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桂林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2月1日 周家斌)

2016年02月24日 15:16   来源:桂林日报   

  二、“十三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基本建成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攻坚期,也是我市由中等收入向中高收入跨越、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发展的重要阶段,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要牢牢把握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正式纳入“双核驱动、三区统筹”战略布局、上升为自治区核心战略的重大机遇,进一步增强发展信心和担当意识,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努力走出新常态下具有桂林特点的发展之路。

  根据《中共桂林市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建议》),市人民政府在广泛征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各县区、各部门、各民主党派、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草案)》”]。整个起草过程充分体现了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的要求,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纲要(草案)》共分3大板块14章48节。第一章构成第一板块,分析“十三五”发展环境,明确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发展动力。第二章至第十三章构成第二板块,就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进行全面部署。第十四章为第三板块,提出保障措施。

  (一)“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目标

  我市“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主动融入自治区“双核驱动、三区统筹”格局,坚持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一本蓝图绘到底”,按照“加快建设新城、疏解提升老城、产业融合发展、城乡协调推进、生态文化相融、富裕和谐桂林”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改革创新,更加注重保障改善民生,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建成桂林国际旅游胜地,为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桂林篇章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桂林国际旅游胜地,这是市委《“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必须奋力实现的“两个建成”宏伟目标,与自治区提出的“两个建成”目标既一脉相承,又具有鲜明的桂林特色,符合桂林实际和发展趋势。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包括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生态文明四大类33项具体指标,其中最关键的就是经济增速要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确保到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年均增长分别达到8%、10.4%以上。提出这一目标,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实现“两个建成”目标,必须有一定的发展速度作保证。目前,我市人均生产总值只有全国的80%,如果增速不比全国、全区高一些,不仅财政、就业、民生、公共服务、扶贫等方面将受影响,延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还会进一步拉大与全国的发展差距。二是实现上述目标,我市有条件、有基础。根据测算,“十三五”期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潜在增长率为8.5%左右。从供给支撑条件看,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从需要支撑条件看,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这些目标通过努力是有把握实现的。从居民收入水平来看,随着“十三五”收入倍增计划实施、消费升级加快、脱贫攻坚任务完成,我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4%也是可以实现的。特别是近几年我市打下了较好的项目基础,“十三五”时期,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将相继建成,发展动力将进一步增强。三是既要稳定增长,又要加快结构调整。“十三五”是经济发展在新常态下运行的重要时期,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对经济增长要求更高,要改变过去粗放型增长方式,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结构调整,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更有质量、更高效益和更可持续的发展。综合分析,地区生产总值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的增长目标以及其他发展目标要求,总体上是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

  各位代表,实现上述目标,到2020年,我市将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成为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旅游创新发展先行区、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和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综合交通节点,经济发展将总体迈进中高收入阶段,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产业向中高端发展,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人民生活将更加富裕安康,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生态环境保持全国一流,美丽桂林将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彩。

  (二)“十三五”重点任务

  坚持创新发展、科学发展、改革开放、法治保障、民生为本原则,针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瓶颈和薄弱环节,突出抓好七大重点任务的落实。

  实施产业做强升级攻坚战,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以特色主导产业为支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打造桂林产业升级版。

  ——— 推动工业迈向中高端。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推动桂林制造向“桂林智造”、桂林创造迈进。创新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推动企业向园区集聚,打造高新技术开发区、桂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两翼齐飞”,各县工业集中区“多点支撑”的工业园区发展新格局。加快提升电子信息、医药及生物制品、先进装备制造、生态食品等优势产业主导地位,积极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材料、大健康等新兴产业,改造提升包装与竹木加工、建材、电力、橡胶化工、冶金等传统产业。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实施“互联网+制造”和“互联网+中小微企业”行动计划,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到2020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300亿元以上。

  ——— 提升桂林旅游核心竞争力。加强旅游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构建人性化的服务体系。实施“品质旅游”战略,构建“一核三极三带”旅游空间布局,打造多样化旅游精品。推动产业融合,提升产业素质,壮大旅游企业整体实力。构筑旅游开放合作新平台。深化智慧旅游建设,培育“旅游+”新业态。到2020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000亿元以上。

  ——— 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创新“互联网+服务业”新业态,规划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促进健康养生、商贸、运动休闲等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升级,推进电子商务、信息、物流、金融、商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做大做强,以标准化引领服务业发展。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以上。

  ——— 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和经营体系,加快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夯实农业基础,稳定粮食产量,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绿色有机农业、富硒农业,培育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和都市农业等新业态,做强优势特色农业。创建一批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推广“互联网+现代农业”新模式,促进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跨越。到2020年,实现农业增加值400亿元以上。

  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构建现代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抢抓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宽带中国”战略机遇,加强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

  ——— 打造“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综合交通节点城市。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化对外衔接能力,提高综合运输服务水平。完成两江国际机场扩建工程,规划建设一批通用航空机场;加快推进湘桂铁路既有线电气化改造,建设桂林北动车运用所、桂林西货运中心;推进高速公路建设,实现县县通高速。优化市域交通网络,推进连接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等重要节点的道路建设。加快推进桂江(漓江)航道工程建设。

  ——— 加强能源保障。调整能源结构,加强城市配电网建设,不断提升地方电力保障能力。开发、推广应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以风电为代表的电力和配套送出工程建设,建成一批风电场。发展分布式能源。继续推进天然气推广利用,实现县县通管道燃气。

  ———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主要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完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完善城镇防洪设施。

  ——— 加快建设智慧桂林。实施大数据战略,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新一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和数字广播电视网,实现“三网融合”。提升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完善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加快建设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和中国-东盟信息港桂林数据备份中心。

(责任编辑:石兰兰)

共(6)页 首 页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末 页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桂林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2月1日 周家斌)

2016-02-24 15:16 来源:桂林日报

  二、“十三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基本建成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攻坚期,也是我市由中等收入向中高收入跨越、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发展的重要阶段,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要牢牢把握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正式纳入“双核驱动、三区统筹”战略布局、上升为自治区核心战略的重大机遇,进一步增强发展信心和担当意识,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努力走出新常态下具有桂林特点的发展之路。

  根据《中共桂林市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建议》),市人民政府在广泛征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各县区、各部门、各民主党派、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草案)》”]。整个起草过程充分体现了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的要求,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纲要(草案)》共分3大板块14章48节。第一章构成第一板块,分析“十三五”发展环境,明确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发展动力。第二章至第十三章构成第二板块,就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进行全面部署。第十四章为第三板块,提出保障措施。

  (一)“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目标

  我市“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主动融入自治区“双核驱动、三区统筹”格局,坚持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一本蓝图绘到底”,按照“加快建设新城、疏解提升老城、产业融合发展、城乡协调推进、生态文化相融、富裕和谐桂林”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改革创新,更加注重保障改善民生,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建成桂林国际旅游胜地,为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桂林篇章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桂林国际旅游胜地,这是市委《“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必须奋力实现的“两个建成”宏伟目标,与自治区提出的“两个建成”目标既一脉相承,又具有鲜明的桂林特色,符合桂林实际和发展趋势。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包括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生态文明四大类33项具体指标,其中最关键的就是经济增速要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确保到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年均增长分别达到8%、10.4%以上。提出这一目标,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实现“两个建成”目标,必须有一定的发展速度作保证。目前,我市人均生产总值只有全国的80%,如果增速不比全国、全区高一些,不仅财政、就业、民生、公共服务、扶贫等方面将受影响,延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还会进一步拉大与全国的发展差距。二是实现上述目标,我市有条件、有基础。根据测算,“十三五”期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潜在增长率为8.5%左右。从供给支撑条件看,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从需要支撑条件看,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这些目标通过努力是有把握实现的。从居民收入水平来看,随着“十三五”收入倍增计划实施、消费升级加快、脱贫攻坚任务完成,我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4%也是可以实现的。特别是近几年我市打下了较好的项目基础,“十三五”时期,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将相继建成,发展动力将进一步增强。三是既要稳定增长,又要加快结构调整。“十三五”是经济发展在新常态下运行的重要时期,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对经济增长要求更高,要改变过去粗放型增长方式,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结构调整,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更有质量、更高效益和更可持续的发展。综合分析,地区生产总值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的增长目标以及其他发展目标要求,总体上是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

  各位代表,实现上述目标,到2020年,我市将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成为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旅游创新发展先行区、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和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综合交通节点,经济发展将总体迈进中高收入阶段,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产业向中高端发展,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人民生活将更加富裕安康,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生态环境保持全国一流,美丽桂林将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彩。

  (二)“十三五”重点任务

  坚持创新发展、科学发展、改革开放、法治保障、民生为本原则,针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瓶颈和薄弱环节,突出抓好七大重点任务的落实。

  实施产业做强升级攻坚战,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以特色主导产业为支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打造桂林产业升级版。

  ——— 推动工业迈向中高端。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推动桂林制造向“桂林智造”、桂林创造迈进。创新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推动企业向园区集聚,打造高新技术开发区、桂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两翼齐飞”,各县工业集中区“多点支撑”的工业园区发展新格局。加快提升电子信息、医药及生物制品、先进装备制造、生态食品等优势产业主导地位,积极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材料、大健康等新兴产业,改造提升包装与竹木加工、建材、电力、橡胶化工、冶金等传统产业。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实施“互联网+制造”和“互联网+中小微企业”行动计划,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到2020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300亿元以上。

  ——— 提升桂林旅游核心竞争力。加强旅游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构建人性化的服务体系。实施“品质旅游”战略,构建“一核三极三带”旅游空间布局,打造多样化旅游精品。推动产业融合,提升产业素质,壮大旅游企业整体实力。构筑旅游开放合作新平台。深化智慧旅游建设,培育“旅游+”新业态。到2020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000亿元以上。

  ——— 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创新“互联网+服务业”新业态,规划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促进健康养生、商贸、运动休闲等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升级,推进电子商务、信息、物流、金融、商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做大做强,以标准化引领服务业发展。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以上。

  ——— 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和经营体系,加快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夯实农业基础,稳定粮食产量,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绿色有机农业、富硒农业,培育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和都市农业等新业态,做强优势特色农业。创建一批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推广“互联网+现代农业”新模式,促进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跨越。到2020年,实现农业增加值400亿元以上。

  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构建现代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抢抓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宽带中国”战略机遇,加强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

  ——— 打造“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综合交通节点城市。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化对外衔接能力,提高综合运输服务水平。完成两江国际机场扩建工程,规划建设一批通用航空机场;加快推进湘桂铁路既有线电气化改造,建设桂林北动车运用所、桂林西货运中心;推进高速公路建设,实现县县通高速。优化市域交通网络,推进连接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等重要节点的道路建设。加快推进桂江(漓江)航道工程建设。

  ——— 加强能源保障。调整能源结构,加强城市配电网建设,不断提升地方电力保障能力。开发、推广应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以风电为代表的电力和配套送出工程建设,建成一批风电场。发展分布式能源。继续推进天然气推广利用,实现县县通管道燃气。

  ———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主要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完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完善城镇防洪设施。

  ——— 加快建设智慧桂林。实施大数据战略,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新一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和数字广播电视网,实现“三网融合”。提升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完善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加快建设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和中国-东盟信息港桂林数据备份中心。

(责任编辑:石兰兰)

查看余下全文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证140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