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严格落实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坚持不懈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完成省级政府机构改革。向省人大常委会提请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9件,出台省政府规章5件,办理人大代表建议916件、政协提案826件。大力开展“六最”营商环境建设年活动,持续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公布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行政职权事项标准清单,省级行政审批事项审批时间大幅压缩,项目落地周期平均缩短三分之一。推动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实现省市县乡四级全覆盖,山西公安“一网通一次办”平台用户突破1000万。“13710”督办制度深化拓展,政府效能不断提升。开展“3545”专项改革,多项营商环境指标在全国位次大幅前移。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全省上下在省委坚强领导下,坚持转型发展“三条基本经验”,团结一心、努力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驻晋部队、公安民警和中央驻晋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山西改革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我省长期积累的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矛盾远未从根本上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新兴产业支撑能力不足,创新能力还需大幅提升;民营经济发展不快,实体经济发展活力有待增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居民收入与全国尚有不小差距,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污染防治压力较大,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营商环境尚需进一步优化;一些干部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能力不足,有些改革举措落实不到位,少数干部懒政怠政,一些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不容忽视。对此,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举措谋划得更周密一些,以更大的决心和有效举措切实加以解决。
各位代表,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省正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窗口期、攻坚期,我们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五个必须”规律性认识,紧扣重要战略机遇期新内涵,坚定战略自信,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沿着转型综改、创新驱动的路子走下去,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振兴崛起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二、2019年工作安排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是我省在“两转”基础上拓展新局面的攻坚之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在省委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相结合作为经济工作主线,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以“三大目标”为牵引,坚持和发展“三条基本经验”,着力激发微观主体活力,释放市场需求潜力,推动能源革命综合改革,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提振市场信心,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推动全省经济在由“疲”转“兴”基础上拓展转型发展新局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主要预期指标是: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3%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3%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5%和6.5%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46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控制在6.5%、4.2%以内。
约束性指标是: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2%,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3.9%,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3%。环境质量改善指标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指标,完成国家下达年度目标任务。农村贫困人口脱贫22万人,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3.5万套。
2019年指标的设定,是立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握我省转型发展阶段性特征和经济运行趋势而确定的,突出了高质量发展要求,体现了稳中求进总基调,考虑了稳就业稳预期需求,为转型发展留出了空间。
实现上述目标,任务繁重艰巨,必须准确把握国家宏观政策、结构性政策、社会政策等重大政策取向,聚焦主要矛盾,按照“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聚焦转型项目建设,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紧紧扭住转型项目这个“牛鼻子”,扩大有效投资,满足消费需求,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更强支撑。
全力推进转型项目建设。深化转型项目建设年活动,围绕我省转型发展目标,在产业转型、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生态环保、民生改善等领域,谋划实施一批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增动能的新项目、大项目、好项目,力争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441亿元,夯实转型基础,增强发展后劲。实施百项工业转型升级项目,总投资2110亿元,其中新兴产业项目82个,投资1706亿元;传统产业项目20个,投资404亿元,以项目建设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和技术改造,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构建立体联网、内外联通、多式联运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深入研究制定布局合理、有机接驳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方案,全面提升太原国家级枢纽城市地位。铁路方面,确保大张高铁、太焦高铁按期建成运营;加快推进雄安至忻州高铁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年内开工建设;做好集宁至大同至原平高铁前期工作,利用韩原线“五一”前开通太原南至怀仁东动车组,力争年底开通至大同南,努力实现大同至西安动车全线贯通!推进瓦日、蒙华铁路集运系统建设以及“公转铁”货物运输专用线建设,加快阳大铁路建设,开展太原至绥德、长治至邯郸至聊城、运城至三门峡铁路项目前期研究。公路方面,加快完善高速路网结构,建成右玉至平鲁、阳城至蟒河高速公路,打通蟒河出省口。新开工太原西北环、朔州至神池、离石至隰县、黎城至古县等高速公路断头路项目,新开工临猗黄河大桥及引线工程、运三高速三门峡公铁黄河大桥连接线等出省口项目,力争新开工汾阳至石楼、昔阳至榆次等连接线项目,推进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和“四好农村路”、旅游公路建设。机场方面,推进太原、运城、大同、长治、临汾机场改扩建,推动朔州机场开工建设,启动晋城机场前期工作。开工建设芮城、阳城通用机场。轨道交通方面,加快太原地铁2号线建设,确保2020年开通运营。稳步推进地铁1号线、3号线前期工作,做好太原都市区轨道交通线网优化。加快构建安全、高速、泛在、智能的信息网络,制定实施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研究制定城市改造中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政策,将通信基础设施纳入市政规划体系,推动通信塔与社会塔双向开放共享。开通运营转型综改示范区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优化城乡4G网络覆盖。抢占5G发展先机,加快商用进程,推动5G站址规划和基站建设,助力数字经济发展。加快水利、电力项目建设,推进古贤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做好小浪底引黄、中部引黄、东山供水等大水网骨干工程扫尾,加快县域小水网建设。力争蒙西-晋中特高压交流工程建成运营,确保晋北“一交一直”特高压配套工程投运,开工建设晋东南特高压长治站配套电源工程和太原北、大同新荣等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推进浑源、垣曲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前期工作。
稳步扩大消费需求。全面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深入实施消费品工业“三品”行动,推进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家政、教育培训托幼等服务消费提质扩容,大力培育电子商务、共享经济、信息消费等新业态、新热点。有效增强消费能力,落实好个人收入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等政策,实施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加大支农惠农力度,激发消费潜力。全力优化消费环境,打造高品质步行街,改建提升城乡便民消费服务中心,健全农村流通网络体系和售后服务体系。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加强消费领域信用建设,整顿市场秩序,健全维权机制,让消费者吃得放心,穿得称心,用得舒心!
(二)聚焦实施创新驱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坚持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大力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围绕转型发展需求,大力实施“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尖”行动和重大技术“迭代创新”,在能源颠覆性技术和新兴产业前沿技术领域,组织实施“不对称创新”超前布局,谋划布局一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力争在碳纤维储氢气瓶、氢燃料电池、自主安全计算机、杂交小麦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鼓励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开展研发活动、组建研发机构,启动新一轮高新技术企业五年倍增计划。加强与大院大所、强院强所合作,加快建设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构建特色重点产业学科专业联盟,高质量推动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煤科学与技术、不锈钢等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推进产学研深度结合,支持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技术转移中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实施“民参军”规模倍增计划,积极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全面推动国家和我省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政策落地落实,实施“三晋英才”支持计划,大力引进培育高水平科技人才和创业团队,留住用好本土人才,建立全省人才津贴制度,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优化科研项目评审、科技人才评价、科研机构评估,让更多创新活动获得支持结出硕果,让更多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让科技人才更加受尊重得实惠!
打造新兴产业集群。按照龙头带动、链式布局、研发支撑、园区承载思路,推动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加快提升研发能力,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培育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进华翔智能化工厂、锦波医药人源Ⅲ型胶原蛋白、潞安180技改扩产、太钢高端碳纤维千吨级基地三期、中电科三代半导体等项目建设,打造高端装备、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现代煤化工、新材料等支柱性产业集群。积极引进培育优势企业和研究机构,发展人工智能、信息安全、传感器等数字产业,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在重点行业和区域落地,大力实施“企业上云”,加快太原安全可靠示范基地、阳泉智能物联网应用基地等项目建设,推进通航产业发展示范省建设,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增材制造、通用航空、节能环保等高成长性产业集群。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施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设立市县技改引导资金,省级资金增加到25亿元。深入推进煤-电-铝(镁)-材一体化改革试点,提升铝镁材精深加工水平。以煤-焦-化(钢)一体化发展为方向,推动焦化、钢铁行业优化产业布局,实施减量置换,提升装备水平,延伸产业链条。大力推广应用绿色技术,加快高污染产业技术改造,提升清洁发展水平。积极推动白酒、老陈醋、陶瓷、玻璃器皿、轻纺日用品等特色轻工产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
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遴选认定培育一批省级示范园区。积极开展服务型制造示范,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大力发展研发设计、中介咨询、电子商务、现代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引进国内外著名咨询机构,支持咨询服务在开发区集聚发展。推进物流园区建设,发展大型综合性仓储物流,完善物流网络,打造一批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融合发展示范企业。推进国家标准化工作综合改革试点,制定一批产品、服务和技术标准,以先进标准助力产品质量提升、产业转型升级。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