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聚焦精准脱贫攻坚,着力提升“三农”工作水平
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农业农村工作全局,强化“一号工程”意识,切实下足“绣花”功夫,精细精确精微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确保全年减贫10万人以上,武山县、甘谷县脱贫摘帽。
紧盯深度贫困区域抓攻坚。把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摆在突出位置,集中各方面力量,采取超常规措施,啃硬骨头,打攻坚战,下功夫解决好贫中之贫、坚中之坚、难中之难问题。紧盯全市3县区、5乡镇、581村深度贫困地区,对照“一收入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坚持因人因户施策,制定每户脱贫计划,认真编制实施方案,摸清致贫原因、找准脱贫路子、谋划致富项目。加大倾斜支持力度,全市新增脱贫攻坚资金主要用于深度贫困地区,新增脱贫攻坚项目主要布局于深度贫困地区,新增脱贫攻坚举措主要集中于深度贫困地区,形成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发展特色富民产业促增收。积极落实科技增粮措施,确保正常年景粮食总产稳定在110万吨以上。发挥产业扶贫关键作用,用足用好省上1000亿元特色产业发展专项贷款和500亿元产业发展投资基金,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种养大户。以县区为单位加快建立产业发展公司,形成“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新型产业扶贫模式,以此引领扶贫产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产业发展要在提高农产品品质、建设冷链物流、促进精深加工、打造特色品牌上下功夫,规划建设农副产品深加工园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建果品基地10万亩,新增蔬菜种植面积2万亩,新建改扩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80个,输转农村劳动力69万人,力争果品、蔬菜、畜牧产值和劳务收入分别达到108亿元、88亿元、85亿元、145亿元以上。积极推进麦积区、秦安县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完善贫困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群众增加更多财产性收入,分享更多加工流通增值收益。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积极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引导支持农民开网店、做微商,打造农产品网上交易平台。推进光伏扶贫、构树扶贫等工程,多渠道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改善农村基础条件补短板。用足用好省上1000亿元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贷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改善以及危房改造进度。新修梯田12万亩,新建堤防60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0平方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3342公里,贫困地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加快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2214户8772人。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建设贫困村幼儿园110所,全面落实国家中职免学费政策,对贫困家庭中职学生发放国家助学金,为贫困家庭考入高职、本科院校的学生解决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推进健康扶贫,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80个,继续全面落实“三户一孤”人员大病救助保险。把脱贫攻坚与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加大农村污水、垃圾处理力度,绿化美化乡村环境,切实解决城乡结合部、乡镇政府所在地道路破烂和环境卫生脏乱差等问题。
完善工作推进措施强保障。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并重,着力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充分调动贫困户依靠自身能力脱贫致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严格落实县区党委政府脱贫攻坚主体责任和各级各部门帮扶责任,扎实落实精准扶贫各项政策措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退出,确保脱贫过程扎实、脱贫效果真实。认真执行扶贫开发投入增长机制,确保市财政当年新增财力的10%、县区财政当年新增财力的20%和各级财政当年清理收回存量资金中可统筹使用的50%以上用于精准扶贫,继续实施好“双助贷”工程,加大涉农项目资金统筹整合力度,强化扶贫资金监督管理。全面推行“双线排序比对法”,用好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加强贫困人口动态管理,确保精准扶贫不漏一户、不漏一人。重视发挥国家定点帮扶单位和天津市东西部协作帮扶作用,在产业开发、项目资金、劳务协作、人才交流等方面争取更多支持。加大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力度,坚决防止和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
三、加快工业强市进程,着力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始终把工业作为转变方式、调整结构、培植财源、促进就业、推动发展、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做大总量与提高质量并重、改造传统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齐抓,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体系。大力弘扬“企业家”和“工匠”精神,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实施《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为引领,坚持发挥优势和弥补短板双向发力,持续推进“扩量提质”工程,积极培育发展优势产业链,提升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医药食品、建筑材料等产业整体实力和综合效益。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落实我市支持科技创新的28条具体措施,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面提高生产技术、工艺装备、产品质量、能效环保水平,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加快发展。实施困难企业脱困工程,帮助困难企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积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示范引领作用,重点扶持发展装配式建筑、军民融合、航空维修制造、大健康、文化旅游产品制造等“五大新兴产业”,培育工业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天水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建设,引进实施一批装配式钢结构预制件、装配式混凝土预制件、新型建材研发生产等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依托市内军工企业,争取实施一批军工核心能力建设、军民用技术双向转移、军民结合产业基地等项目,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快速发展。依托中梁空港城、无人机等项目,争取航空维修制造产业基地在我市布局,打造军民一体的多机种航空维修产业基地。实施发展大健康产业行动计划,以药、研、器、健、环保、能源为重点,抓好岐黄中医药产业园、张家川太极阿胶三期等项目,着力构建健康工业产业体系。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关联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研发生产能力。
促进工业产业集聚发展。完善“一区多园”管理模式,推动开发区扩区增容,加快冀城产业园一期、东柯河工业园建设,支持县区工业园区在壮大主业、基础建设、产城融合上取得新突破。积极推动岐黄药业、铁路电缆、海辰轴仪、海林轴承等企业出城入园,促进企业向园区集中。全面落实扶持优惠政策,大力推进“小升规”“个转企”工作,力争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0户以上、“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企业”500户以上。创新运用资本市场,引导支持华洋电子、长城果汁、华圆科技等条件成熟的企业尽快上市或在“新三板”挂牌。
四、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着力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按照宜居宜游宜业的城市发展定位,统筹抓好城乡规划编制实施、城市建设管理、名城保护利用等工作,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力争城镇化率提高2个百分点。
重视规划编制发挥引领作用。牢固树立“规划科学是最大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忌讳”的理念,强化规划意识,坚持规划先行,完成天水市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报批,加快修编完善县城、乡镇发展规划,积极开展乡村规划编制,以科学规划引领和指导城乡建设,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完善服务功能增强承载能力。统筹推进“八大新城”建设,优化城市布局,拓展城市空间。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成纪新城地下净水厂、固体垃圾处理循环产业园、成纪新城路网、藉河二十里铺大桥及连接线等项目,加快有轨电车示范线一期工程、天水火车站广场地下人防及商埠路、埠北路地下商业街等项目,启动实施藉河生态治理二期、新华路南延段、藉河南路西延段二期、渭河3号大桥、罗峪河景观绿化、城区重要交叉点提升改造等工程,推进三阳川城市隧道、秦州至麦积高速公路市政化改造、藉河生态治理三期、岷山片区路网、天河广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全域无垃圾治理、羲皇大道城市风貌改造等项目,完善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功能。
科学精细管理彰显城市品位。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促进信息资源互联共享,提升城市管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园林城市建设,实施“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工程,推进综合执法管理职能下沉和城市环卫一体化建设,着力解决交通秩序、环境卫生、占路为市、乱摆摊点等问题,采取强有力措施,下决心解决城区乱建乱搭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强社区市场和公共停车场建设,规划建设清真牛羊肉定点屠宰场,做好城区道路路面改造、背街小巷整修硬化、人行过街设施建设、公厕建设改造、城区绿化美化亮化工作,增强市政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实施西关片区古城保护与修复项目,加强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古树名木保护,提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水平。
突出特色优势发展县域经济。按照“城乡统筹、产城融合、各具特色”的思路,把产业培育作为关键支撑,依托交通区位、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支持县区发展壮大工业商贸、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重点产业。把园区建设作为平台载体,加快县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和田园综合体等“三园一体”建设,对县域分散的各类开发园区、工业集中区、循环经济区进行整合。把城镇建设作为重要基础,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特色小镇建设,抓好麦积区甘泉民俗风情小镇、百花小镇、峡门风情小镇,秦州区娘娘坝丝路风情小镇、罗玉生态小镇、孙集文化小镇,甘谷礼辛风情小镇,秦安刘坪生态小镇,武山滩歌民俗文化小镇,清水上邽水镇、张家川马鹿特色旅游小镇建设。把改革创新作为动力源泉,深化县级财税体制、金融市场、土地管理等领域改革,推进科技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激发县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