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19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和市委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进高质量发展,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重大项目攻坚年”活动为主题,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认真做好“六个稳”工作,全力种好幸福树、建好明星城,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做好今年工作,必须做到“六个更大力度”。一是更大力度稳定经济增长,保持稳中有进态势。牢记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增长是第一目标,更大力度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消费的基础作用、出口的支撑作用,努力克服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全力确保经济平稳运行。二是更大力度加快动能转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根本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和人才强市战略,强化新动能培育和传统动能改造提升,前瞻布局颠覆性技术、先导性产业,加快打造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不断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和全要素生产率,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三是更大力度深化改革开放,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根本路径,努力在政府自身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全力打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四是更大力度打好三大攻坚战,补齐发展突出短板。增强底线思维、落实守土责任,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聚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抓好金融、政府隐性债务等领域风险防控,为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五是更大力度推进城乡融合,增强城市发展能级。坚持产城融合、区域协同、城乡一体发展,深度对接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之路,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六是更大力度推进富民惠民,提高市民幸福指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保障底线民生的基础上,提升基本民生标准,追求高品质民生保障,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市民百姓因常州而自豪。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经济支撑型指标夯实厚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左右,制造业占比提高0.5个百分点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5%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3%左右;利用外资稳中提效,产业类占比达60%以上。
——质量结构型指标力求高度。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83%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48%;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0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35件;单位建设用地税收收入达5.19万元/亩,单位GDP建设用地占用率下降5.7%;制造业贷款新增80亿元。
——生态约束型指标瞄准精度。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69%;PM2.5年均浓度降至49微克/立方米;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2%;林木覆盖率达26.5%;自然湿地保护率达50%以上;省考以上断面水质优Ⅲ类比例、节能降耗完成省定目标。
——文旅发展型指标拓宽广度。文化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达5.8%;游客接待量增长10%左右,旅游总收入增长10%以上;推进3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试点,建好200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民生幸福型指标凸显温度。城镇新增就业与上年保持稳定、力争有所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下。
种好幸福树、建好明星城,是推动常州改革开放再出发、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抓手和奋斗指向,是建设“强富美高”新常州的生动实践,是省委“六个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再聚焦、再落实、再提升。我们将聚力聚焦“种好幸福树、建好明星城”,围绕实现年度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加快动能转换为路径,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围绕构建自主可控、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好人才第一资源,激发创新第一动力,加快培育以智能制造为标志的先进制造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的现代服务业,全力塑造高质量工业明星城市。
强化项目带动。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工作第一抓手、发展第一支撑,扎实开展“重大项目攻坚年”活动,以高质量投入带动高质量发展。突出产业链招商、产业集群招商,聚焦特色优势产业、传统产业高端环节、高端产业核心环节,坚持引资引技引智联动,精准对接央企和大院大所,在招引旗舰型、税源型、富民型重大项目和先导型、科技型精致项目上实现攻坚突破,力争全年招引30亿元或3亿美元以上重大突破项目17个。全力推进已签约重大项目落地开工,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抓好省、市重点产业项目建设,争取完成投资650亿元。积极破解土地要素制约,盘活存量建设用地2.5万亩、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1.2万亩。深化重大项目建设全周期管理,健全重大项目建设领导挂钩制,实施重大项目咨询论证和绩效评估,切实提升重大项目建设成效。
强化创新驱动。持续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长三角特色鲜明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继续开展“科技长征”,深化与大学大院大所、领军人才团队合作,推动研发产业化。制定科教城新一轮发展规划,加快建设国际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加强与各产业园区的合作共建,更好发挥“创新之核”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协同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引进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建设新能源互联网、碳纤维和复合材料产业创新中心,以及中科院物理所长三角研究中心、中以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持续实施“创业常州”行动,推动建设一批特色众创空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打造更多创新型企业集群。深入实施“龙城英才计划”,以企业为主体大力引育海内外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开展特色优势产业“人才特区”试点,带动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推进创新创业友好型城市建设,对高薪酬类、高学历类、重点企业荐才类紧缺人才给予引才资助、购房补贴和租房补贴。探索建立领军人才企业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首购首用制度。
强化智慧引领。精心举办好世界工业和能源互联网博览会,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辐射力的展会平台,推动智能制造企业加快集聚,促进智慧经济加快发展。实施“互联网+先进制造业”专项行动,支持创建一批省级以上工业和能源互联网平台。推进“千企上云”和机器换人,加快建设智能工厂,培育一批智能制造领军企业,全面提高企业智能化水平。实施“四新经济”培育工程,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加速发展,提升智能传感小镇、石墨烯小镇、瑞声科技小镇、无人机小镇等新经济集聚区发展质量。持续推进工业强基工程,提高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深入实施常州质量提升行动,推动创建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和质量认证示范区(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支持企业更多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增强市场控制力和行业话语权。
强化产业集聚。制定实施特色产业集群建设行动计划,重点在智能装备制造、以石墨烯和碳纤维为代表的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打造全国领先的产业标杆,形成规模优势明显、核心技术领先、产业配套完善的产业集群。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辖市区分别打造2-3个特色产业集群。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扶持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快形成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的产业生态体系,促进全产业链整体跃升。加快建设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培育军民融合特色产业集群,争创国家级军民融合示范基地。
强化产业协同。着眼支撑制造业高端攀升和满足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着力发展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工业设计、人力资源、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型制造企业向服务型制造企业转型。把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有效结合起来,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建好企业征信、综合金融等服务平台,积极发展产业投资引导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引导信贷资金更多流向先进制造业,推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稳妥处理上市公司股票质押风险、中小企业融资互保链风险。大力推进企业股改上市,促进科技型企业拥抱科创板,全年新增上市公司10家、股份制企业100家。把消费对经济的拉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促进消费升级,加快教育医疗、育幼养老、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发展,挖掘新兴消费潜力,切实改善消费环境,落实好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让百姓吃得放心、穿得称心、用得舒心。
(二)以推进文旅融合为抓手,推动文化建设高质量围绕文化名城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和休闲旅游目的地建设,双向融合“旅游+”与“+旅游”,进一步传承历史文化、彰显山水特色、打响旅游品牌,全力塑造高质量旅游明星城市。
深度融合文化与旅游。加快实施大运河文化带常州段总体规划,着力推进怀德桥至东坡公园精华段建设,重点实施南市河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提升前后北岸历史街区文化内涵,建成开放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推进孟河、焦溪、杨桥等古镇古村保护,实施意园、夏家大院修缮保护工程。有序实施历史城区更新改造,打造有历史韵味的“城市客厅”,建设一批“建筑可阅读”的微旅行街区。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塑造以“常州三杰”为核心的红色文化旅游品牌。提炼“龙文化”丰富内涵,提升“龙城象教”等文旅品牌价值。
提升休闲度假旅游品质。推动天目湖、太湖湾、茅山、长荡湖、曹山等旅游度假区提档升级,启动西太湖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着力培育南山竹海、茅山闲养、嘉泽园艺等一批旅游风情小镇和查家湾、仙姑村等一批乡村旅游特色村,打响“度假胜地”品牌。推进环球恐龙城、淹城春秋乐园、动漫嬉戏谷等主题公园创新提升和错位发展,实施东方盐湖城二期项目,增强主题公园核心竞争力,打响“乐园之都”品牌。制定实施主城区餐饮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重塑南大街、双桂坊等经典旅游餐饮街区,持续开展常州美食评比推介活动,让“食美常州”成为旅游明星城市的独特标签。促进各类资源与旅游业对接,加快打造体育旅游、工业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非遗旅游等新业态,支持旅游大数据平台建设,推动智慧旅游发展。
促进文化事业大发展。鼓励和支持文艺精品创作,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业态,推动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壮大,提升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积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省“书香城市”示范市,建成常州文化广场,实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举办好“社区天天乐”“文化100”“文化点亮生活”等惠民活动。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