卡、札达等水利重点工程。建设重点城镇防洪体系。实施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实现县城自来水供应全覆盖。
强化市场推动。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三次产业联动融合发展。加快旅游产业大发展,突出“特色、高端、精品”,实施旅游转型升级工程,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基本实现3A级以上景区通油路,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和无障碍旅游区,走质量效益型集约化发展道路,力争“十三五”末接待游客突破3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550亿元。全面建设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大力传承发展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快发展唐卡、藏毯、演艺等特色文化产业,推动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大力发展天然饮用水产业,打造“西藏好水”国际品牌,推进要素整合,天然饮用水产量达到500万吨以上、产值达到400亿元以上。重点开发藏东南“三江”流域、雅江流域水电资源,集中建设光伏发电产业区,实现清洁能源规模外送。提升发展拉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藏青工业园区。有序开发利用盐湖资源。打造拉萨物流中枢和日喀则、那曲、昌都区域性物流中心。加快发展保健食饮品、休闲健身、康复疗养等健康产业,完善藏药标准体系和检测检验体系,藏医药产值实现20亿元以上。实施质量商标品牌提升工程。构建新型农牧业经营体系,提升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做强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现代农牧业示范区和高原特色农牧产业带建设,新建高标准农田200万亩,推广良种200万亩,畜种改良500万头只,建成优质人工牧草基地100万亩,围栏天然草原5000万亩,粮食、蔬菜和肉奶产量均达到100万吨以上。
强化创新驱动。全面实施“重大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企业孵化器等10个重大科技平台,建成10个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鼓励发展创客空间,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强科普基地建设。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5%,科技普及率达到95%。加快建设自治区数据中心。实施“宽带西藏”工程,互联网普及率达85%以上。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信息化与产业深度融合。构建信息惠农体系,拓宽畅通西藏特色优势产品“网上天路”。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多渠道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加快培养农牧区实用技术人才。改进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办法,加快人才激励与保障制度建设。加强新型智库建设。
强化金融撬动。用足用好用活中央赋予西藏的特殊优惠金融政策,引导更多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向基础设施、“三农”和实体经济。健全多元化的金融业态,多渠道扩大金融资源投入。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推进现代保险服务业发展,设立西藏发展基金。加强信用体系、普惠金融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加大辖区信贷投放力度,确保金融有效供给。
强化环境促动。加快推进简政放权,不断优化发展软环境。进一步落实“五放六支持”政策,全面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尽快出台非公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力争民间投资年均增长15%、非公经济市场主体年均增长15%以上。积极推进行政、司法、商事、生态体制以及社会领域各项改革。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加强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健全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转移支付制度。全面推进营改增,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建立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授权经营,规范国有资本运作。大力推进区管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二、坚持协调发展,优化结构布局
全面统筹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推进优势区域率先发展,加大力度扶持薄弱区域,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益,不断提升发展质量。
统筹推进区域发展。努力打造以拉萨为核心,辐射日喀则、山南、林芝、那曲的3小时经济圈。拉萨建设国际旅游文化城市和面向南亚开放的中心城市。日喀则建设面向南亚开放的前沿区和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山南建设藏中清洁能源基地。林芝建设国际生态旅游区。昌都建设藏川滇青四省区交界区域经济中心和“西电东送”接续基地。那曲建设高原生态畜牧业基地和羌塘野生动物国家公园。阿里建设冈底斯国际旅游合作区,打造朝圣之旅黄金线路。加大对边境地区、高寒地区扶持力度。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
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坚持规划先行,注重民族风情、彰显地域特色,着力推进地县行政中心、特色小镇、骨干公路节点小镇和边境小镇建设,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和区域辐射能力。加强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主要县城建成供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所有县城、主要乡镇和重点旅游景区建成垃圾填埋场,加大旧城区、棚户区改造。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积极稳妥推进农牧区人口向城镇适度聚集,城镇化率达到30%以上。推进“多规合一”,促进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向农牧区延伸,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继续深入实施“八到农家”工程,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力度,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统筹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全面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把国防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在交通、能源、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中落实国防需求,筑牢国家安全屏障。广泛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健全国防动员体系。加强人民防空工作,推进预备役部队建设。深入开展军民共建和“双拥”活动,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三、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西藏
坚持生态兴藏、生态富民,保护与发展并重、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并举,着力建设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守生态保护底线,不越红线,不触高压线,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构建科学合理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规范各类自然保护区管护,加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加快建立湿地、水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国家公园建设。
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大力实施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和建设规划。扎实推进“两江四河”造林绿化工程,加强天然林、重点公益林保护,开展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人工种草。加强江河源头区、生态脆弱区、重要高原湖泊和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加强土地、草原、森林征用监督管理。加大废弃矿区和湿地生态环境修复力度。推进雅江中游土地沙化、藏西北荒漠化、藏东南水土流失和小流域综合治理。
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全面实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管理。严格实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自治区政府“一支笔”审批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严禁“三高”项目。建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离任审计制度。推进全区环境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和地市环保机构改革,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绩效考核与动态监测机制。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推进林政管理规范化、法治化,不断提高林地保有率。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交通干线、旅游景区景点、村镇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科学利用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总量、单位生产总值能源和水资源消耗量控制在国家核定范围内,城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5%以上。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