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坚持开放发展,深化互利合作
紧紧围绕“一带一路”战略,以构建包容开放合作的政策体系为突破口,以对内开放为重点,加快建设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把中国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培育成我区开放发展新引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全国辐射力、区域带动力的交流合作高端平台。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周边省区一体化。积极参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积极推进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吉隆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优化对外开放口岸布局,重点建设吉隆口岸,加快发展普兰口岸,恢复开放亚东口岸,推动建设陈塘、日屋口岸。支持喜马拉雅航空公司拓展国际航线。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大企业、大集团进藏兴办实体、投资创业。
做好受援工作。用好对口支援优惠政策,做好经济、教育、卫生、科技、就业、干部人才援藏受援工作。坚持精准援藏,统筹援藏资金和项目重点向脱贫攻坚倾斜。鼓励中央援藏企业和对口援藏省市大型企业与区内企业开展合资合作。与对口支援省市共同建设产业合作示范园区。鼓励优秀援藏干部和技术人员长期留藏工作。
五、坚持共享发展,全面改善民生
强化民生先动,用真心、动真情、出真招,每年坚持办好惠民利民“十件实事”,让各族群众更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好全区脱贫攻坚规划,完善专项、行业、社会、金融、援藏“五位一体”大扶贫格局。推行精准扶贫,强化精准扶贫信息化平台建设和动态管理,完善扶贫对象瞄准识别机制,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实行严格的扶贫脱贫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自治区负总责、地市直管、县抓落实、乡镇专干的体制和“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
努力扩大社会就业。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市场为导向,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鼓励到企业、到内地就业和自主创业,确保五年城镇新增就业18万人。完善就业援助制度,规范公益性岗位开发,着力解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实施农牧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有条件的家庭至少一人掌握一门实用技术,不断提高农牧民市场化就业能力。政府投资项目、国有企业、对口援建项目优先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每年转移农牧区富余劳动力96万人次。支持农牧民到内地务工经商。
着力提升教育质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大城乡学前教育投入,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0%以上。大力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推进各民族学生混班教学,双语教育覆盖面达100%。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基本实现县域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确保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3年以上。各地市和有条件的县至少重点办好1所中职学校,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比例大体相当、协调发展。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努力办好工农医等紧缺学科专业。稳步扩大内地西藏班办学规模。加大双语教师培训力度。发展远程教育,加强城乡、校际教师交流,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农牧区、边远和贫困地区倾斜。
大力推进健康西藏建设。加快县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实现区域中心医院标准化、规范化,加强区、地市两级医院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逐步推进分级诊疗,加大巡回医疗服务力度,发展远程医疗。健全人口健康信息系统。提高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大力发展藏医药事业,实现县级藏医院单设。提升基层藏西医结合医疗服务能力。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2.2人。对高原多发疾病发生的医疗费用,通过医保支付和商业保险赔付后仍有困难的,财政予以补助。推动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健全妇幼保健和基层优生优育服务体系。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5%以上,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降至80/10万、12‰。力争平均预期寿命逐步达到70岁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