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南通。坚持陆海生态环境统一管理,制定实施新一轮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加强环境保护和建设。实施蓝天行动,落实扬尘管控、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等措施,PM2.5平均浓度降幅完成省下达任务。实施清水行动,开展新一轮水环境综合整治,推进重点流域上下游协同治理,加强海域综合利用管理以及饮用水源地保护和应急水源建设。实施绿地行动,抓好土壤、农业面源、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加大“两沿三园”绿化造林力度。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工程,构建“六廊五圈多点”生态空间格局,提高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有效利用水平,依法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促进循环低碳发展。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实施一批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全面推进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创建生态园区。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强度双控管理,实施50个重点减排项目和一批节能技改项目,健全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体系。深化重点行业和化工园区专项整治。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严格执行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落实生态红线和水环境区域补偿政策,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完善环境治理政策,逐步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度,强化环保信用评级结果应用。建立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九)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以文化建设和社会治理为重点,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更好环境。
繁荣江海特色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南通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推进“诚信南通”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群。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制定实施中心城区文化设施布局规划,推进镇(街道)、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加强“书香南通”建设。扶持文艺精品创作。支持发展骨干文化企业和创意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打造一批重点文化和体育产业园区(基地),鼓励发展文化交易平台和专业市场。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全面推进依法治市,深入实施“七五”普法规划。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精细化、科学化水平,规范县(市)、镇、村三级社会治理服务平台运行。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健全社区减负长效机制,93%的城市社区、89%的农村社区达到省级和谐社区标准。积极培育社会组织,推动政社分开、政社合作、政社互评。强化基层民主建设,组织新一届村(居)委会选举。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依法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
保障公共安全。落实最严格的安全责任和管理制度,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创建食品安全城市。以信息化为支撑加快建设立体化、现代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密防范、依法惩治违法犯罪活动。提高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能力。构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深化军民融合发展,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做好国家安全和双拥、民族、宗教、档案、保密等工作。
(十)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认真贯彻就业优先和人口发展等战略,加大民生投入,办好十方面49项实事项目。
提高就业收入水平。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新增就业8万人。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正常增长、支付保障机制,多渠道增加居民经营性、财产性收入。拓展农民增收空间,推进城乡低保一体化。着力缓解相对贫困,强化精准扶贫,防止因病返贫问题。
增强社会保障能力。推进“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提升大病统筹水平,深化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和城乡统筹,健全可持续的筹资机制、报销比例调整机制。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实现市区动迁异地安置“先建后征”。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支持发展慈善、红十字、残疾人等事业。
扩大公共服务和产品供给。推进教育现代化。落实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加快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合作项目。办好继续教育、特殊教育。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推进现代学徒制等国家改革试点。放大体教结合优势,抓好足球改革发展。打造健康南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完善现代医疗服务体系。提升各级医疗服务机构能力,加快市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加强医联体建设,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下沉,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强化全科医生培养,优化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结构。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孩政策。推动养老服务格局向“9064”转变,促进医养融合对接,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达33张。做好妇女、儿童、青少年、关心下一代等工作。
四、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时刻把责任扛在肩上、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把忠诚干净担当记在心中,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务效能、规范行政行为,扎实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一)创新治理模式。着力构建适应供给侧改革的“放、管、服”体系。深化简政放权,全面落实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等领域“五个再砍掉一批”的要求,最大限度下放便民利民、基层亟需且能够承接的事项。坚持宽进严管,完善“3+N”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健全“双随机”等监管机制。持续优化服务,提升“12345”政府公共服务、基层便民服务平台功能,推广网上办理、代办代理、上门服务等方式,健全政府购买服务等制度。
(二)增强执行能力。坚持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突破、勤于落实,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作风,既鲜明支持主动作为,又严肃查处为官不为。完善重点经济工作综合考核和政府系统“创新奖”评选办法,加强绩效管理,营造鼓励首创、宽容失误的浓厚氛围。健全大督查格局和行政问责机制,加强专项督查,探索开展重大政策及工作落实第三方评估。
(三)深化依法行政。落实法治政府建设目标任务,稳步推进地方立法,规范制订政府规章。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严格落实重大决策法定程序和跟踪反馈、责任追究等制度。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建议案、提案。重视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加强审计监督,深化政务公开,打造阳光政府。
(四)加强廉政建设。突出从严从实治政,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委十项规定,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厉行勤俭节约,发扬艰苦奋斗作风。严格“三资”监管,完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强化廉政风险防控。全面落实“两个责任”,健全政府系统惩防体系,严肃查处腐败案件。加强新常态下公务员教育管理,努力建设一支大局意识强、国际视野宽、工作作风实的队伍。
各位代表,新一轮发展的美好蓝图催人奋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凝心聚力,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