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市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1月8日 胡启生)

2019年01月18日 10:15   来源:铜陵新闻网   

  ——2019年1月8日在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市长 胡启生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奋斗2018,夯基筑路、稳健起航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局之年,也是本届政府起步之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环境和压力叠加的多重挑战,全市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和中共铜陵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落实中央“六稳”部署,深入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基本完成了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现代化幸福美丽新铜陵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预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220亿元,增长5%左右;财政收入180.5亿元,增长7.6%;固定资产投资606亿元,增长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1亿元,增长8.5%;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212元、14341元,分别增长8.8%、9.1%;节能减排实现年度控制目标。

  过去的一年,我们立足换届新起点,以奋发有为的姿态、一往无前的状态,日夜兼程思进求变,风雨无阻接续奋斗。这一年,我们在创新发展上先行先试,强化科技引领,推动产业升级,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成为全国典型案例;我们在协调发展上群策群力,义无反顾支持枞阳发展,区划调整积极效应逐步显现,“一江两岸”融合联动,一县三区竞相发展的氛围越来越浓;我们在绿色发展上坚定坚决,着力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铜陵样板,铜陵蓝、铜陵绿成为城市最亮色;我们在开放发展上加力加速,皖中南B型保税物流中心获省政府批准申报,正式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和产业创新城市联盟;我们在共享发展上尽心尽力,上榜全国小康城市百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打底层调结构,高质量发展蓄势积能。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保持定力,精准发力,推动经济建设行稳致远。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矢志培育新动能,勇攀产业“中高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制定实施“1365”工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电子材料及新型元器件入列省第三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居全省第2位;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72个,新增省级名牌和工业精品19个,工信领域行业标准领跑全省。现代服务业升级发展,大通古镇获批省级服务业集聚区,铜官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稳步实施。数字经济茁壮生长,与科大讯飞建立成长性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城市超脑”一期工程启动实施。“工业大脑”成为阿里系国内首个区域性工业大数据平台,在杭州云栖大会上向全球发布,铜官数谷建成并投入运营。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昆仑决”赛秀引爆全城,陆游房车、科讯金服、光大银行抢滩入驻,合作组建长三角产业创新基金。在全省率先成立电商企业联盟,艺福江南等电商企业异军突起,网上零售额增长50%以上。现代农业加快成长,新增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65家,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突破230亿元,枞阳县成为中央财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发展潜能加快汇集。强化投资拉动,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33个、竣工108个,完成投资400亿元以上。庐铜铁路建成运营,有色“奥炉”改造、北大青鸟高性能陶瓷电路板等项目陆续投产,引江济淮枞阳段、旭创高速光通信模块等项目开工建设。提振实体经济,深入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创新建立与铜陵有色定期联席会制度,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28条”,降低企业成本36亿元,蓝盾光电子完成IPO备案辅导,累计直接融资135亿元。规上工业利润增幅居全省第5位,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全省第一。创新创业加油助力。深度融入省“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居全省第4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9.5件。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7家、“专精特新”企业50户,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3家。精达集团跻身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行列,耐科科技成为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中国特检院铜陵技术中心、市标准化研究中心挂牌。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支持创业就业人员购租房落户,新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14个,入列省级团队4个。新增市场主体突破1万户,总量迈入“10万+”时代。

  (二)破瓶颈创优势,改革开放活力迸发。以实际行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坚定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全力突破重点领域改革。系统组织改革攻坚,完成市委确定的52项改革任务。部分县区行政区划调整顺利实施,郊区更名即将获国务院批准,拥江发展开辟新里程。开发园区优化整合率先完成,市示范园区整体并入铜陵经开区,调整滨江工业园管理体制,试行工业项目“承诺即开工”、“多评合一”,社会事务顺利移交,开发园区减负松绑、轻装前行。铜化集团增资扩股有序实施,普济圩农场完成集团化改造,“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基本完成。新一轮社区治理改革获评首届长三角城市治理最佳实践案例奖,居委会特别法人、准物业服务、社区规划师等创新举措全省推广。紧密型医联体改革试点做法得到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充分肯定。市县乡三级新税务机构全部挂牌,公共资源、公积金管理实现市县一体化。完成83个村“三变”改革试点,“共享农房”改革初见成效。全面拓展对外开放合作。深化区域合作,加强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头部”资源对接,成功举办第四届中国县域电商大会暨安徽省网商大会、第四届铜基新材料国际论坛等大型节会活动,枞阳浮山与台湾阿里山缔结“姊妹山”,铜陵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双招双引”成效明显,亿元以上省外到位内资575亿元,增长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1亿美元,增长15.2%。进博会全省最大单—有色铜精矿进口项目成功签约,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3.9%,总量居全省第3位。全心打造“四最”营商环境。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取得重要突破,“证照分离”营业执照全省首发,“减证便民”市级申请材料精简60%,“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99.92%,企业设立压缩到1个工作日、不动产登记3个工作日、建设项目施工许可审批40个工作日内完成,市政务服务中心成为全省“最佳服务大厅”。

  (三)克难点补短板,“三大攻坚战”战果初现。坚持把打好“三大攻坚战”作为必须攻克的难事、必须跨越的关口,大力度实举措推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稳准出招。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金融风险牢牢守在可控区间。研究制定防范化解债务风险专项方案,累计争取新增债券93亿元,置换政府债务161.6亿元,实现存量政府债务置换全覆盖。开展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行动,核销处置银行不良贷款12亿元,部分重点企业风险“排雷”取得积极进展。脱贫攻坚尽锐出战。深入开展“重补促”专项整改行动,全力打响“四季攻势”,2.6万贫困人口达到脱贫标准、33个贫困村满足出列条件。深入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和扶贫开发“十项举措”,特色种养业扶贫“万千工程”全省首推,覆盖率90%以上。创新就业扶贫“421模式”,招募就业扶贫基地86家,建成就业扶贫驿站55个。试行非贫困人口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因病致贫防范机制更加健全。污染防治重拳出击。铁腕推进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顺利通过中央“回头看”考验。全面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施重点污染防治项目488个,以雷霆之势严厉打击超限超载,集中整治餐饮油烟污染,强力实施冥币纸钱禁烧,PM10、PM2.5平均浓度下降15.1%、17.4%,分别居全省第6、第3位,优良天数比例全省第三,铜陵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居全国169个重点城市第13位,“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渐成常态。全面落实河(湖)长制,率先实施沿江1公里区域重化工企业综合整治,完成惠溪河、狮矿大沟黑臭水体治理,迁建市三水厂取水口,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考核全部达标。深刻汲取“10·12”输入性危废固废偷倒案件教训,开展“清废行动”,135个固废问题全部整治到位。深入推行林长制,创新实施矿山山长制,人工造林1.1万亩,改造提升绿化面积205万平方米,矿山复绿1950亩,青山常绿、碧水长流绘成风景。

  (四)强统筹提品质,城乡面貌喜展新颜。坚持城乡一体、建管并重,加速建设宜居宜业铜都。智慧城市破题起势。抢占人工智能潮头,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全民健康、环境监测、社会治安防控等一批“智慧+”项目积极推进,市级电子政务外网改造升级率先启动,“易铜陵”APP新版上线,社管信息化“六易平台”案例获中国政府信息化管理创新奖,市政府网站绩效考评进入全国50强。功能品位整体提升。交通路网四通八达,“最美连心路”国道347全线通车,省道221大通段、省道217改造工程主体完工,国道236改建工程、省道335路基贯通。新建成“四好农村路”238公里。开通枞阳至市区等公交线路8条,投放清洁能源公交车166辆,交通一卡通、移动支付便捷惠民,共享单车自由穿梭。西湖新区提速建设,十五中西湖校区、师范附小新校区、邻里中心集中开工,一中西湖校区二期建成,西湖湿地升格4A级景区。市政设施不断完善,改建供水管网30公里、雨污水管网25公里,铺设燃气管道25公里,整治微循环道路7条,改造老旧小区10个。大通、横港段岸线整治全面完成,长江岸线颜值更高。乡村环境愈加靓丽。建成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23个、市级中心村15个、特色自然村8个。一体化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改造卫生厕所2.5万户、农村危房1819户,完成11个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解决2.1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农村正在变成可以到达的“诗与远方”。

  (五)惠民生促和谐,群众福祉持续攀升。把民之所望作为施政方向,发力“七有”领域,让广大群众共享多享改革发展成果。民生实事普惠延伸。高标准实施38项民生工程,财政民生投入占比达82.3%。新增城镇就业2.84万人,登记失业率2.81%。城乡低保、居民养老金不断提标,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全面完成。积极构建多层次住房供给和保障体系,房地产市场总体平稳。改造棚户区1.2万户,宝山区域整治取得重大进展,比学赶超、合力攻坚的征迁局面加速形成。公共资源优质供给。大力实施“四名工程”,新改建公办幼儿园16所,义务教育“全面改薄”顺利完成。探索建立“快乐三点半”课后服务机制,更有温度的铜陵教育得到社会广泛好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质扩面,基层卫生服务“两卡制”示范全省。铜都健儿勇夺省运会金牌40枚,创历史新高。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高水平通过验收,枞阳方园开园,中国数字铜博物馆、数字文化馆、非遗展示馆建成开放,“月读公社”引领阅读风尚。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测评、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入选中国好人7人、安徽好人9人,彰显大爱的胡晨当选“全国最美退役军人”。社会治理精细运作。深入开展“深重促”专项行动,退役军人服务管理水平有效提升,教师群体待遇依法依规兑现。扎实推进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多个问题楼盘有效处置。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向好。“非洲猪瘟”疫情防控有力,食品药品安全不断巩固。重拳扫黑除恶,群众安全感居全省第4位,平安法治铜陵建设保持全省先进。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圆满完成。国防动员建设稳步提质,全省双拥模范城实现“八连冠”。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统计、供销、气象、地震、人防、消防、应急管理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外宣、外事侨务、对台、港澳、民族宗教、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等事业实现新进步。

  过去的一年,我们坚持在善政中求善治,持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全力打造忠诚、高效、卓越、法治、廉洁的“铜都施工队”。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讲严立”专题警示教育,推动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修订政府工作规则,出台首部实体性政府规章,完善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组建新一届政府法律顾问团和重大决策专家库。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办结人大代表建议204件、政协提案336件。严格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市委实施细则,“三公”经费支出持续下降。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强化“一岗双责”,狠抓省委巡视反馈问题整改,严肃查处“四风”和腐败问题,营造了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2018年是铜陵历史上不寻常、不平凡的一年,我们先后经受了“环保风暴”多轮洗礼,经历了省委巡视、信访维稳等多重考验,顶住了经济下行、转型阵痛等多种压力,负重奋战,愈战愈勇。一年的艰苦实践,生动诠释着铜陵发展的律动和轨迹,累积的经验弥足珍贵。我们深深体会到,做好政府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发展为上。发展是永恒的主题。任何时候都要把推动发展鲜明地镌刻在心中,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凭发展的办法解难题,奋力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披荆斩棘、阔步向前。必须始终坚持创新为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突破思维定势,摆脱路径依赖,坚定下好创新“先手棋”,以创新培育新动能、抢占制高点、构建新优势。必须始终坚持生态为先。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两山”理论是我们必须遵循的根本方略,要下定“江拐弯、海调头”的决心,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和“含绿量”。必须始终坚持民生为重。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直面难点痛点,多干群众叫好的实事好事,在共建共享中凝聚民心、赢得支持。必须始终坚持实干为本。真抓实干才能创造实绩。要把苦干实干当作人生坚守,把落细落实作为工作要求,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努力干出一番无悔于新时代、无愧于铜陵人民的崭新业绩。

  各位代表!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一年奋斗之路,就是一曲奋进之歌。令人感铭于心、难以忘怀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掌舵领航,省委省政府深切关怀、深情关爱,指明了铜陵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市委统揽全局、科学决策,市人大和市政协全力支持、有效监督,汇聚了铜陵加快发展的磅礴力量;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协力、奋发进取,广大在外乡贤回报家乡、鼎力相助,谱写着铜陵跨越发展的恢弘乐章。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铜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政法公安干警,向关心支持铜陵改革发展的省直各部门、兄弟城市和海内外友好人士,表示最衷心的感谢,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前进路上无坦途。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铜陵正处在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还有不少“攻坚战”、“持久战”要打。全市经济发展质量还不够高,牵动性的大项目、好项目不多,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不够有力,产业结构不优、新旧动能接续不足的矛盾较为突出。实体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营商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金融等领域风险隐患仍然存在,脱贫攻坚、污染防治任务艰巨。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化解社会矛盾需要继续努力。政府系统部分工作人员综合素养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改革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担当意识亟需增强,谋划力、执行力有待提升。面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愈加感受到,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越是百端待举、千头万绪,越要坚定方向,满怀信心,锲而不舍抓落实,久久为功求实效。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