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今后五年主要工作
致敬过往,实干今朝!刚刚闭幕的市第十五次党代会,科学描绘了银川奋进新时代的宏伟蓝图。踏上新的赶考路,争取更大荣光,要求我们必须以更美好的愿景凝聚人心,以更精准的定位指引路径,以更有力的抓手推动落实。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中央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市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统领,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对银川的各项要求,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奋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城乡融合发展、民生事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民主法治建设、城市安全发展取得新突破,为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共同团结奋斗!
按照市第十五次党代会确定的“12347”目标体系,今后五年的主要目标是:到2026年,力争经济总量突破30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220亿元,全社会R&D强度达到2.5%以上,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和8%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全面完成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碳排放、用水量等控制性指标。全面完成“十四五”各项目标任务,为“建设美丽新宁夏、共圆伟大中国梦”作出突出贡献。
(一)坚定不移推进经济发展质量实现新跨越。牢固树立“大抓产业、大抓工业”的鲜明导向,深入实施经济发展“五大战略”,以园区为节点、以企业为支点、以项目为重点,提升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协同发展水平,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生命健康、生物技术、氢能、储能等未来产业,着力打造新材料和新能源2个千亿级、新食品1个300亿级产业集群,建成国内有影响力的新材料、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和新能源低碳示范园区、国家能源转型发展示范区,打造世界葡萄酒之都和中国高端奶之乡,数字经济总量、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跨越千亿级大关,银川经开区和苏银产业园分别建成“千亿级”园区,高新区、贺兰和永宁工业园、阅海湾商务区和银川中关村双创园经济总量力争达到千亿元,加快打造引领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首府引擎,努力成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二)坚定不移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开创新局面。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引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质量和民族地区发展质量“双提升”,着力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深化常态化长效化宣传教育,积极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纵深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推动民族宗教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三)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呈现新气象。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实“四水四定”原则,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构建“三廊三区”功能格局。推进“五区”建设,打好“三战一仗”,筑牢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大幅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黄河银川段水质保持Ⅱ类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力争达到85%,森林覆盖率达到16%以上,争创国家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和全国“无废城市”、防沙治沙用沙综合示范区,加快打造黄河流域环境优美的塞上江南。
(四)坚定不移推进群众幸福指数得到新提升。深入推进“四大提升行动”,统筹实施“七项惠民工程”。新增城镇就业2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5万人次以上。全面完成2000年底前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建设高质量区域医疗中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教育普及程度、社会保障标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均预期寿命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创建全国老年友好型健康城市、青年友好型城市、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儿童友好型试点城市、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加快打造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
(五)坚定不移推进深化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全面完成社会保险标准化等试点改革任务。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五权”改革取得重大成果。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便利度保持在全国一流行列。推进市与辖区财税体制、国资国企、综合执法、农业农村等领域改革。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强化与黄河流域、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合作,务实推进呼包银榆、宁蒙陕甘毗邻地区合作,加快铁路口岸和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进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建设开放型城市,拓展对内对外开放,加快打造国家内陆开放的重要窗口。
(六)坚定不移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展现新面貌。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和城区经济,示范引领沿黄城市群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开展“三大提升行动”,实施“四项提质工程”“五大交通工程”“七项配套工程”,系统推进现代城市建设,倾力塑造西北雄奇与江南之秀兼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的城市特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建设绿色田园、美丽庭院、洁净家园。全市常住人口达到300万,中心城区面积达到230平方公里,城市承载能力、集聚效应更加凸显,加快打造高品质的区域中心城市。
(七)坚定不移推进社会治理能力跃上新台阶。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全面落实基层治理“1+6”政策体系,加强城乡社区治理、服务体系和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提高“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数字化治理水平。一体推进法治银川、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加快打造治理现代化的法治凤城。统筹发展和安全,健全完善疫情防控体系,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扎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扎实推进双拥共建,推动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高质量发展,持续巩固良好的军政军民关系。争创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加快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银川。
三、2022年主要工作
开局关系全局,起步决定决胜。2022年是新一届政府任期的第一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做好明年工作意义重大。
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以上,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5%、8.5%,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节能降碳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自治区下达的目标任务。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决策部署,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抢抓“四个难得机遇”,落实“七个必须始终”,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做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推进产业兴市。牢固树立“产业为要、项目为王”的鲜明导向,坚持“一产抓特色、二产抓延伸、三产抓转型、整体抓提升”,构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三新”产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
提速壮大“三新”产业。抢抓国家发展战略,高水平谋划实施调结构、强动能、增后劲的产业项目296个。推动宝丰储能电池全产业链、晶盛40万片碳化硅半导体材料等项目开工,加快隆基乐叶3GW单晶电池、蒙牛奶业全产业链等项目建设,确保隆基5GW单晶电池、晶环1200万片蓝宝石晶片切磨抛等项目年内投产,力促中环50GW太阳能级单晶硅、中钢2万吨特种石墨等项目早日达产,“三新”产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推进全国新能源、新材料重要集聚区规模初现。实施“四大改造”,完成重点技改项目30个。开展企业梯次培育行动,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0家、“专精特新”企业50家、上市企业1家。
提档升级服务业。加快深蓝广场等城市综合体建设,推进大阅城商圈智能化改造,打造唐徕老街坊等特色商业街区3条。推动首店经济、夜经济等新业态发展,引进品牌首店10家以上,重点打造第八大街夜经济聚集区。建设直播电商公共服务基地,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网络零售额增长15%以上。办好欢乐购物季、中国·银川国际汽车博览会等活动,促进家电、汽车等大宗消费。加快贯通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申建商贸服务型物流城市和国家冷链物流基地,社会物流总额增长8%。完善东线、西线全域旅游服务设施配套,加快贺兰山东麓、黄河金岸、环阅海旅游度假区建设,支持兴庆区、灵武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西夏陵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办好“一山一河”文化旅游节和中国银川旅行商大会,力争全年旅游人次、总收入增长15%以上。
提质发展特色农业。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建设高标准农田2万亩,粮食面积稳定在121.1万亩以上,粮食产量达到68.6万吨以上,农业增加值增长4%以上。优质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到27万亩。枸杞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擦亮“黄金奶源带”品牌,启动建设乳业产业园,奶牛存栏达到24万头,奶产业产值超过100亿元。新认定“三品一标”农产品25个。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行动,培育龙头企业20家,创建示范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各20家以上。办好“农业嘉年华”“农民丰收节”等活动,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园区50个、三产融合核心示范园区10个。
提高数字化深度赋能水平。坚持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方向,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市级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实施天云数据“东数西算”项目,培育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100家以上。建设“工业大脑”二期项目,完成100家企业智能化水平诊断,培育自治区级智能工厂3家、数字化车间3个,打造数字农业示范基地30家以上,持续壮大“互联网+”医疗健康、物流等新业态新模式。提升数据安全保护能力,探索建立数据确权、定价、交易等市场化机制,试点构建医疗服务等领域数据开发利用场景。力争数字经济总量达到700亿元。
提效推动园区改革发展。出台园区高质量发展意见,建立实行县区、园区、企业挂榜排名激励机制,完善跨区域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税收利益分成机制,推进县(市)区、园区一体化发展。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实行园区企业化管理。健全园区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推进工资总额核定、绩效奖励等制度改革。强化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双提升,工业类园区工业用地产出强度增长10%以上,功能性园区主营业务收入增长8%以上。启动实施项目攻坚三年行动,扎实开展“五比”活动,全面推行项目包抓责任制,强化项目用地用能用工等要素保障,确保全年完成投资650亿元以上。开展招商引资攻坚行动,突出产业链招商、专业招商、以商招商,每个产业引进龙头企业2家以上,力争引进500强企业3家,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10%以上。
(二)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坚持把大保护作为关键任务,精心谋划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主题宣传实践月”,推进绿色发展、绿色生活,坚决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
科学化防污治污。扎实推进中央、自治区生态环保督察交办问题整改。坚持“四尘同治”“五水共治”“六废联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臭氧污染源头管控,强化细颗粒物等多污染物协同治理,扩大城区和乡村清洁能源供热范围,争创国家清洁能源示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力争达到310天以上。实施银川黄河干流治理项目,压实河湖长制,持续推进河湖“清四乱”,完成城镇污水、工业废水入河排污口整治、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保持黄河银川段水质稳定II类进出。加强农业面源、涉重金属企业等污染治理,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
系统化节水增效。开展“四水四定”深度研究,制定实施管控方案。强化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控制。严格项目和用水“双限批”,强化计划用水与定额管理,抓好地下水开采管控、黄河干流取用水管理等专项整治,严格规范取用水行为。推进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加快现代化生态灌区建设,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推广高效冷却等工业节水工艺,推进节水型工业园区达标建设,单位GDP用水量下降4%。实施污水资源化利用项目,再生水综合利用率力争达到40%。
全域化保护修复。加快编制“一河一山”保护修复方案。研究制定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政策。持续打好新时代黄河保卫战,接续整治黄河滩地,实施典农河等水生态修复项目,恢复湿地5.3万亩。完善以拦洪库提标改造为重点的贺兰山防洪体系建设。加快实施贺兰山东麓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创建绿色矿山12个。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成营造林6.7万亩,草原生态修复2.5万亩。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巩固白芨滩治沙成果,抓好荒漠化防治和水土保持,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平方公里。
源头化减排降碳。严格落实“双碳”“双控”目标,完善能耗“双控”激励约束机制,制定碳达峰实施方案。推进绿能开发、绿氢生产、绿电应用,建设“绿电园区”试点,推进老旧风电场“以大代小”更新试点。加快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加快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新增绿色工厂2个,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48%。实施绿色交通一体化项目建设,更新新能源公交车600辆,建成充电桩290个以上。实施贺兰县、兴庆区整县(区)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支持灵武市加快打造新能源基地。
(三)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努力以改革增动力、以开放添活力、以环境强引力,增创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锻造一流创新生态。扎实推进“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建设,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产业研究院等研发机构,完善检验检测、创业孵化、信息服务等科技服务体系,帮助企业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落实好“揭榜挂帅”、科研经费“包干制”等机制,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实施重点科技攻关项目30个,努力突破“高强度铜合金制备”等领域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家、自治区“小巨人”企业2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搭建创新平台30家,“离岸飞地”平台落地转化项目20个以上。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10%以上。确保财政科技研发投入增长30%以上,全社会R&D投入增长17%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0%以上。打造银川人才政策“升级版”,组建高质量发展智库,出台设立人才专项基金等一揽子人才新政,引进培养高水平创新团队20个、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1500名,吸引在银创新创业大学生1万人以上。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主动融入陆海新通道和黄河流域“几字型”“十字型”现代交通网络,协调推进银川至太原、至郑州高铁、包银高铁、银百高速等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开通银川至广州西部快线班列。探索建立沿黄省会城市一体化发展机制。推动与宁东协同发展,推进“银川-石嘴山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协作发展,探索跨区域共建,形成产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配合推进G244线水洞沟至宁东段改造、宁东经上海庙至苏银产业园快速通道建设。加快临港铁路专用线建设。推动与农垦集团在葡萄酒、奶产业、草畜产业等领域深度合作。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承接落实好中央和自治区各项改革任务。深入推进用水权入场交易、建设用地使用权二级市场交易、排污权交易、山林地“三权分置”、碳排放配额交易等改革任务取得重要成果。以市场化方式推进生产要素配置改革。积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改革,抓好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国家试点。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动国企瘦体健身、提质增效。深化财税改革,优化市与辖区权责划分。统筹推进综合执法、医疗保障、统计等领域改革。
推动更高水平开放。配合推进河东机场改扩建四期。推进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开放平台建设。提升中欧班列运行效益,稳定运营国际卡车班列。加快建设运营综保区国际邮件、跨境电商海关综合监管中心,争取开通国际货运包机。启动实施公铁物流港铁路专用线项目,加快公铁物流园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封关运营。办好国际智慧城市峰会、第二届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等重大展会。深化国际友好城市合作。加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2亿美元以上。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便利化争先进位行动,着力在提升营商便利化和服务水平上下功夫,80%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50%事项“全程网办、全程掌办”。全面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常态化全覆盖。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市。坚定不移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上线运行惠企政策奖补“政企通”,加大清理拖欠民营企业账款力度,严格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着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强化中小微企业信贷支持,提高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比例,新增贷款超过350亿元,让企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专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