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建设一流城市,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我们要围绕“五大振兴”,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把短板变成“潜力板”,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一流城市成色。
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落实“一户多策、一人一策”精准要求,重点推进就业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激发群众致富奔康内生动力。巩固脱贫成果,完善扶贫大数据平台,大力实施兜底保障工程,做到脱贫不脱保,确保全市建档立卡的37895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真脱贫、不返贫。整体推进示范片规划建设,完成46个省定贫困村创建示范村工作,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102个市级相对薄弱村优先启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补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短板。通过示范村产业辐射带动、基础设施延伸连通,以点带面促进周边农村发展。
繁荣乡村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引导加工、物流、商贸等企业进乡村,推进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打造一批农业公园。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因地制宜布局农业产业功能区,做优做强丝苗米、马铃薯、梅菜等特色品牌,支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新增农业龙头企业3家以上。发展农村电商,强化城乡产销对接,以城市大市场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东江菜师傅”工程,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
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推动村庄建设规划全覆盖,落实“一户一宅”管理要求和农房风貌管控指引,鼓励农房风貌改造。广泛发动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任务,推进农村“厕所革命”,80%以上村庄要完成环境综合整治。加快示范村创建,80%以上行政村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继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完成窄路拓宽623公里、村道路面硬化236公里。实施农村饮水水质提升工程,确保群众饮水安全。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80%村镇达到省文明村镇创建标准,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进一步提升水利防灾减灾能力。立足防大汛、防大涝、防大灾,抓好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加快白盆珠等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观洞水库应急备用水源工程等项目建设。加快惠东白花河、博罗公庄河、龙门蓝田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完成河道疏浚、整治100公里以上。建设智慧水文监测系统,提升水情水文预测预警能力。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实施一批农田高效节水灌溉和小水库、小山塘、小灌渠改造工程。
加快发展全域旅游。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推动文旅、农旅融合发展。支持博罗、龙门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承办好2019广东旅游文化节。抓好“环罗浮山—南昆山”生态旅游区、“大亚湾—稔平半岛”滨海旅游产业带、东江西枝江滨江风景道建设,规划建设滨海旅游公路。完善旅游集散咨询、智慧旅游、旅游厕所等服务设施,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加强传统村落、历史建筑、革命遗址、南粤古驿道修复保护和活化利用,打造精品乡村旅游线路,规范发展乡村民宿,壮大乡村旅游业。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不搞一刀切,不搞大拆大建,注重地域特色,体现乡土风情,让乡村成为城里人留恋、村里人乐居的幸福家园。
(六)擦亮惠民之州品牌
建设一流城市的根本目的是富民惠民,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我们要突出保基本兜底线,确保民生支出只增不减,解决好群众普遍关心的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不断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水平,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互促共进。
推动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公平配置教育资源,推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齐步走”,落实省学前教育、公办普通高中生均经费拨款制度。全面实施“县管校聘”制度,每年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人数占比不低于5%。鼓励优质学校集团化办学,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和相对薄弱学校流动。加快小区配套幼儿园、农村幼儿园建设,确保常住人口4000人以上行政村单独办园全覆盖,全市新增学前教育学位2万个以上。加大中小学校建设力度,新增义务教育学位2.4万个。围绕产业发展和就业需求,提升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办学质量,培育更多产业技能人才。大力推动省市共建惠州学院,支持电子、化工、材料、能源、师范等重点特色学科建设,打造根植惠州、服务大湾区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发展社区教育、终身教育,举办院士专家大讲堂,提升市民科学素养。
丰富群众文体生活。深入挖掘惠州历史名人文化、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内涵,全面展示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办好第10届东坡文化节,建成东坡纪念馆。推进高潭“三大基地”建设,建成省港大营救历史陈列馆。建设市美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等文化项目,筹建岭东雄郡文化创意产业园。推广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开展百场文化惠民活动,推出一批具有惠州特色的文艺精品,提升城乡居民文化素养。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推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按照“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镇”要求,全面加强县区综合医疗能力建设,推动8家镇卫生院改造升级为县区“第二人民医院”,完成惠东多祝、博罗杨村卫生院升级改造,全面完成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实现县域内住院率超7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量占比65%以上。加强卫生人才引进培养,引导推动高水平医务人员往基层走,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3名。深入推进“三医联动”,重点抓好药品跨区域联合集中采购、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示范点、医联体建设等工作。推进高水平专科建设,创建3个省级水平临床重点专科,支持市中心人民医院争取进入全省高水平医院“登峰计划”建设范围。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高端医疗机构建设,大力发展精准医疗,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
促进长者乐享善为。充分发挥长者智慧资源,支持长者利用知识、经验和技能优势,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咨询服务、社区治理、乡村发展,鼓励退休医生、教师到基层支医支教。提升养老设施标准和管理水平,推进乡镇敬老院升级改造。推进居家养老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支持社会工作者为长者提供专业化服务,开展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逐步建立农村留守老年人巡访制度。在有条件的社区建设长者日间照料中心、开设长者饭堂,探索开展老年人“大配餐”试点。将老年人意外伤害综合保险扩面至户籍60周岁以上,实现政府统保全覆盖。筹备设立长者服务专门机构,推动老年人事业高水平发展。
实施增收致富工程。做强富民经济,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抓好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强化重点群体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000人以上,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8000人,新增城镇就业6.5万人。着力增加城乡居民经营性收入,落实好国家和省促进创业就业政策,将一次性创业资助标准从5000元提高至1万元,资助范围扩大到返乡创业人员。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积极培育专业理财、资产管理等服务机构,发展普惠金融和房屋租赁市场。
提高基层治理水平。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将镇街工作重心从经济管理转向社会治理,完善“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治理模式,以社区村落为基本单元引导居民自我管理,把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持续深化全民禁毒工程。深入开展全民普法行动,加强基层公共法律服务。推动基层“三社”联动,逐步实现社区社会工作全覆盖。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突出抓好石化行业、交通领域安全生产,开展事故多发路段和安全隐患点专项治理。整合应急救援资源,提高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加强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完善地方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平台,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依法保障妇女、儿童权益,支持工会、妇联在化解社会矛盾中有更大作为,深入开展双拥共建,做好对口援建,推动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民生无小事。我们要真心为民办事,从小处着眼、实处入手,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多雪中送炭、少锦上添花、不做“盆景”,切实解决百姓的难事烦事,真正让民生工程成为民心工程。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