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提升“中国有机谷”建设水平,有机农产品认证基地达到25万亩,新建“稻虾共作”基地10万亩,改扩建茶园3万亩,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40个。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引进和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推动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建设100个休闲农业示范点。加强农业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实施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襄阳分水口建设,抓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成124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襄北地区“旱改水”,稳定百亿斤粮食产能;扎实抓好国家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提升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扎实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推进”三年行动,持续推进10条示范线建设;扎实抓好农村清洁工程,按照“码整齐、扫干净、清塘沟、保常态”的要求,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认真落实《襄阳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条例》,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处置体系,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覆盖;开展“厕所革命”攻坚行动,探索建立乡村公厕长效管护机制;全市乡镇污水处理厂(站)全面投入运行,实现乡镇污水治理全覆盖,探索联户、整村生态净化处理模式。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实施村容村貌提升工程,分类推进农村房屋立面改造、村组道路提升,因地制宜建设“小三园”,让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成为美丽乡村的亮丽风景。
创新“三农”发展机制。深入实施“三乡”工程,推动城市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向农村集聚。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家庭农场100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700人,鼓励利用当地优势创业创新,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持续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探索完善经营权抵押担保机制,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农村金融合作试点工作,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动能。扎实做好村级发展规划,加快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四)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
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规范政府举债融资行为,落实政府债务预算管理和限额管理政策,加快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依法防范和处置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认真落实支持金融机构化解不良贷款十项措施,扎实开展非法集资、非法校园贷、互联网金融违法违规行为等专项整治,严密防控企业债券兑付风险和重点企业债务偿还风险。统筹做好社会风险防范化解工作。
确保基本消除绝对贫困。巩固拓展精准脱贫成果,整合使用各类涉农资金,加大扶贫投入力度;突出抓好产业扶贫,统筹落实健康、就业、教育、文化等扶贫措施,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坚持扶贫与扶志、扶能、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严格按照“两不愁、三保障、一高于一接近”的标准,抓紧补齐各项短板,以实实在在的脱贫成果迎接中央和省考核验收,确保南漳、保康、谷城三县顺利实现“摘帽”。
确保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以强烈的政治意识抓好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全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以更大力度打赢蓝天保卫战,坚持市县联动、全民参与、科学施策、标本兼治,推动重点行业实施特别排放限值、开展超低排放改造,全面开展工业窑炉、挥发性有机物、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散乱污”企业、建筑工地和道路扬尘、汽车尾气等专项整治行动,力争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0%。坚决落实“湖北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总体部署,全面开展汉江大保护专项行动,着力消除水环境风险,确保省考核的9个断面水质全部达标。扎实开展净土行动,抓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积极推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和省级生态县乡村四级联创。持续开展“绿满襄阳”提升行动,扎实抓好精准灭荒、鄂北生态防护、汉江沿线生态修复等重点工程。完善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开展环境保护综合执法行动,压紧压实河湖长和山林长责任,努力把湖北重要生态屏障筑得更牢固。
(五)加快提升城市能级
提升中心城市功能。科学编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做好总体城市设计,推动落实“多规合一”。加快城市新区建设,大力推进东津中心商务区、高铁站区等重点区域开发,启动建设未来科技城、博览城、东津新镇,加快建设大数据产业园、大湾区智能装备产业园,形成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启动建设鱼梁洲中央生态公园,建成环岛景观带,提升城市“绿心”功能;加快建设庞公新区,推动中德生态示范城建设,完善樊西功能区承载功能,优化城市格局。推进旧城更新提质,用两年时间基本完成中心城区棚改项目,让棚户区居民尽快“出棚进楼”;继续抓好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综合整治,让更多市民住的舒心。推进路网体系建设,积极谋划推进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加快建设东西轴线,开工建设南北轴线南延段,实施中环东线建设和内环快速化改造工程,确保庞公大桥主体完工;积极创建“公交都市”,完善公共交通体系,让市民出行更便捷。推进市政功能提升,加强停车位、菜市场、公共厕所、垃圾转运站等市政设施配套,抓好供热、供气、供水、供电等设施和管网建设,继续实施城区供暖工程,加快实施城市排涝能力提升和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行动,让市民生活更便利。推进城市品质提升,启动古城人口和功能疏解,实施古城街景整治、陈老巷修复、管家巷改造提升等工程,再现襄阳古城历史风貌;抓好城市道路景观、公园游园、城市绿道、拆墙透绿和庭院美化等绿化美化工程,让城市颜值更高、气质更好。坚持全域全民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认真落实《襄阳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持续开展不文明行为专项整治,扎实办好创建惠民实事,打造一批文明示范创建点,让人民群众在创建中得到更多的实惠;深化城管体制改革,提升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落实《襄阳市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条例》,让市容更干净、秩序更井然。
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全力建成蒙华铁路、汉十高铁襄阳段、郑万高铁襄阳北段和东津高铁站,加快推进呼南高铁襄阳段落地建设,积极争取合西高铁过境襄阳。加快实施襄阳机场改扩建工程,促进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加快实施绕城南、枣阳至潜江北段、保康至神农架等高速公路续建工程,确保枣阳至潜江南段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开工建设襄阳至南漳高速公路;加快建设河谷大桥、宜城汉江二桥等跨江节点工程,启动207国道绕城改线。开工建设汉江新集枢纽,实现雅口枢纽蓄水通航,力争完成小河港区一期陆域工程。加快构建多式联运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提升“七省通衢”的区位优势。
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抢抓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实施的重大机遇,争取启动实施一批基础性、支撑性项目,探索建立流域合作共建机制。全面落实全省高质量发展区域和产业战略布局新部署,在“一芯两带三区”中找准位置,在提升省域副中心发展能级上全力突破,在建设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芯”产业智能制造中心、制造业强国示范中心上积极作为,着力打造汉随襄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的重要引擎、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的重要增长极、江汉平原振兴发展示范区的重要支撑。推动城区经济和县域经济高质量特色化发展,力争襄阳高新区创新实力在全国高新区中位次前移,支持东津新区打造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支持鱼梁洲创建国家旅游度假区,支持纳入省考核的7个县(市、区)在全省县域经济比拼中争先进位。推动小城镇提升承载功能,因地制宜培育特色小镇,增强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加快形成县域特色产业增长极。
(六)持续深化改革开放
深化“放管服”改革。启用汉江北路新市民服务中心,全面推进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实现市县乡村政务服务“一张网”全覆盖,“最多跑一次”比例达到90%以上。全面推行“证照分离”,实现“持照即可经营”;全面深化“多证合一”改革,扩大“一照一码”范围;开展“多评合一、多审合一、多验合一”,完善工业项目先建后验,开展项目报建审批区域性统一评价,实现“拿地即开工”。创新市场监管方式,完善“双随机一公开”机制;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大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力度。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统一部署,全面完成政府机构改革各项任务。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继续推进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深化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统筹配置行政处罚职能和执法资源,组建市场监管、生态环境、文化市场、交通运输、农业等领域综合执法队伍。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加快实现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把更多资金用于脱贫攻坚、民生保障、“三农”发展、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和生态环保等领域;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改革,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坚持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支持汉江国投做优做强,提升国有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推进高水平开放。加快襄阳自贸片区建设,用好用足下放的国家和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探索形成更多可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经验。加快建设开放平台,积极申报一类航空口岸和综合保税区,确保综合保税区起步区、自贸片区综合服务中心全面建成,大力推广应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加快开放大通道建设,强化铁路枢纽功能,提升铁路运输占比;扩大襄阳至宁波铁海联运、“襄汉欧”国际货运班列运营成果,拓展国际物流新通道。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推动产能、技术、产品“走出去”;加快培育优势产品出口集群,力争新引进1-2家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提升利用外资质量,扩大利用外资规模。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