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6日在惠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惠州市市长 麦教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7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一年,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历次全会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改革创新、率先跨越,统筹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经济社会保持健康较快发展,较好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实现良好开局。
(一)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抓项目、强实体,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30亿元,同比增长8%左右(预计,下同);来源于惠州的财政总收入突破千亿大关,达1000.9亿元,增长21.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9.1亿元,增长10%。“去降补”任务有效落实。234家国有关停企业和4家非国有“僵尸企业”出清,95家国有特困企业脱困。完成压减50万吨精钢和淘汰61万吨落后钢铁产能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调控政策,房地产市场保持健康平稳发展。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5485.6亿元、4012.9亿元,存贷比73.15%,不良贷款率0.93%,低于全省0.75个百分点。降低企业成本约162亿元。补短板工程完成投资173亿元。项目建设提速增效。全面推行首席服务官制度,230宗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43.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6.8%,117宗亿元以上项目建成投产。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40亿元,增长10%。新引进外资项目661宗,实际利用外资11.5亿美元。国内外市场不断拓展。成功举办惠州产品(福州)展销会、惠州产品(墨西哥)展览会、2017中国手机创新周暨第六届云博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0亿元,增长11%。进出口总额3416亿元,增长12.2%;其中出口2233亿元,增长13.2%。服务企业成效明显。出台实体经济“惠十条”。设立全省首家省市共建的中小微企业发展基金,市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支持企业获得贷款30.9亿元。“小升规”企业82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171家。新增市场主体9.6万户,增长37.3%。新增A股上市企业4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1家。
(二)突出产业转型升级,着力优结构、提质量,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深入实施“产业培育计划”,“2+2+N”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4.5∶55∶40.5。支柱产业加快向中高端发展。中海油炼化二期1000万吨炼油项目成功投产、120万吨乙烯工程竣工试车,TCL模组整机一体化项目动工建设,旭硝子第8.5代显示玻璃项目实现量产。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2.2%和40.5%,居全省前列。完成工业技改投资430亿元,居全省第三。新增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4个。入选全省4K电视网络应用与产业发展试点市。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楼宇经济加快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215亿元,增长20.1%;电子商务交易额1700亿元,增长20%。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扎实推进,全年接待游客5393.6万人次、旅游收入439.3亿元,分别增长14.4%、20.6%。西湖创5A级旅游景区有序推进。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累计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20个,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达280家、2236家。新增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2个。农机化整体水平居全省前列。成功举办第五届农博会。
(三)突出创新驱动发展,着力筑平台、聚要素,发展动能持续释放。牢牢扭住创新驱动发展“八大抓手”发力使劲,启动国家创新型城市“十大工程”建设,创新生态不断优化。“海绵行动”深入实施。对深招商选资196宗,总投资2210.9亿元,其中引进高技术企业59家。深莞惠经济圈(3+2)第十次联席会议32宗涉惠合作事项有效落实,全面对标深圳成效明显。开放式创新平台取得突破。中韩(惠州)产业园获国务院批复设立。珠三角(惠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发展规划编制完成。环大亚湾新区区域协同发展加快推进,111宗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41亿元,三大起步区及“1+N”创新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初步形成。“广东硅谷”建设提速。潼湖生态智慧区思科科学城、碧桂园创新小镇等引领性项目动工建设,14家高端研发机构及平台落户,创新园初具规模。潼湖科技小镇入选省首批特色小镇创建示范点。创新主体加快壮大。净增高新技术企业336家,总量达802家。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总量达26家,孵化面积突破100万平方米。新增众创空间8家,总量达28家,金百泽云创工场获评国家级众创空间。净增新型研发机构6家,共认定15家。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建成北斗开放实验室惠州分实验室。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顺利推进。设立诺贝尔奖获得者工作站1个,新增院士工作站2个,新组建省级工程中心59家。夏佳文院士重离子医用加速器团队、王复明院士工程安全与防护团队、TCL集团新型量子点显示技术团队入选“珠江人才计划”,共获得省项目专项扶持资金1.7亿元;亿纬锂能高性能锂离子电池产业化项目获国家发改委资助资金1.75亿元。创新成果量质齐升。PCT专利申请量350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0.37件,获十九届国家专利优秀奖6项。38家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贯标”认证,新增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家。成功举办首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第十二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暨全国智能硬件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2017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军民融合专业赛等活动。
(四)突出区域统筹协调,着力夯基础、拓功能,城乡一体化持续推进。“一市六组团”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城乡面貌不断更新。城市建设扩容提质。启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入列国家“城市双修”试点,建成“海绵城市”10平方公里。17条城市主次干道加速推进,连接四条城市主干道的金石二路建成通车。惠州大道东段延长线、芦泰大桥动工建设。惠东大岭、博罗罗阳和龙溪、龙门平陵四个镇“撤镇设街道”。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消化批而未供土地2.27万亩。“两港三网”加快推进。惠州机场新增6条航线,年旅客吞吐量95.7万人次,增长74%;机场路二期建成通车。惠州港荃湾煤炭集散基地一期投入运营,亚洲规模最大的华瀛燃料油调和配送中心及配套码头完工;新开通香港、上海航线,港口吞吐量7211万吨。5条在建高速公路加快推进。赣深高铁、广汕高铁惠州段动工建设。新增光纤接入用户52.3万户,光纤入户率108%、固定宽带普及率105%、光网覆盖率220%,均居全省前列。城市精细化管理效能提升。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在全省率先设置城市治理分院。“两违”整治力度不断加大,地面建筑物全面普查数据库初步建成,查处违法用地1091宗6164亩、违法建筑5159宗185万平方米。“惠民城管通”“惠民交通APP”服务平台进一步优化,“和美网格”应用获评“省电子政务优秀案例”。部分道路实施潮汐车道制,市区公交TC改革顺利实施。新农村建设强力推进。全面推行“3+3+X”模式,新农村示范片建设走在全省前列,150个省市贫困村示范村创建工作全面启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任务基本完成。村居公共服务站、农村普惠金融“村村通”实现全覆盖。“美丽乡村·三大行动”深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成森林村庄162个,在全省率先完成“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新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368个,完成自然村村道硬底化1252公里,基本实现行政村污水处理设施、通班车、通4G网络和自然村村道硬底化全覆盖。惠阳区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区)。
(五)突出绿色化引领,着力建机制、抓整治,生态优势持续彰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获评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生态城市健康指数全国第六,环境空气质量居珠三角第一、全国74个重点监测城市前列。创新生态环保管理机制。率先实行自然资源资产清单管理,构建GDP、GEP“双核算”体系,采用量化方法为生态环境打上“价格标签”,生态文明建设责任进一步强化。生态创建成效显著。市级生态村实现全覆盖,所有县区均达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创建标准。全年造林17.9万亩,建设生态景观林带2.2万亩、森林碳汇工程3.1万亩,改造和新建风景林625亩,完成水源林505亩,入选全省首批森林小镇2个,新增森林公园13个,建成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成功承办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惠州)年会,获评2017美丽山水城市、中国十大养生城市。大亚湾红树林城市湿地公园获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潼湖湿地公园获批国家湿地公园试点。污染防治扎实有力。全面落实河长制,加强淡水河、潼湖流域水环境整治,东江干流惠州段、西枝江水质保持稳定达标。市中心区河涌整治持续推进,望江沥、新开河综合整治基本完成;城市建成区27条黑臭水体整治工程全部开工,17条已整治达标;79条镇级河涌中64条完成年度整治任务。建成梅湖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完成淡水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新增城镇污水管网175公里。考洲洋生态修复工程加快推进,近岸海域一、二类水质达标率95.6%;建立土壤污染治理修复项目库,完成146个土壤监测点位布设。常态化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加大扬尘及臭氧污染防控,完成国华、平海电厂3台机组超低排放改造。环境监管力度加大。划定海洋生态红线,强化入海排污总量控制。严格环保准入,否决不符合环保要求项目135个,否决率10.1%。严格环保执法监管,立案处罚环境违法行为1345宗,高标准推进中央环保督察组、国家海洋督察组反馈意见整改落实。节能减排深入推进。完成污染减排重点项目50个,清退重污染项目14个,淘汰黄标车1024台,新增绿色建筑面积670万平方米。大亚湾石化区获评国家第一批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示范园区和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
(六)突出两大核心任务,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全面小康指数持续提高。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集中力量编牢织密保障网,确保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精准扶贫扎实推进。深入开展“三个一百”活动,全市500多个帮扶单位和7000多名党员干部与贫困村、贫困户挂钩对接,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累计投入5.06亿元,实施村扶贫项目1116个,圆满完成省下达的年度脱贫任务,建档立卡贫困户38772人实现预脱贫。全面小康建设步伐加快。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万元,增长1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指数达97%,同比提升3个百分点。高潭革命老区“建成三个基地,办好十件实事”扎实推进,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成立90周年纪念活动圆满成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新增城镇就业7.5万人,创业带动就业2万人,在全省率先完成本市户籍人员社会保险参保登记工作。城乡低保标准和五保供养、孤儿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740元、1184元、1500元。贫困对象政策内住院医疗费用救助比例提高到100%。流浪乞讨人员托养服务管理和救治、安置工作更加规范。配租公租房5177套,发放租赁补贴1111户。棚户区改造安置房新开工1700户,建成452套。农村危房改造开工9505户,竣工8347户。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