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3日在黄石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代市长 吴锦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8年工作回顾
一年来,面对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挑战,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以打好三大攻坚战、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主线,坚定不移调结构、换动能、转方式、促协调、固底板,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逆势而上、提质增效的良好态势,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又迈进了坚实一步。
——稳的基础在巩固。经济运行总体稳定在合理区间,除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幅由于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等原因没有完成外,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均较好完成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1%;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5.3%;外贸出口增长9%;新增城镇就业人口5.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
——进的势头在延续。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7.7%,8家企业入围全省百强、居全省第二。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1家,9个产业入选省重点成长性产业集群,东贝压缩机产销超过3000万台、单个品牌全球第一。黄石在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考核中名列第二。项目建设“承诺预办、先建后验”在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中被通报表扬。在全省市州率先开通跨境电商业务,外贸进出口总额37.1亿美元、增长10%,总量全省第二,黄石连续9年被评为全国外贸百强城市,国务院批复同意黄石港口岸扩大开放棋盘洲港区。劲牌公司吴少勋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阳新县脱贫摘帽目标有望如期实现,黄石、大冶同时入选新时代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优秀城市。大冶市全国百强进至77位,获批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
——高质量发展的格局在形成。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大幅提升。地方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接近70%、提高近5个百分点。57家企业入选全省隐形冠军示范、培育企业,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2.4%,占GDP比重提高2.4个百分点。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四大产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黄石大冶湖高新区晋升为国家高新区,我市成为全省第三个同时拥有国家级经开区和高新区的城市。新登记市场主体2.8万户。单位产值能耗下降3%。
——复兴黄石的有利条件在汇聚。大冶湖新区建设蹄疾步稳,一座临港临空、产城融合的长江新城加速崛起。随着长江中游第一条公铁水多式联运线路正式开通,投资200亿元的新港重科引进落户,新港已成为黄石最具发展活力的引擎。团城山综合客运枢纽站建成使用,直达上海的“劲牌号”高铁开通运行,黄石(铁山)至武汉(光谷)一级公路路基全线贯通,亚洲第一、紧邻黄石的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开工建设,黄石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凸显。中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大会在我市召开,黄石被确定为永久会址城市。城市的聚集力、辐射力、吸引力显著提升,新落户2.12万人,黄石正在成为全国性的打工目的地城市。
——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增强。办成了一系列大事、喜事、要事、盛事。成功承办全省县域经济现场会、第十五届省运会、中国(黄石)第二届地矿科普大会、中国铜加工产业年度大会,全面展示了黄石城市转型的新形象、新成就。常态化开通工业旅游专线火车,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入围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城市魅力更加彰显。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通过复查,城市环境面貌明显改善,蓝天、碧水、绿地越来越多。民生支出占财政全部支出75%以上,全市社会保险参保总人数达到386万人(次),全民参保目标基本实现。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7.8%。4万多群众搬进棚改新房。社会大局保持稳定,连续7年被评为全省综治优胜单位。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调结构。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提升价值链、产品迈向中高端,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建材产业保持两位数增长,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四大产业增长20%以上,其中高端装备制造增长实现翻番。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海尔日日顺物流园建成运营,新增3A级以上物流企业6家,完成物流业增加值75亿元。新设立光大银行黄石分行、开源证券黄石营业部。引进阿里巴巴、火凤凰等12家知名电商企业,阳新入选中国电商示范百佳县,居然之家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
优化投资结构。聚焦投资质量和效益,工业投资增长19.3%,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43%。实施重点工业技改项目208个、总投资540亿元。开展“双千”活动和民营经济“暖冬行动”,出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一揽子政策,优化营商环境,增强投资信心,民间投资增长12%。围绕“五城”建设、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强项目谋划,建立了总投资过万亿元的储备库和建设库。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按照东拓南进西融的思路,把大冶湖新区作为未来的城市中心,完善路网,拓展骨架,打通血脉,带动新港物流(工业)园、黄石开发区、大冶湖高新区联动发展。对接顺丰机场,积极谋划临空经济区。推进新港物流(工业)园沿江布局,成立海口湖新区,港口后方陆域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
(二)换动能。
以创新换动能。出台建设创新活力之城的政策措施,筹备设立10亿元(首期2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大力实施“四个十”科创工程,新组建板带新材料、化学药物产业研究院,新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完成省级科技成果转化80项、专利授权量2348件。远大生科获批中国驰名商标,新增湖北名牌产品13个。
以改革强动能。在全省率先推行“先建后验”、“三十七证合一”、“证照分离”、招投标“评定分离”等改革,“智慧黄石”政务平台上线运行。积极推进政企、事企分离、“三供一业”分离,20家行政事业单位所属企业重组到市级投融资平台,15家中央、省属企业物业移交地方管理。加强社会领域改革,获批国家第三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首批守信激励创新试点城市。调整设置城区街道办事处。652个村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以开放增动能。黄石新港一期后方陆域堆场、散货转运设施全面建成投产,近洋直航、江海直达始发航线实现常态运行,全市港口完成吞吐量4200万吨。着力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口岸整体通关时间压缩1/3。引导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新增外贸出口企业48家,华新水泥塔吉克斯坦、柬埔寨项目入选全省“一带一路”重点支持项目库。
(三)转方式。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优化金融、人才、土地等要素配置,推动生产要素向主导产业集中。黄石连续14年被评为全省金融信用市,市级投融资平台新增融资195亿元。坚决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为企业减轻负担12亿元以上。实施“新黄石人”计划,发放稳岗补贴3788万元,帮助企业招工3.8万人次。处置闲置土地39宗、1027亩,消化批而未供土地1.02万亩。
提高产业集中度。推进工业企业“退城入园”,启动华新水泥4、5号窑关停和新兴铸管、宝钢薄板搬迁。加快特色园区建设,西塞山智能模具和模具材料、铁山工模具等园区渐成规模。狠抓产业链招商,新签约重点项目178个、总投资1284亿元,成功引进信濠光电、宏和电子等重大项目,全国第三大PCB产业聚集区地位进一步巩固,黄石开发区被授予海峡两岸产业合作示范园。新港物流(工业)园列入国家第三批增量配电改革试点,新港新材料产业园启动建设。狠抓项目调度,新开工、新投产亿元以上项目分别达到140个和162个。
提高城市文化竞争力。以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抓手,启动申遗价值研究,确定市级第一批工业遗产名录,西塞山区获批中国端午神舟文化之乡,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新馆基本建成。铁山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稳步推进。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新签约帆船小镇、青港湖欢乐世界等项目,开工建设楚天香谷田园综合体,建成南市渔歌乡博园,完成旅游综合收入169亿元、增长20%。
(四)促协调。
促进区域协调。坚持以乡村振兴为抓手,着力推进 “四化”同步、城乡统筹。新组建涉农产业联盟7个,稻虾共作、柑橘种植面积分别超过10万亩、8万亩,大冶市获批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创建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新改建农村户厕42510户、公厕1346座。灭荒造林7.3万亩。整治高标准农田10.7万亩,实施水利工程338处、投资8.75亿元。棋盘洲、武穴长江大桥及连接线等项目顺利推进,建成一二级公路73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439公里,完成交通投资118.5亿元,大冶市荣获“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称号。
促进新老城区协调。以承办省运会为契机,加快新区建设,奥体中心“一场两馆”、奥林匹克公园投入使用,城市综合馆、市民之家基本完工,市社会福利中心、园博园二期顺利推进,大冶湖核心区“惊艳亮相”。促进老城提质,完成铜都社区等10个老旧小区改造,上窑轮渡农贸市场关闭、分流;完成湖滨大道、广州路、大泉路、马鞍山路等改造升级,建成黄石新百等5座人行天桥,维护改造城市路面5.6万平方米;建成口袋公园25个,新增和改造城市绿地79公顷。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坚持创业带就业,新增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众创空间1家,扶持成功创业6983人、带动就业2.4万人。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市财政安排3.9亿元补充企业职工养老金缺口。优化义务教育资源供给,武黄路小学、钢山学校等项目启动实施。统筹推进“新高考”、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改革,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有序推进医改工作,“三医联动”机制初步形成,城区三级公立医院人均住院费用下降10%。“村村响”和“户户通”工程通过省级验收,新群艺馆、西塞山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等建成开放,阳新采茶戏《龙港秋夜》作为我省唯一曲目,参加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
(五)固底板。
坚决向污染宣战。实施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和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深入开展“水气山土”治理,全面落实河湖长制,狠抓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新建和改造市区污水管网78公里,完成7座污水处理厂一级A提标改造,全市乡镇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基本建成,餐厨垃圾处理厂投入运行,全市国控、省控跨界考核断面和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实现Ⅲ类水质达标,PM2.5、PM10同比分别下降20.8%和15.9%,空气优良天数超过270天,“三区两线”矿山塘口治理全面启动,东钢地块等8个土壤治理项目加快推进。
全力抓好精准扶贫。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深入实施“一户一策、一村一法”, 22个村出列、4.67万人脱贫。市级财政安排1.15亿元支持阳新县脱贫摘帽,发放小额扶贫信贷3.78亿元、惠及贫困户8953户,发展“五当家”产业项目1万多个,易地搬迁785户、1019人,危房改造1160户,就业培训4041人,资助贫困学生3.6万人,发放农村低保金1.6亿元、惠及4.7万人。
切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严格政府债务预算管理和投资项目审批,政府债务负债率、市级投融资平台资产负债率均低于控制线。着力防范化解社会风险,深入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加强矿山、冶金、危化品、建筑及道路交通专项治理,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扎实开展扫黑除恶、扫黄打非等专项斗争,着力化解信访矛盾。
始终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最高政治原则,狠抓政府自身建设。切实提高政府工作政治站位,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认真做好中央及省环保督察、省政府大督查反馈问题整改。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有序推进政府立法,扎实做好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督,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成功处置东方山水库渗漏重大险情。聚焦重点工作、重点项目,坚持正向激励和反向惩戒相结合,为154家单位、503人次记功嘉奖,对16家单位实行挂牌警示通报。
与此同时,统计、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对台、保密、档案、妇女儿童、老龄、慈善、援藏、援疆、国家安全、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民防、水文、气象、史志等各项工作均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成如容易却艰辛。过去的一年,外部环境之变、风险挑战之多、转型发展之难,均超过预期,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黄解放军、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黄石建设发展的海内外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前进路上无坦途。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黄石发展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稳的基础还不牢固,实体经济尤其是部分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运行困难;新旧动能转换较慢,经济结构还不优,经济发展韧性还不强;民生工作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比较突出;政府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少数干部怕问责、不担责现象依然存在,等等。对这些发展中的困难、前进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