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12月30日 陈爱林)

2022年01月18日 16:32   来源:永州日报   

  二、未来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任务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永州发展迎来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湖南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大力开拓RCEP成员国、非洲国家等新兴市场,湘南建设中西部地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等系列重大机遇。我们要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进一步积累对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善于抢抓机遇,充分发挥自身文化优势、生态优势、农业优势、新能源资源优势和毗邻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前沿优势,着力补齐制造业和新型城镇化短板,坚持向南向海向外开放发展,奋力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以“永州之变”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贡献力量。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市第六次党代会部署要求,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锚定在全省版图中增加永州分量的目标,加快建设“三区两城”,着力构建“一核两轴三圈”,奋力建设现代化新永州。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实力更强劲,生态更优美,文化更繁荣,人民更幸福。到202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300亿元以上,财政总收入达到280亿元以上、非税占比稳定在30%以下,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5%以上,地表水全部达到Ⅱ类及以上水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

  1.不断做强经济基础,努力在湘南湘西区域经济发展中走在前列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推进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构建现代产业新格局。以产业比实力,以项目论英雄,以效益看高低。(1)推动制造业比重稳中有升。把牢企业、产业、产业链、产业生态四个着力点,做强大企业,培育小巨人,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到2026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5个百分点以上。实施产业发展“千百十”工程和“百十亿”工程,培育能源及材料、电子信息及装备制造、特色轻工、农林产品加工四个制造业千亿产业。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提升5个百分点以上。力争培育产值过100亿元企业2家、产值过50亿元企业2家、产值过10亿元企业15家、税收过亿元企业10家,新增首发上市企业5家以上,新增到湖南证监局辅导报备企业7家以上,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0家以上,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家以上。实施军民融合发展工程,推动军民融合产业深度发展。推动“五好”园区建设取得新突破,打造1个产值过500亿元的园区、3个产值过300亿元的园区,确保2个园区进入全省综合排名前30。园区单位面积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万元/亩,国家级园区亩均税收超过25万元,省级园区亩均税收超过15万元。永州经开区主要经济指标力争年均增长50%以上。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数字经济总量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以上。推动质量强市取得新进展。(2)推动湖南南部新能源基地建设。统一规划开发新能源项目,着力打造全省新能源强市、支柱型能源基地、“风光水火储”一体化能源产业基地。新增风电并网投产300万千瓦,新增光伏发电并网投产600万千瓦,新增电化学储能装机容量100万千瓦。推进江华湾水源、双牌天子山两个各12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项目。(3)推动现代农业集优成势。着力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农业品牌建设和社会化服务等工作,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打造蔬菜、柑橘、竹木、油茶、中药材五个百亿优势特色产业。新改扩建万亩基地10个、五千亩基地20个、千亩基地50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认定基地突破200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0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占全省的十分之一以上,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5000个、家庭农场7500个。“永州之野”、“湘江源”等品牌农产品年销售收入达到250亿元以上。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确保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安全。(4)推动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推动金融、物流、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旅游、商贸、康养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和文化生态旅游名城,实现国家5A级景区零突破,建设千亿文旅产业。引导金融活水精准流向实体经济、服务乡村振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实现增速、户数的“两增”目标,着力构建多层次金融体系,提升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提升金融业整体实力。加快建设现代化物流网络,努力打造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

  推进“六网”建设。充分发挥基础设施战略性、先导性作用,重点围绕“六网”实施一批重大项目。路网方面,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施综合交通“十大工程”,打造“米”字形铁路网,构建“井”字形高速网。水网方面,加快推进在建和规划的大型水利工程,及城市防洪、备用水源等项目,筑牢水安全网。电网方面,谋划国能永州电厂二期,夯实能源保障网。气网方面,推进天然气长输管线和市内支线建设,力争实现县县通。净网方面,加快推进城乡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项目,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光网方面,大力建设“大智移云”等新一代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

  推进科技创新。瞄准产业、技术、人才、平台四个制高点,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实施“七大计划”。运用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创新投入,推动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2%。建成国家级科技园区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5个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3%。新建科技创新平台60个以上。基本建成大湾区协同创新基地。推进永州农科园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支持中古生物技术联合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打造中国南方生物提取应用创新中心。

  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推动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升级,以县域强推动全市强。经济体量大的县市区,要做好升级文章,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经济体量小的县区,要做好特色文章,提高发展速度和均量。各县市区要加快形成“一主一特”产业格局。到2026年,冷水滩、祁阳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零陵、道县、宁远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50亿元,东安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亿元,蓝山、江华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新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0亿元,双牌、江永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30亿元。加快补齐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和民生短板。

  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迎难而上,越是艰险越向前,以注定是不平凡、注定会创造奇迹的“永州之变”,赢得区域经济发展竞争优势,为服务湖南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2.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上走在全省前列

  改革开放是永州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要纵深推进改革开放,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在高质量发展上干出一片新天地。

  建立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完成平台公司转型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切实降低融资成本。深化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市场配置改革,打造规范统一、共享共用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一流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打造全方位开放平台体系。加快建设永州国际陆港,打造“铁海联运”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永州铁路口岸,叠加保税、进出口交易等功能,打造重要的区域性大宗货物集散中心,实现“港联天下、商通全球”,形成区域开放竞争新优势。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完善湖南农副产品集中验放场功能,创建绿色农副产品检测中心,申报进境肉类水果指定监管场地,推动永州优势农产品走出去。面向“三类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全力把资本引进来。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和内联引资年均增长20%以上。积极开拓非洲市场,深耕东盟市场,推动外贸创新发展。以“大湾区旅游服务+永州旅游资源”联动开发精品旅游线路,实施“引客游永”工程,大湾区过夜游客人数年均增长12%以上。

  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开放引领,善于聆听时代的声音,坚持向南向海向外、引商引客引才,全力打造湖南对接大湾区的南大门、湖南出海的新通道,带领永州人民加速开启繁荣之门!

(责任编辑:宋雅静)

共(5)页 首 页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末 页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12月30日 陈爱林)

2022-01-18 16:32 来源:永州日报

  二、未来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任务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永州发展迎来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湖南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大力开拓RCEP成员国、非洲国家等新兴市场,湘南建设中西部地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等系列重大机遇。我们要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进一步积累对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善于抢抓机遇,充分发挥自身文化优势、生态优势、农业优势、新能源资源优势和毗邻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前沿优势,着力补齐制造业和新型城镇化短板,坚持向南向海向外开放发展,奋力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以“永州之变”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贡献力量。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市第六次党代会部署要求,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锚定在全省版图中增加永州分量的目标,加快建设“三区两城”,着力构建“一核两轴三圈”,奋力建设现代化新永州。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实力更强劲,生态更优美,文化更繁荣,人民更幸福。到202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300亿元以上,财政总收入达到280亿元以上、非税占比稳定在30%以下,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5%以上,地表水全部达到Ⅱ类及以上水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

  1.不断做强经济基础,努力在湘南湘西区域经济发展中走在前列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推进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构建现代产业新格局。以产业比实力,以项目论英雄,以效益看高低。(1)推动制造业比重稳中有升。把牢企业、产业、产业链、产业生态四个着力点,做强大企业,培育小巨人,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到2026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5个百分点以上。实施产业发展“千百十”工程和“百十亿”工程,培育能源及材料、电子信息及装备制造、特色轻工、农林产品加工四个制造业千亿产业。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提升5个百分点以上。力争培育产值过100亿元企业2家、产值过50亿元企业2家、产值过10亿元企业15家、税收过亿元企业10家,新增首发上市企业5家以上,新增到湖南证监局辅导报备企业7家以上,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0家以上,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家以上。实施军民融合发展工程,推动军民融合产业深度发展。推动“五好”园区建设取得新突破,打造1个产值过500亿元的园区、3个产值过300亿元的园区,确保2个园区进入全省综合排名前30。园区单位面积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万元/亩,国家级园区亩均税收超过25万元,省级园区亩均税收超过15万元。永州经开区主要经济指标力争年均增长50%以上。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数字经济总量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以上。推动质量强市取得新进展。(2)推动湖南南部新能源基地建设。统一规划开发新能源项目,着力打造全省新能源强市、支柱型能源基地、“风光水火储”一体化能源产业基地。新增风电并网投产300万千瓦,新增光伏发电并网投产600万千瓦,新增电化学储能装机容量100万千瓦。推进江华湾水源、双牌天子山两个各12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项目。(3)推动现代农业集优成势。着力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农业品牌建设和社会化服务等工作,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打造蔬菜、柑橘、竹木、油茶、中药材五个百亿优势特色产业。新改扩建万亩基地10个、五千亩基地20个、千亩基地50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认定基地突破200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0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占全省的十分之一以上,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5000个、家庭农场7500个。“永州之野”、“湘江源”等品牌农产品年销售收入达到250亿元以上。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确保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安全。(4)推动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推动金融、物流、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旅游、商贸、康养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和文化生态旅游名城,实现国家5A级景区零突破,建设千亿文旅产业。引导金融活水精准流向实体经济、服务乡村振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实现增速、户数的“两增”目标,着力构建多层次金融体系,提升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提升金融业整体实力。加快建设现代化物流网络,努力打造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

  推进“六网”建设。充分发挥基础设施战略性、先导性作用,重点围绕“六网”实施一批重大项目。路网方面,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施综合交通“十大工程”,打造“米”字形铁路网,构建“井”字形高速网。水网方面,加快推进在建和规划的大型水利工程,及城市防洪、备用水源等项目,筑牢水安全网。电网方面,谋划国能永州电厂二期,夯实能源保障网。气网方面,推进天然气长输管线和市内支线建设,力争实现县县通。净网方面,加快推进城乡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项目,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光网方面,大力建设“大智移云”等新一代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

  推进科技创新。瞄准产业、技术、人才、平台四个制高点,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实施“七大计划”。运用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创新投入,推动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2%。建成国家级科技园区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5个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3%。新建科技创新平台60个以上。基本建成大湾区协同创新基地。推进永州农科园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支持中古生物技术联合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打造中国南方生物提取应用创新中心。

  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推动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升级,以县域强推动全市强。经济体量大的县市区,要做好升级文章,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经济体量小的县区,要做好特色文章,提高发展速度和均量。各县市区要加快形成“一主一特”产业格局。到2026年,冷水滩、祁阳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零陵、道县、宁远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50亿元,东安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亿元,蓝山、江华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新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0亿元,双牌、江永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30亿元。加快补齐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和民生短板。

  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迎难而上,越是艰险越向前,以注定是不平凡、注定会创造奇迹的“永州之变”,赢得区域经济发展竞争优势,为服务湖南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2.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上走在全省前列

  改革开放是永州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要纵深推进改革开放,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在高质量发展上干出一片新天地。

  建立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完成平台公司转型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切实降低融资成本。深化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市场配置改革,打造规范统一、共享共用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一流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打造全方位开放平台体系。加快建设永州国际陆港,打造“铁海联运”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永州铁路口岸,叠加保税、进出口交易等功能,打造重要的区域性大宗货物集散中心,实现“港联天下、商通全球”,形成区域开放竞争新优势。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完善湖南农副产品集中验放场功能,创建绿色农副产品检测中心,申报进境肉类水果指定监管场地,推动永州优势农产品走出去。面向“三类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全力把资本引进来。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和内联引资年均增长20%以上。积极开拓非洲市场,深耕东盟市场,推动外贸创新发展。以“大湾区旅游服务+永州旅游资源”联动开发精品旅游线路,实施“引客游永”工程,大湾区过夜游客人数年均增长12%以上。

  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开放引领,善于聆听时代的声音,坚持向南向海向外、引商引客引才,全力打造湖南对接大湾区的南大门、湖南出海的新通道,带领永州人民加速开启繁荣之门!

(责任编辑:宋雅静)

查看余下全文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证140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