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20年工作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今年是桂林“两个建成”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统揽全局,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和市委五届六次全会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贯彻“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担当实干”工作方针,打好“三大攻坚战”,坚持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一本蓝图绘到底”,按照“加快建设新城、疏解提升老城,产业融合发展、城乡协调推进,生态文化相融、富裕和谐桂林”总要求,统筹实施国家战略,全力推进工业振兴和乡村振兴,着力抓好国际旅游胜地升级发展、项目建设、改革创新、社会民生、生态文明等各项工作,加快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奋力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确保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桂林国际旅游胜地。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组织财政收入按可比口径增长7%,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5%、10%,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2%左右,现行标准下剩余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1个百分点;节能减排降碳控制在自治区下达目标范围内。
实现上述目标,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实施国家战略,决战决胜“两个建成”
加快国际旅游胜地提质升级。围绕四大战略定位、“六个一流”[14]目标,高标准落实系列政策措施,抓好桂林国际养生谷等项目,加快推进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集中攻坚入境游客数、城镇化率等5个弱项指标,确保基本建成国际旅游胜地,并实现升级发展。
加快推进创新示范区建设。细化分解自治区支持创新示范区建设若干政策,按清单化、表格化要求逐项落实。用好“景观资源保育”专项绿色金融债券。实施好10项可持续发展科技重大专项,争取自治区专项资金5亿元以上。加快“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与修复”等17项重点工程建设,建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喀斯特研究中心,推进亚洲开发银行漓江生态综合治理等国际合作项目。推动出台《桂林市喀斯特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条例》。继续办好中国—东盟可持续发展创新合作国际论坛。
主动融入自治区重大战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密往来高铁班列及航班航线,加强互联互通,把桂林打造成承接湾企的新高地、旅游休闲的后花园、市民生活的菜园子果园子。对接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出台桂林负面清单,推动桂林空港经济区建设,争取保税物流中心尽快落地。融入珠江—西江经济带,推动桂江及洛清江千吨级航道改造工程尽快落地,降低物流成本,集聚产业发展。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桂林西物流中心、苏桥无水港建设,探索开行桂林至北部湾港海铁联运集装箱班列,争取建设区域物流集疏分拨中心,打造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融入中国—东盟信息港,做大华为云计算数据中心,加快建设桂林数字经济示范区。融入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鼓励社会资本设立绿色基金,打造“基金小镇”。融入“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积极打造“北联”主阵地,加快桂林至柳州四改八扩建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开工全州至桂林四改八扩建高速公路项目,构建湘桂合作走廊,推进与粤桂黔滇高铁经济带城市合作。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坚持与全区同频共振、与周边城市互动发展,开工衡柳铁路(桂林段)提速改造项目,争取怀化经桂林至湛江高速铁路项目列入国家、自治区“十四五”规划,全力构筑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桂林大学聚集区建设,打造科教产业中心;加快中医院城北院区、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整体搬迁、医学院二附院升级改造等项目建设,实现旅游综合医院等项目竣工,打造区域卫生健康中心;加快新国际会展中心建设,打造区域会展中心;争创国家文化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成桂林歌剧院等项目,打造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和国际交流重要平台。
加快补齐小康社会短板。对标对表6大类53项指标,针对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等短板,集中攻坚,确保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确保“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做好经济普查成果与“十三五”规划指标衔接。对照4大类33项指标,加大经济发展和创新驱动类指标攻坚力度,力争顺利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二)坚持高质量发展,集中优势资源,聚力推动工业振兴
倾注更多精力、投入更多财力、调配更多人力,大力开展“制造业攻坚突破年”活动,推动央企、民企、湾企入桂林,力争规模工业总产值增长10%以上。力争深科技新增产值50亿元、量子通讯项目新增产值40亿元。推动平钢、中国中药、英路维特等项目竣工投产,新增产值超20亿元。力争国际线缆、燕京漓泉、福达、比亚迪、新桂轮、桂康新材料等骨干企业新增产值超30亿元。力争80家企业新上规入统,新增产值50亿元以上。
优化工业布局。按照集聚产业、融合发展思路,构建三大工业园区、四大工业强县、五个生态功能区县差异发展新格局,力争园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超75%。提升壮大三大工业园区,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增长12%以上。高新区加快建设七星、象山、雁山、灵川园,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态食品、生物医药等产业,着力抓好光隆光电等重点项目建设,力争规模工业总产值增长10%以上;经开区涵盖永福、临桂两县区,实现华为信息生态合作区注册数字企业突破100家,重点发展智能终端、新能源商用车、橡胶轮胎等产业,打造集研发、孵化、生产、生活、人才公寓于一体的万亩华为科技城及比亚迪城、百年基业科教城,力争规模工业总产值增长20%以上;高铁园加快建设灵川、秀峰、叠彩园,重点发展高端装备、智能电子产业,加快推进花江智慧谷等项目,力争规模工业总产值增长10%以上。全力打造四大工业强县。荔浦、全州、兴安、平乐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大做强特色工业,重点推进美亚迪、晨天恒源、汽车配件产业园、生命科学园等项目建设,力争规模工业总产值增长15%以上。培育发展五个生态功能区县。灌阳、恭城、资源、阳朔、龙胜重点发展绿色、生态、环保产业,力争规模工业总产值增长10%以上。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全市建成标准厂房80万平方米,土地收储9000亩,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0亿元,让企业实现“轻资产入驻”。落实市属三大园区体制改革方案,放权赋能,实现“园区事园区办”。
强化龙头带动。依托华为、深科技技术优势,加快建成深科技二期、开工三期,年内实现5000万部手机产能,加快推进手机支架、包装盒等项目落地,形成集聚效应,争取再引进显示屏、芯片等项目,逐步形成1000亿元信息产业集群。依托农产品质优量大优势,做大做强力源粮油、娃哈哈、顺昌食品、三养胶麦等企业,加快形成200亿元生态食品产业集群。依托国际线缆、君泰福、电力电容等骨干企业,加强技改和创新,加快新品投产,积极开拓市场,推进本地应用,逐步形成200亿元电力装备产业集群。依托生态优势,加强技术研发,做强做优桂林三金、桂林南药、一方天江等企业,加快形成1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依托技术人才优势,帮助新桂轮解决产权转让、橡胶进口政策等问题,加快形成100亿元生态橡胶轮胎产业集群。依托比亚迪、福达品牌优势,进一步扩大商用车生产,加快推动物流车底盘、高端中巴车、电机电控及轨道交通装备等项目落地,加快形成100亿元新能源商用车及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依托燕京漓泉、桂林三花、湘山酒业等老字号,加强技术攻关,改良品质,强化营销,扩大市场范围,振兴桂酒品牌,加快形成100亿元桂酒产业集群。依托平钢、桂康新材料等重点企业,推进资源整合、技改提升,加快形成100亿元新型钢材产业集群。
强化创新驱动。实施科技创新支撑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全面完成“三百二千”[15]科技创新工程任务,建设提升一批研发平台、孵化基地、成果转化园区,力争新增自治区级创新平台5家,突破关键技术40项以上,转化重大科技成果70项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超350家。积极培育新经济新业态,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推进思奇通信多域资源认知与虚拟化关键技术产业化一期等项目建设。
强化招商引资。突出工业招商主题,着力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强化市领导及县区主官招商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奖励项目业主、中介机构等二十条激励措施,引进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3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5个,带动全市引进区外境内到位资金按可比口径增长10%。
强化资金投入。实施以“双百双十双新”为重点的工业项目130个,完成投资90亿元。确保工业新增市级财力30%用于工业发展。金融机构对制造业贷款余额增长15%以上、年度授信不低于100亿元。发挥市应急转贷资金作用,缓解企业转贷压力。财政每年投入1亿元,充实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加快汇聚金融资源,力争新设立3支以上市场化产业投资基金,逐步破解企业融资难题。创新园区建设模式,捆绑组合营利性和公益性两类项目,综合平衡建筑施工、房产开发和项目运营三块利润,统筹利用PPP[16]、专项债、财政奖补等政策,进行组合打包,防止碎片化,以此引进一批有资金实力、招商资源、运营经验的战略合作伙伴,破解建设资金难题。
强化要素保障。强化土地保障。加快落实自治区用地用矿审批权限下放试点政策,确保新增工业建设用地占比不低于30%。加快清理批而未供土地,提高供地率。强化人才保障。实施“企业家领跑计划”,加快“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力争引进高层次人才100人以上。把握高校独立学院剥离机遇,扩大发展高职高专,为工业提供高素质的工匠队伍。强化政策保障。继续完善支持工业企业发展十八条政策措施,出台支持特色产业园创建、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等补充政策。重点扶持专注主业、专注品牌的骨干企业,打造行业领军企业和百年老店。继续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有效降低企业用水、用电、用气等成本。
(三)坚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四大重点,全力推动乡村振兴
发挥县城龙头带动、示范乡镇连城带村作用,强化特色产业支撑,走桂林特色乡村振兴之路,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5%。
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创建一批绿色高产高质高效示范区(片),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85万亩、总产量稳定在167万吨。提升柑桔产业集群,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及品种、熟期结构,力争产值达150亿元。扩大无公害蔬菜生产,推进城市近郊“保障性菜园”基地建设。大力推广林—药、林—菌、林—禽等生态种养模式,新增林下经济900万亩。持续抓好非洲猪瘟疫情防控,落实扶持政策,加快灌阳“双胞胎”、平乐六和生猪产业一体化等项目建设,完成350万头生猪生产任务。提升农业品质品牌。创建一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农产品品牌,新增“三品一标”产品10个以上,力争资源有机农产品认证示范县通过考核验收。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加快建设永福罗汉果等17个农产品加工集聚区,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70%以上。狠抓示范区创建。实施田园综合体建设“书记工程”,完成第一批17个田园综合体初步验收,启动第二批建设。新认定各级各类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园、点)700个以上,力争创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个、广西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个以上。提升农产品流通水平。推进海吉星农产品物流园、桂林东站冷链物流园等项目建设,加快形成覆盖城乡的冷链物流体系。提升农旅融合水平。加快叠彩花卉示范园、阳朔百里新村农旅观光示范带等项目建设,办好广西首届花卉苗木交易会,创建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5个、广西星级乡村旅游区(农家乐)10家以上。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结合各县(市、区)特点,加大县域经济培育力度,灵川、永福、临桂、七星要集中资源,全力发展工业,推动产城互动,争做全市工业发展排头兵;象山、秀峰、叠彩、雁山要抢抓设立“园中园”机遇,发挥人才集聚优势,大力发展新型工业,推动城市片区及城中村、城郊村改造,发展新业态,打造服务业发展新高地;荔浦、全州、兴安、平乐要加快园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大力发展工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与特色旅游,做大经济总量,完善县城功能,提升城市化水平;阳朔要发挥旅游及乡村建设引领作用,推进升级发展与全域发展;恭城要发挥生态和人居环境优势,加快发展健康旅游产业,打造恭城油茶小镇,做大油茶产业;龙胜、资源、灌阳要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发挥生态文化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业,积极发展特色新型工业。力争每个县(市、区)培育2个主导产业、2家行业龙头企业,建设2个以上特色产业园区,培育壮大2家带动力强的国有企业,增强政府对县域经济的引导力和调控力。做好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增减挂等工作,确保全市完成新增耕地4600亩,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基础上,开展占补平衡指标交易,增加县级财力。根据县域经济发展分类考核办法,强弱项补短板,争取荔浦、阳朔、龙胜、兴安、全州、灵川、资源成为广西科学发展先进县(市),临桂、灌阳、永福、象山、恭城成为进步县(区),推动全市经济协调发展。
持续推进示范乡镇建设。巩固提升已建成的60个新型城镇化示范乡镇,推动常态化、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增强产业集聚能力。完成第五批、启动第六批示范乡镇建设。持续推进9个特色小镇建设,打造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发展健康、自然环境优美、文化特色鲜明的桂北城镇群。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加快推进幸福乡村建设。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健全乡村建设管理机制。加快“四建一通”工程建设,基本实现乡镇通二级(或三级)路,完成所有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窄路拓宽、危桥改造任务,实现建制村通客车率达100%,乡镇、建制村通公交率分别达100%、60%;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新增村际联网路200公里以上。开展“美丽桂林·幸福乡村”活动,推进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建设基本整治型村庄6418个、设施完善型村庄536个、精品示范型村庄55个,建设一批乡村风貌示范带,完成一批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和清淤疏浚治理试点建设,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按芦笛三村、北芬大村、鸡窝渡、大河坊等模式,加快漓江两岸、城市近郊、旅游通道沿线村庄改造,建成乡村振兴示范村200个以上。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