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一条富有成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

2018年03月08日 10:55   来源:四川日报   

  彭州市葛仙山镇每年举办“龙门山田园赏花节”时的美丽风光

  大邑县雾山乡大坪村金蜜李基地,农民喜庆丰收。

  都江堰打造农旅一体休闲基地的场景

  春天在这座城市,仿佛从来没有离开过,花开四季,田野常青。2018年,成都的初春,别样的暖意流淌着。成都市农委日前发布一组数据——

  2017年,成都实现农业增加值519亿元,同比增长3.9%;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98元,同比增长9.3%。

  2017年,各级财政投入扶贫资金约20亿元,助力成都脱贫攻坚。经过验收,成都市实现85个贫困村退出、29878人脱贫,圆满完成两年116个省定贫困村减贫目标任务,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12293元,比帮扶之初增长1.7倍。

  2017年,成都市确定构筑都市现代农业新高地发展目标,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部署推进会议在成都召开,成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十大重点工程”“五项重点改革”……

  3月,春风吹开了成都平原的油菜花、梨花、海棠花等,“花重锦官城”的诗意,让充满自然和富庶之美的成都城乡大地焕发美丽光彩。

  先行先试 抓好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改革

  乡村振兴战略,涵盖范围广、触及层次深。

  这个春节,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人流如织。春节刚过,这里又成为考察学习的热土,连续接待了五六拨考察队伍的村支书高德敏说,大家都想来战旗村学习乡村振兴。

  战旗村的“引力波”,在于集体经济的发展。2015年9月7日敲响全省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的“第5季香境”项目,使该村13.447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挂牌成交,本宗地收益705.97万元,让战旗村集体资产一举突破2000万元。这一举措标志着四川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去年,战旗村集体经济总资产达4600余万元,收入达462万元。

  2月25日,全国“宣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暨2018中国三农发展大会”上,崇州市农业“共营制”项目获“2017中国三农十大创新榜样”殊荣。

  “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想种地”,如何破解?农业职业经理人制度,是成都在探索农业“共营制”过程中诞生的“发明”。最早是崇州在探索——让农民以参股方式,“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对耕种不失“话语权”“收益权”;而受聘的职业经理人,通过利益联结,与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成为目标一致的共同体。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村民高为民家7亩地每年从中获益8000元左右,对于崇州桤泉千丰土地股份合作社职业经理人魏涛来说,经管着几百亩土地,“不算政府补贴,一年也能收入7万元左右”。

  2014年12月,杨国武等5人发起成立了农业职业经理人协会,这个兴起两年多的新兴职业有了组织。去年,成都引进农村技能人才1.2万人,新增持证农业职业经理人2008人,累计达到9142名。2022年,成都新型职业农民将有望达15万名,其中农业职业经理人2.5万名。

  具有成都特色的,还有去年7月投用的“农贷通”金融服务平台,目前已成功放款2102笔,金额14.19亿元,得到了国务院参事室和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室的好评。

  产业升级 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春节期间,蒲江县长秋山上的丑柑果树林里迎来了前来预订的客商。水果销售大户袁俊说,“虽然蒲江丑柑单斤都比其他产地贵出近5元,但消费者还是愿意为高品质买单。”蒲江县两河村果园里热闹非凡,村党支部书记姚庆英信心十足地说:“跟着乡村振兴战略走,农村的经济要向高质量发展!”

  自2015年起,蒲江县便在全省率先整县推进有机农业基地建设,对25万亩次耕地持续进行土壤改良,通过综合实施“控肥减药”等措施,实现“健康土壤—品质品位—生态涵养”三位一体,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向生态有机农业升级。去年,成都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新增“三品一标”认证数66个,累计达到1327个;强化农业绿色生产,农药、化肥使用量分别同比减少0.6%、0.3%,建成IPM绿色防控示范区17.26万亩,完成稻田综合种养5万亩。去年,成都粮食总产量为273万吨、蔬菜(含食用菌)636万吨、特色水果135.7万吨、肉类73.6万吨、水产品16.1万吨。强化农机装备建设,成都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1%。

  标准化种植丑柑20万亩、猕猴桃10万亩,去年,蒲江特色水果产业园获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去年11月29日,“天府源·成都农产品”中欧班列(蓉欧快铁)在成都青白江国际铁路港开行,这是成都开行的首趟农产品蓉欧快铁,把载有包括蒲江产地在内的34吨成都猕猴桃运往荷兰蒂尔堡和法国巴黎。

  “天府源”市级公用品牌去年拓展顺利,新增准入农产品品牌100个以上。构建完善“市级公用品牌+县级区域品牌+企业自主品牌”的现代农业品牌体系,到2022年,成都将培育绿色高端农业品牌100个,综合物流成本降低约20%。

  去年,成都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1400亿元、乡村旅游总收入320亿元。今年,成都力争全市农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0%,达到22100元,2022年力争达到32000元。

  布局优化“西控”领衔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重塑成都农业经济地理,成都将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布局在“十字方针”中的“西控”区域,规划建设好“三区三园”、打造“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5个百万亩基地”。

  “三区”主要是指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三园”主要是指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和创业园,其中,6个现代农业产业园中有5个布局在“西控”区域;“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主要是指食品饮料、休闲旅游、农产品物流、农村电商和饲料加工千亿级产业集群。“5个百万亩基地”主要指100万亩高标准农田、100万亩标准化农业基地、100万亩现代林产业示范基地、100万亩种养循环农业基地、100万亩灌区现代化改造和高效节水灌溉基地。

  去年,成都全面完成332万亩国家级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工作,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累计达到579.5万亩,土地规模经营率达到60.8%,到2022年将达到80%。

  眼下,位于新津兴义镇的天府农博园建设正酣,这个打破6个镇界限的项目立志做“世界农业达沃斯小镇”,高水平促进行政跨区、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建立“管委会+平台公司+共营制”运营方式,今年在崇州市和新津县启动试点。这些创新举措集中于三大创新——产业协同创新、管理方式创新、建设模式创新,推动创新链、人才链、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链,成都全方位、系统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今年,成都力争实施农业项目450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0亿元。

  成都探索“特色镇(街区)+林盘+农业园区”“特色镇(街区)+林盘+景区”“特色镇(街区)+林盘+产业园”等切入载体,培育“农业+旅游”“农业+文创”“农业+康养”“农业+会展”“农业+电商”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成都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探索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在改革创新、功能区建设、产业融合、要素供给、农民增收等重点领域下功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出一条富有成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