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20年主要工作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既是决胜期,也是攻坚期。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治理木兰溪的重要理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突出开放招商、强化项目带动,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努力在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推动两岸融合发展、做好老区脱贫奔小康工作上奋力先行,加快建设美丽莆田,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2.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进出口增长3%,实际利用外资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3%左右; R&D投入增长20%;城镇登记失业率3%以内;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完成节能减排降碳目标。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向市场要活力,大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
创新帮扶企业机制。坚决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和各项减税降费政策落实落细。开展千家 “白名单”企业帮扶行动,对各县区各行业的中小微企业实施精准帮扶。创新民营企业增信机制,设立莆田安选普惠金融信息服务平台,探索发展具有莆田特色的普惠金融,确保实体经济各项贷款大幅增长。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让惠企政策“落得到”,健全企业家联系制度,让企业家的意见“听得到”,健全企业家意见办理常态化机制,让企业家的诉求“办得到”,多一些成全,少一些求全,让民营企业家真正成为我们自己人。
优化创新服务平台。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健全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招引落户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承接转化一批产业技术创新项目。全面推广建设产业创新服务中心,链接各类功能平台和载体,提供全链条一体化服务。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双倍增”行动,培育一批“隐形冠军”“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0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科技+银行+创投”融合发展,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
优化人才引育机制。完善“一站式”人才服务政策,打造“壶兰计划”升级版,让人才从政策“新意”中看到莆田满满的“诚意”。实施名校优生引进计划,充分发挥人才发展集团和人才专项资金作用。推广“创新人才+创新项目”引才模式,加快集聚一批“高精尖缺”人才团队和专业技术人员,新增一批省级创新创业团队。开展“莆田工匠”行动,试行高技能人才由行业龙头企业自主评价、直接认定,新认定高技能人才50名以上;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开展订单式培训1万人以上。拓展“壶兰英才卡”服务内涵,加快人才社区、国际学校、国际医院等高端配套建设,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二)坚持向转型要质量,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推动发展动能加速转换
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以优势龙头企业为牵引,强化产业链招商,组织实施30个重点项目、培育壮大10个龙头企业、建设10个示范工程,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新能源、医疗健康、化工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速发展,打造国家新能源产业创新示范区、5G产业制造基地、3C产业园、高端医械制造基地、国际绿色涂料城等。开展新一轮技改专项行动,实施50项省级重点技改项目、100项市级重点技改项目,在鞋服、工艺美术、食品加工等领域加快推进“机器换工”、数字化技术及装备深度应用,打造10家以上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实施“三品”战略,强化个性化品牌和区域品牌建设,打造莆田智造新名片。积极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卫星应用、5G、区块链等技术和产业,建设东南工业互联网应用推广中心、东南算力产业园、中国数字传媒基地。
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整合提升物流园区,发展智慧物流、智慧仓储、共享仓储等现代物流业。培育壮大会展经济,完善会展中心周边配套服务,举办国际化、专业化会展。建好跨境通电商中心、京东数字经济产业园、上塘直播基地,搭建网红直播平台、电商交流合作高端平台,推动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创新、规模壮大。引导重点企业工贸分离,实现销售额100亿元;大力引进总部型企业,实现总部经济营业额100亿元;积极发展商圈经济,新增限上商贸业、规上服务业企业300家。充分利用现有公建设施,叠加文化娱乐体育元素,植入商业新模式新业态,点亮“夜莆田”。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以湄洲岛为龙头,以妈祖文化、特色民俗、工艺鉴赏等为品牌,策划十大旅游精品线路,开发十大“莆田好礼”,举办“莆田元宵一月欢腾”等活动,全力支持湄洲岛创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量、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20%以上。
推进园区高质量发展。以“一国五省”6个园区为主体,明确产业主攻方向,整合园区各类资源,实施“亩均论英雄”行动,多措并举,大力盘活低效用地和闲置空间,实现园区亩均税收和增加值分别增长10%以上;创新园区运营和投融资机制,设立园区发展基金,用足管好园区基础设施专项债;全面完成“十个一”工程,实现“办事不出区、产业配套齐、创新动能强、创业空间足、居住条件好、生活配套全、就学就医优”目标,让园区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让主战场享有高质量的公共服务。高标准建设特色小镇,提升产业集聚能力和运营水平,创新与工业园区、产业互联网平台的联动发展模式,使小镇产业更特、成色更足。
做大做强平台经济示范区。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应用,跨界整合要素,引导交叉赋能,促进裂变聚变,实现年交易额突破2000亿元。落实落细配套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电子发票试点,壮大物泊科技、豆讯、智慧U站、药械网等29家“白名单”平台,争取年纳税亿元以上平台突破10家,年纳税总额20亿元左右。成立平台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和行业引导基金,推动金融机构创新产品,更加全面便捷高效地服务平台发展。发挥平台引流功能,落地一批区域总部、结算中心,把“流量”经济转化为“留量”经济,让平台经济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三)坚持向改革开放要动力,攻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力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压缩行政许可和企业开办时间,全面推行“自己‘批’、网上办”开卷式审批新模式,实现电子证照应用率90%以上、事项网上可办率95%以上。全面打造“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升级版,建立监管“正面清单”和执法许可制度,对市场主体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健全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和干预处置机制,强化政府债务管理,加强金融诚信体系建设,确保不发生重大金融风险。落实国有企业集聚发展战略,推动国有资本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平台经济,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大力扶持和引进社会力量兴办社会事业,在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分别打造3-5个示范标杆。
推动港口高质量发展。整合港口资源,优化港口布局,强化分工合作,推动湾区“港产城创”一体建设。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港口发展深度融合,促进港口与供应链上下游互联互通,提升港口信息服务与协同创新能力,打造现代化“数字港口”。积极融入“丝路海运联盟”,加强与江西、湖南、台湾和海丝沿线港口城市的深度合作,打造联接内陆公铁货运体系与远洋运输体系的枢纽。发挥物泊科技等新型资源配置平台的带动作用,建设东南铁矿石大宗散货交易中心,争取设立大宗商品交易所铁矿石期货交割库,发展转口贸易、出口贸易和期货贸易。
提升内外开放水平。更加积极融入闽东北协同发展区,重点推进新建福厦铁路、福莆宁城际铁路F2线、沈海高速扩容二期、江涵大桥等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着力在产业配套协作、生态保护联防联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大力实施海丝核心区提升行动,成立丝路电商创新服务中心,打通跨境贸易快速化、便利化通道,支持企业在境外设立海外仓、保税库,大力发展外贸新业态和新兴服务贸易,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全面贯彻外商投资法及配套法规,完善招商服务机制,提高使用外资质量,新增外商投资企业50家以上。做好外事、港澳和侨务工作,增进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
推进莆台融合发展有更大突破。大力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全面落实惠台各项措施。加快建设湄洲岛轮渡第二通道、对台客滚直航等重大联通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特许政策,大力引进台湾医疗人才,落地一批产业项目,全力打造海峡两岸生技和医疗健康产业合作区。开展“壶兰英才”台湾人才遴选工作,吸引更多台湾青年来莆学习生活、就业创业。完善妈祖文化交流机制化平台,提升世界妈祖文化论坛等重大活动影响力,与台湾同胞共建一批示范社区和示范项目,打造两岸心灵契合、共创共享的幸福家园。
(四)坚持向重构要品质,推动产城人文融合发展,打造宜居宜业的魅力之城
优化城市功能布局。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划定“三区三线”,推动城市发展从增量建设为主转向存量提质改造与增量结构调整并重,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深入实施“东拓南进西联北优”发展战略,“东拓”以大学城片区为依托,打造新型产业科创研发中心,推动创意孵化、智能制造、商务办公等协同布局。“南进”以高铁片区为枢纽,打造区域会展中心,推动教育培训、医疗健康、商贸物流等协同布局。“西联”以木兰片区为引领,打造沿木兰溪“新经济走廊”,带动仙游城区功能优化。“北优”以城区西北山脉为重点,加快山水生态修复和森林公园建设,提高城市宜居度。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成木兰大道一期、纵三线等城市对外交通干道,加快建设木兰大道三期、八二一街南伸、文献路东拓、九华路东伸等城市主次干道和高铁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新改扩建城市道路60公里。挖掘利用公共交通资源,优化道路交通微循环,完善公共自行车站点系统,新建人行天桥6座,新增公共停车泊位5000个以上。加快绶溪公园二期、儿童公园、木兰陂世遗公园、会展中心酒店、喜来登酒店、香格里拉酒店等服务设施建设。认真实施《莆田市城市生态绿心保护条例》,持续开展园林绿化提升行动,加快迎宾大道、城港大道两侧绿道建设,新建口袋公园35个,新增公园绿地70公顷、绿道40公里。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行动,新改建城镇污水管网60公里。
推进城市精细管治。加强城市管理体系化建设,建立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城市建设、运营、维护等资源信息共享、精准调度。深入推进城市体检,实施城北片区等交通拥堵疏解工程,大力治理交通拥堵、秩序混乱等突出问题,严控“两违”。推进“完整社区”建设,推广小巷管家、“共同缔造”等做法,严管小区物业,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全面推行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持续开展市容环境整治,实施街道综合整治提升工程,让城市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