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天价鱼”事件尚未尘埃落定应反思

2016年02月23日 11:23   来源:检察日报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天价鱼” 事件专项调查组已完成对相关问题的调查,认定这是一起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恶劣事件,作出吊销涉事饭店营业执照、对店主罚款50万元等处罚决定,同时启动对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工作人员的问责程序(2月22日《人民日报》)。

  涉事饭店被查处、相关部门负责人被问责都是他们应该付出的“代价”。本来就是一顿饭的事儿,结果弄成一起公共舆情事件。从最初调查的“合法经营”,直到市政府介入最终认定为“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恶劣事件”。现在基本事实已调查清楚,接下来反思必不可少:

  一是缘何仓促草率发布初步调查结果?常理而言,多数游客到外地旅游都会避免惹是生非,带着妻儿老小吃霸王餐的可能性不大,而商家欺诈游客事情屡见不鲜。看到当地最初单方取证认定饭店“合法经营”,笔者就表示怀疑,并发表评论“期待进一步调查”。《餐饮服务许可证》过期没过期一查便知,打没打人录像一看就清楚,这些事实只要稍加核查,调查组就能弄个水落石出。为什么连这些基本事实都没查实就匆忙发布调查结论?结果呢,适得其反。

  二是对公信力损害有多大?正如哈尔滨市政府所认为,“损害了哈尔滨城市形象,暴露出有关部门存在监管缺失、工作不深入和执法不规范等问题”。一些网友更表示,“去哈尔滨还敢吃鱼吗?”虽是戏言,但反映出的是对公信力的伤害。每一次舆情事件,处理得当是对执法部门和政府公信力的有力提升,处理不当则是对公信力的加重伤害。在信息传播发达的今天,遇到舆情事件,只有老老实实、认认真真、不抱幻想地公正客观调查处理,才能赢得公众赞誉,反之只能是自我抹黑。

  三是谁要从“天价鱼”中吸取教训?“天价虾”严重影响了“好客山东”的形象,“天价鱼”让享有冰城美誉的哈尔滨“雪上加霜”。杜绝下一个“天价”的出现,我们不能当“旁观者”。市场监管部门要积极充当“守护者”,商家更应守法诚信经营,否则难保天价事件哪一天不会重演。同时,也要提醒消费者遇到纠纷时,注意留存证据、依法维权。

  目前,这起事件“暂告一段落”,但尚未尘埃落定,一方面是对相关公职人员的行为如何问责,处理本身就是挽回公信力的好时机,切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内部消化”;另一方面是当地要加快建立权责明确、执法有力、行为规范、保障有效的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从源头上重拳治乱,净化规范旅游市场,再塑冰城新形象。党小学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