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这五年有哪些好“打法”要带到下个五年?

2017年06月16日 15:20   来源:中国网   

  绿树掩映、山水秀美、天朗气清、风景如画…… 6 月的贵州绿意盎然,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过去 5 年,贵州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从理念创新到具体实践,再从实践到搭建平台,推动生态文明新理念不断发展。被称之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窗口”,贵州省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绩不言自明。

  随着贵州第十二次党代会的召开,未来 5 年的光明图景已探讨完毕。如何继续走好绿色发展之路,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从大生态、大数据到大扶贫,贵州的这些好打法,将是构建生态安全,谋求和谐发展不可或缺的“武器”。

  大生态变绿为金

  “地无三分平”的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发展经济“先天不足”。但同时, 17 万平方公里的贵州,山美、水美、文化美,拥有丰富多彩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民族特色文化,绿色和生态是贵州特有的名片。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多山的贵州要发展就必须念好“山字经”。过去,贵州也曾经历过粗放式发展的阶段,沉重的代价让贵州意识到,发展大生态,走绿色发展道路是唯一的选择。

  所谓大生态,就是必须以生态为先,为此,贵州确定了“山为特色,绿为主色”的发展模式。从理念设计到具体实践,贵州一步一个脚印推进生态保护。从日渐完善的绿色制度到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贵州“种绿”“护绿”之路越走越顺。

  功夫不负有心人,目前贵州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 52% , 9 个市 ( 州 ) 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在 100% ,空气质量继续保持优良……

  要绿色也要发展,多彩的贵州不能只是看起来很美,有了好山好水,还要好生活。如何变绿为金,促进经济增长?贵州给出的答案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做强大旅游,笑迎八方客。奇山秀水与民族文化交相辉映,宜人气候与绿色生态浑然一体,自然天成与人文造化完美结合。贵州推进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建设,连续 10 余年年举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打造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与时俱进推动旅游业发展升级。“十二五”时期,全省旅游总收入增速连年保持在 20% 以上,呈现“井喷”增长态势。

  做好大健康,不负好苗疆。贵州全力打造以“医”为支撑的医药医疗产业、以“养”为支撑的保健养生产业、以“健”为支撑的运动康体产业和以“管”为支撑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大健康产业风生水起。中药材种植及保护抚育总面积达到 527.22 万亩,多种中药材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全国首位。 2015 年,贵州全省大健康产业增加值 760 亿元,预计到 2020 年增加值将达到 2000 亿元。

  做优生态农业,绿色产品销远方。近年来,贵州积极发展以绿色有机无公害为标准的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全省累计认证无公害农产品 1881 个 , 认定产地 1706 个 , 贵州农产品绿色生态、品质安全、营养健康的品牌形象不断提升。都匀毛尖、湄潭翠芽、大方皱椒、织金竹荪、罗甸火龙果等 83 个农产品获地理标志认证。

  大生态兜底,大旅游、大健康、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百花齐放,为贵州勾勒出一幅绿色发展的美丽图景。

  大数据借山出海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的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夜郎正是贵州的别称。如何让贵州走出万水千山的阻隔,走出“深闺”,把世界引进来?大数据显然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贵州为何决心涉足大数据“蓝海”?一方面,要保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实现后发赶超、同步小康,贵州需要大数据;另一方面,贵州天气凉爽,电力充足,三大网络运营商相继落户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特殊的资源优势与政策红利齐聚,使得大数据选择了贵州。

  被外界视作“无中生有”的“大数据”产业,其实并不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大数据本身具有生态亲和的特质 , 是低碳清洁型产业 , 加快发展大数据能够更有效地提高生态环保的水平 , 更有效地引领经济转型、促进绿色发展。

  2014年以来,贵州把大数据当做战略新兴产业来培育,引进国内外一流企业,率先开放省级政府数据,建起第一个省级数据资源整合交换平台,创建国家第一个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打造大数据领域第一商业模式大赛,率先设立全球第一个大数据交易所……去年 2 月,贵州正式获准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

  大数据正成为引领该省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新动力。 2014 年,贵州省大数据信息产业总量同比增长 62.2% ; 2015 年,贵州大数据产业规模总量增长 37.7% 。 2016 年第一季度,“大数据”产业带动贵州新增就业 4 万人,全省“大数据”产业规模总量同比增长 34.8% ,拉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0.8 个百分点。根据贵州省的规划,到 2020 年,贵州“大数据”产值规模达到 2000 亿元,相关产业产值 4500 亿元。

  不沿边、不沿海,贵州却有一片“海”,它就是大数据“蓝海”。这片“蓝海”里,越来越多企业正在获得过去无法企及的商机。近年来,高擎“大数据”发展战略的贵州经济增长势头不可谓不猛,而且其大数据应用产业也是全国领跑的。

  一个个有力的事实无不佐证着贵州的经济腾飞和贵州在大数据产业发展上的成绩。先不说贵州连续六年居于全国经济增速前三,便单纯从大数据发展的一角上看,也足以管中窥豹了: 2016 年,贵州在电商网购的增速是全国第一,网上销售增速全国第二; 2016 年,贵州上云的中小企业增长达到 55% ,增速也是全国第二。

  “贵州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产业风生水起”“全国谈到大数据首先就会谈到贵州”“贵州已经抢占了大数据产业鳌头”……近年来,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成为贵州经济发展新引擎,也逐渐成为贵州新的名片和标签。

  大扶贫生活向美

  走绿色发展之路的贵州,扶贫是必须面对的关卡,老百姓生活无法改善,绿色发展便失去了意义。“扶贫”一直是贵州省难啃的“硬骨头”,这里是中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乌蒙山区、武陵山区、滇黔桂石漠化综合治理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贵州处于扶贫攻坚的核心区,全省 88 个县 ( 市、区 ) 中,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就有 50 个,是中国脱贫任务最为艰巨的省份之一。

  2011年至 2014 年,贵州省贫困人口从 1149 万人下降到 623 万人,共减少 526 万人。但尴尬的是, 623 万贫困人口,依然是全国最多,剩下的都是“硬骨头”。

  再硬的骨头也要啃!为此,贵州决定推动绿色发展与脱贫攻坚相融合,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自然资本利用 , 通过异地扶贫搬迁阻断贫困的恶性循环。通过绿色产业促进脱贫 , 加大生态自然资本利用转换力度 , 完善生态建设和资产收益扶贫机制;通过生态补偿促进脱贫 , 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资金倾斜和生态贡献补偿。

  大生态和大数据助力精准扶贫和产业扶贫。如今,贵州正在掀起“六大脱贫攻坚战”:

  一是打好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 130 万贫困人口,实施自然村寨整体搬迁,同步落实就业和公共服务供给,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和生态环境修复的统一。

  二是打好产业脱贫攻坚战,确保到 2020 年通过产业扶持使 265 万贫困人口脱贫。

  三是打好绿色贵州建设脱贫攻坚战,力争 2020 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 60% ,提供 10 万个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带动 30 万贫困人口脱贫。

  四是打好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继续实施“四在农家 . 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

  五是打好教育医疗脱贫攻坚战,对 16.65 万贫困学生实行“两助三免 ( 补 ) ”补助政策,对 73.8 万贫困人口提供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

  六是打好社会保障兜底攻坚战,对 158 万无业可扶、无力脱贫人口实行政策性兜底保障。

  好风凭借力,在大生态和大数据的帮助下,贵州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帮助当地老百姓改善生态环境,进而消除贫困,提高生活质量。数据显示,贵州省通过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等措施,交出了一份完美的成绩单:

  2016年,“十三五”开局,“大扶贫”第一次被写进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贵州预计减贫人口 120.8 万人,农村贫困人口预计减少到 372.2 万人,超过 1500 个贫困村“摘帽”。

  2017年,贵州计划再减贫 100 万人以上,按照国定标准实现 20 个贫困县摘帽, 2300 个贫困村退出, 90 个贫困乡(镇)按省定标准“摘帽”,全省 66 个贫困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1 个百分点。

  蓝天白云下,绿水青山间,贵州扬长补短,做强做优“大数据”“大生态”等长板的同时,助推攻坚扶贫,持续发力、精准用力、久久为功,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和复制推广的生态路径,以实践证明了鱼和熊掌亦可兼得。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