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困难面前,我们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实施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十条措施和稳投资促增长、稳消费促增长工作方案,有效遏制经济下滑态势,工业经济总量重新占到广西工业比重的1/4。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增12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汽车工业国六标准车型成功上市,全年汽车产量182.6万辆、完成产值1988.3亿元,中高端车型比重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上汽通用五菱成功推出“跨十工程”新宝骏车型,东风柳汽商用车销量创历史新高,一汽柳特整体搬迁改造升级项目开工建设,广西汽车集团新能源整车项目落地。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柳州模式”升级为“广西模式”,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增长80.7%和122.2%。汽车零部件企业配套能力增强,五菱柳机2.0T发动机、佛吉亚等项目建成投产,耐世特、日高滤清器等零部件企业进入国内知名整车厂配套体系。钢铁工业产量再创历史新高,柳钢集团营业收入突破千亿元,成为广西第二家千亿元制造企业。机械工业加快“二次创业”,柳工5G智能遥控装载机正式商用,挖掘机产销量创历史最好水平,新产品产值增长27%。重振轻工业获得重大突破,粤桂智能家电产业集聚区一期项目创造了三个月内从签约到投产的“柳州速度”,填补了广西智能家电产业空白。广西桂中(鹿寨)现代林业科技产业园加快建设,广西现代服装产业园一期建成。化工及日化产业获得新发展,柳化重整获新生,两面针牙膏成功打入美国市场,金嗓子喉宝新生产基地建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构架已经形成、产业链逐步完善。智能轨道交通产业园车辆总装车间投产,广西首列跨座式单轨列车下线。装配式建筑产业成功引进朝晖集团,推广应用装配式建筑效果良好。新材料产业博睿恩半固态压铸铝一期项目正式投产,智能电网产业标准厂房一期基本完工,生物医药产业园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达15%。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城市示范通过国家验收并获国家奖励。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指数90.23,居全区第一。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0家,新增7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智能工厂总数全区第一。耐世特柳州公司、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荣获第六届市长质量奖。园区经济规模持续扩大,工业园区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达56%,柳州国家高新区综合实力排全国第49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工业设计城一期、大数据产业园开工建设,国家汽车质量检验中心一期顺利建成,柳州铁路港启动建设,国家流通领域供应链试点城市建设加快推进。生活性服务业优化升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55.6亿元,增长7%,新增200家限额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电商柳州”深入实施,柳州成为全国首批5G商用城市,建成5个县级电商服务运营中心,袋装螺蛳粉全年销售额突破60亿元。房地产市场发展平稳,不动产交易环节进一步优化。旅游名城加快建设,鹿寨县获评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在三江县成功举办柳州市第二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全市接待国内外旅游总人数7002.9万人次、增长30.6%,实现旅游总消费824.1亿元、增长35.9%。现代农业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71.9亿元,增长5.1%。粮食生产功能区、糖料蔗保护区划定全面完成,高标准完成政策性粮食大清查。水果总产量达115万吨,实现林下经济产值76亿元。有效开展非洲猪瘟防控,中国广西丹麦生猪产业园开工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新增11个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柳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国家验收认定,融安金桔产业优势区被认定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幸福乡村”建设深入开展,实现通20户以上自然村屯道路硬化全覆盖,落久水利枢纽具备下闸蓄水及机组试运行条件。
扎实开展脱贫攻坚年活动。统筹投入各级财政扶贫资金24.6亿元,增长12.5%。产业扶贫覆盖90%以上贫困户,所有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4万元以上。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医疗全覆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率100%。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建房13524套,入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6861人。完成四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6830户。实施饮水安全项目283个,解决13.8万人饮水安全问题。粤桂扶贫协作成效显著,广东省财政帮扶资金1.29亿元,引进12家企业,实际投资额达2.78亿元。
持续提升城市宜居水平。柳州成为全国国土空间规划实施评估先行先试试点,闲置土地管控水平居全区前列,圆满完成第三次国土调查。柳州站站房扩建工程竣工、动车存车场正式启用,阳朔至鹿寨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城市快速环线基本贯通,柳州4个高速公路收费站改扩建实现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市民出行更加顺畅。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有序开展,“城市双修”试点稳步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及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扎实推进。柳东新区会展中心二期竣工,北部生态新区湿地公园开工建设,柳江区“十大城市建设工程”基本收官。“紫荆花城”彰显城市特色,花园城市建设荣获广西宜居城市建设优秀范例奖。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5%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集中力量打好莲花山片区保卫战,清理整治违法建设“飓风行动”拆除违法建设面积523.35万平方米,城市建设规范有序。
深入推进改革创新、扩大开放。党政机构改革全面完成。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290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城通办”,柳州“政策说明会”经验在全区推广。国企国资改革稳步推进,市属国有企业资产增长9.63%。全国首个商事服务综合改革示范区落户柳州。全市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达29.45万户,增长20.6%。实施金融支持经济稳增长八条措施,新增贷款余额271.53亿元,民营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下降0.59个百分点。“税院联动”有效推动僵尸企业破产重组和市场出清。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66.4万亩,县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覆盖率达70%,在全区率先开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改革。对外开放步伐加快,柳州保税物流中心基本建成,成功举办第九届中国-东盟柳州汽车工业博览会。全市进出口总额219.1亿元,增长26.4%,创历史新高。新签约项目到位资金408.2亿元,引进市外境内到位资金92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2.6亿美元。
持续改善民生福祉。就业创业成效显著,新增城镇就业6.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7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3.16%,低于自治区目标控制线1.34个百分点。实施人才新政效果明显,新引进人才1.4万人,增长55%,广西首家自治区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挂牌运营。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基本医疗参保率稳定在97%以上,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全面畅通。连续15年上调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柳州成为国家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根治欠薪、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扎实有效。发放各项救助资金3.63亿元,惠及14.2万人。保障性安居工程棚户区改造新开工13618套、基本建成8433套,公共租赁住房分配入住1780套。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2.5%,竣工6所义务教育学校项目、增加学位12145个。高考一本、二本上线率位居全区第一,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效果良好,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成功进入中国职业教育“双高计划”建设单位行列。卫生健康事业快速发展,医联体实现县域全覆盖,中医药事业协调发展,正式启用电子健康卡、实现“就诊一码通”,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进一步缓解。文体事业繁荣发展,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系列活动精彩纷呈,白莲洞古人类遗址博物馆建成开馆,“2020年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在三江县启动;成功举办2019柳州世界铁人三项赛等重大赛事活动,自治区第十四届运动会柳州金牌总数居全区第一。双拥共建工作深入开展,实现自治区双拥模范城十连冠。“平安柳州”建设成效明显,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态势良好,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有效开展,城乡基层治理不断加强,全市民族团结和谐、宗教和顺稳定。
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践行“担当为要、实干为本、发展为重、奋斗为荣”的为政理念,切实将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柳州发展的具体实践。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强化审计监督,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管理,市本级一般性支出压减10%,“三公”经费支出持续下降。
(责任编辑: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