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12月30日 陈爱林)

2022年01月18日 16:32   来源:永州日报   

  3.全力守护好湘江源头,努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走在全国前列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坚持治污、增绿、降碳一体推进,精心打造“烟雨潇湘百里生态走廊”,倾力描绘“两江四湖”生态画卷,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建设全域美丽大花园。

  接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强化千吨万人、千人以上饮用水源地水源保护区整治,抓好湘江流域293个入河排污口整治和工业集聚区水污染治理。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确保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到2026年,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基本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全市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3%以上。持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纵深推进河湖林长制,全面落实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大力实施历史遗留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和绿色矿山建设。湿地保护率稳定在75%以上,存量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比例高于省定标准,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加快推动低碳绿色发展。全面启动碳达峰行动,努力建设碳中和先锋城市。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参与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储备一批符合绿色信贷要求的项目。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守护好永州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给子孙后代留下“欸乃一声山水绿”“九嶷山上白云飞”的美好家园!

  4.做强做优中心城区,努力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要按照“以人为本、合理布局、产城融合、制度创新”原则,加快补短板、创特色、提品质。

  加快零冷两区融城步伐。按照“一江两岸、南北联城、带状组团”发展思路,以“一江两岸烟雨潇湘百里生态走廊”为主轴,推进“十大片区”建设,实施“十大工程”项目,把中心城区规模做大、功能做强、品质做优,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的现代化城市。到2026年,零冷两区基本实现一体化,力争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1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00万,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达到35%,常住人口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万元以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努力创建国家公交都市。北部县市区和南部县区实现融合发展。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人口规模超20万人的县城达到4个,其中超30万人的1个。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县城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政公用、产业配套等设施提级扩能,每个县城打造一个以上特色商业街区、一个以上夜经济集聚区、一个以上市民文旅休闲消费集中区,提升县城功能品质和集聚力。完善小城镇功能配套,加快48个重点镇建设,打造10个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强镇,支持回龙圩做强做优柑橘品牌。统筹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向村覆盖、往户延伸。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加强耕地后备资源建设。加强数字乡村建设,实现快递进村全覆盖。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以上,生活污水治理率明显提升,所有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

  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城镇像花儿那样星状开放,在金色光芒间交替着绿叶。城市文脉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让永州这座千年古郡续写新时代的城市编年史!

  5.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努力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以提高办学水平为重点,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促进教育均衡化、优质化、特色化发展。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持续推进学位建设,新增城区公办幼儿园学位1.8万个。逐步提高生均公用经费。建立健全名师激励机制。支持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申报本科职业院校。以提升医疗能力为重点,提供全方位全周期高水平健康服务。加快形成“两主两副+”区域医疗格局,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乡”。市本级医疗机构新增2个国家级临床重点学科、5个省级省临床重点学科、8个市级省临床重点学科,县市区新增10个县级省临床重点学科。新增4个三级中医医院。创建中医药示范市。以满足群众需求为重点,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坚持守正创新,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舜文化、柳文化、理学文化、女书文化、瑶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好市文化艺术中心、市博物馆、市图书馆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分别新增2项、10项以上。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以扩面提标为重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促进托育服务健康发展。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让每一名困难群众都能得到及时救助。以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为重点,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推动职业技能培训提质增效,培塑“永州工匠”,把职业教育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开展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5万人次,完成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以上。以源头防范为重点,筑牢安全发展屏障。抓实安全生产,坚决杜绝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坚决遏制一般安全事故,坚决防范自然灾害导致人员伤亡,确保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持续下降,确保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妥善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完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积极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永州。

  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牢记初心使命,始终把老百姓的冷暖放在心头,努力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每当灯火阑珊时,640万永州儿女,每一位都有一盏灯火为她守候!

(责任编辑:宋雅静)

共(5)页 首 页 上一页  [3]  [4]  [5]  [6]  下一页  末 页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12月30日 陈爱林)

2022-01-18 16:32 来源:永州日报

  3.全力守护好湘江源头,努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走在全国前列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坚持治污、增绿、降碳一体推进,精心打造“烟雨潇湘百里生态走廊”,倾力描绘“两江四湖”生态画卷,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建设全域美丽大花园。

  接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强化千吨万人、千人以上饮用水源地水源保护区整治,抓好湘江流域293个入河排污口整治和工业集聚区水污染治理。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确保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到2026年,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基本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全市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3%以上。持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纵深推进河湖林长制,全面落实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大力实施历史遗留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和绿色矿山建设。湿地保护率稳定在75%以上,存量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比例高于省定标准,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加快推动低碳绿色发展。全面启动碳达峰行动,努力建设碳中和先锋城市。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参与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储备一批符合绿色信贷要求的项目。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守护好永州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给子孙后代留下“欸乃一声山水绿”“九嶷山上白云飞”的美好家园!

  4.做强做优中心城区,努力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要按照“以人为本、合理布局、产城融合、制度创新”原则,加快补短板、创特色、提品质。

  加快零冷两区融城步伐。按照“一江两岸、南北联城、带状组团”发展思路,以“一江两岸烟雨潇湘百里生态走廊”为主轴,推进“十大片区”建设,实施“十大工程”项目,把中心城区规模做大、功能做强、品质做优,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的现代化城市。到2026年,零冷两区基本实现一体化,力争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1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00万,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达到35%,常住人口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万元以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努力创建国家公交都市。北部县市区和南部县区实现融合发展。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人口规模超20万人的县城达到4个,其中超30万人的1个。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县城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政公用、产业配套等设施提级扩能,每个县城打造一个以上特色商业街区、一个以上夜经济集聚区、一个以上市民文旅休闲消费集中区,提升县城功能品质和集聚力。完善小城镇功能配套,加快48个重点镇建设,打造10个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强镇,支持回龙圩做强做优柑橘品牌。统筹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向村覆盖、往户延伸。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加强耕地后备资源建设。加强数字乡村建设,实现快递进村全覆盖。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以上,生活污水治理率明显提升,所有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

  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城镇像花儿那样星状开放,在金色光芒间交替着绿叶。城市文脉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让永州这座千年古郡续写新时代的城市编年史!

  5.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努力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以提高办学水平为重点,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促进教育均衡化、优质化、特色化发展。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持续推进学位建设,新增城区公办幼儿园学位1.8万个。逐步提高生均公用经费。建立健全名师激励机制。支持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申报本科职业院校。以提升医疗能力为重点,提供全方位全周期高水平健康服务。加快形成“两主两副+”区域医疗格局,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乡”。市本级医疗机构新增2个国家级临床重点学科、5个省级省临床重点学科、8个市级省临床重点学科,县市区新增10个县级省临床重点学科。新增4个三级中医医院。创建中医药示范市。以满足群众需求为重点,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坚持守正创新,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舜文化、柳文化、理学文化、女书文化、瑶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好市文化艺术中心、市博物馆、市图书馆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分别新增2项、10项以上。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以扩面提标为重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促进托育服务健康发展。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让每一名困难群众都能得到及时救助。以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为重点,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推动职业技能培训提质增效,培塑“永州工匠”,把职业教育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开展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5万人次,完成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以上。以源头防范为重点,筑牢安全发展屏障。抓实安全生产,坚决杜绝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坚决遏制一般安全事故,坚决防范自然灾害导致人员伤亡,确保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持续下降,确保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妥善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完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积极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永州。

  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牢记初心使命,始终把老百姓的冷暖放在心头,努力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每当灯火阑珊时,640万永州儿女,每一位都有一盏灯火为她守候!

(责任编辑:宋雅静)

查看余下全文
上一页  [3]  [4]  [5]  [6]  下一页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证140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