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上的京津冀"迈出第一步 绿色出行成型

2016年02月25日 16:46   来源:北京晚报   

    通过郊区轨道交通总站外的P+R停车场、地铁、公交和公租自行车组成的绿色出行网络日益成型。中心城区市民走不了多远就可以坐上公交地铁,近郊市民可以在小区门前租辆自行车,骑行到地铁站,住得更远的市民还可以开车抵达轨道交通总站,将车辆停放在P+R停车场,无缝接驳公交系统。

  北京表达

  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

  坚持把发展公共交通作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根本出路。加快构建轨道交通为骨架、地上地下相协调的公共交通体系,为市民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使公共交通成为市民出行的首选。

  加密轨道交通线网

  加快实施北京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将运营总里程提高到900公里以上,实现区区通轨道。推进3号线、12号线、17号线、19号线一期等中心城骨干线路建设,提升中心城线网密度,中心城轨道交通站点750米覆盖率达到90%,商务中心区等重点功能区线网密度达到世界城市核心区水平。建成S1线、京沈客专、轨道交通平谷线,实现门头沟、怀柔、密云、平谷等新城与中心城的快速轨道交通联系。

  完善公共交通设施体系

  以轨道交通为骨架,推进地面公共交通与轨道交通“两网融合”和一体化服务。围绕轨道交通站点大力发展微循环公共交通系统,提升交通站点集散效率。根据轨道交通能力优化公共交通线路,加强公共交通专用道施划力度,构建公共交通快速通勤系统。加快建设一体化、集约型的公共交通枢纽,优化节点衔接,改善公共交通站点出入口与公共建筑、住宅小区的连接,推广通勤班车、商务班车等定制公共交通,加开点对点通勤公共交通线路,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效率。

  不知不觉间,田女士已经有半年多没有开车上班了。去年年底前地铁14号线中段开通,她连周末带孩子去蓝色港湾滑冰也坐地铁了。公共交通的日益方便,让田女士主动选择了绿色出行。几年中,北京由地铁、公交、公租自行车织就的交通网络越发繁密,越来越多和田女士一样的普通市民偶然体验过它的便捷,慢慢地就爱上了它。互联互通、快速高效,北京的交通管理正和整个城市的管理理念一样,在不经意中,润物细无声地发生着变化。

  绿色出行

  每一个换乘环节

  都能互联互通

  “有一次和同事坐公交车出去办事,同事说,只要不是上下班时间,好像城里的公交车都不怎么挤了。我仔细一想,还真是这么回事。”田女士说,这些变化虽然就在身边发生着,但要不琢磨一下,还真意识不到。“从上小学到刚工作,都是挤公交车,那时真的得用‘挤’这个字,现在好像‘挤公交’这个词都不怎么见到了。”

  她所说的这个变化,在长安大学教授、著名交通管理专家段里仁看来,应该算得上是北京这些年来,足以和轨道交通建设并列为最重要的一项交通成就。“其实只要看看车站就行了。越来越多的人排队,几乎不太能见到‘来一辆车,好几十人同时疯狂冲向车门’的场面了。”段里仁说,地铁线路多了,公交车数量多了,出行资源丰富了,“争抢”的必要性就越来越弱了。“秩序好转,未必是人的觉悟一下子提高了,而是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几年北京公共交通建设的成绩。”

  最近几年,北京交通的硬件建设获得了相当大的进展。阜石路大容量快速公交线路建成,京通快速路、京开高速、西南三环布设了公交专用道,52个郊区客运场站建成,新开、调整的公交线路达到1331条、583条公交线路实现车辆到站信息实时查询。去年年底开通轨道交通昌平线二期和14号线中段之后,北京市轨道交通总里程达到554公里,车站332座,换乘站52座。在诸多地铁站外、繁华街区旁,公租自行车服务站成了日常风景。1730个服务站点遍布全市,5万辆自行车随时为市民服务。

  但是最重要的并不是这些枯燥的数字,而是通过郊区轨道交通总站外的P+R停车场、地铁、公交和公租自行车组成的绿色出行网络日益成型。中心城区市民走不了多远就可以坐上公交地铁,近郊市民可以在小区门前租辆自行车,骑行到地铁站,住得更远的市民还可以开车抵达轨道交通总站,将车辆停放在P+R停车场,无缝接驳公交系统。当每一个换乘环节都能互联互通形成一个巨大网络的时候,公交体系的优势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也才能让和田女士一样的市民逐渐察觉它的便利和高效。

(责任编辑:庄彧)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