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1月23日 奇·达楞太)

2025-02-17 13:42 来源:通辽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宋雅静)

通辽市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1月23日 奇·达楞太)

2025年02月17日 13:42   来源:通辽日报   

  ——2025年1月23日在通辽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市长 奇·达楞太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4年工作回顾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一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市各族人民,聚焦办好“两件大事”、抓好“六个工程”,主动作为、承压奋进,较好完成了市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现代化通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年来,我们积极应对多重困难挑战,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面对大宗农畜产品和工业品价格下跌、房地产市场低迷等不利影响,强化调度不松劲,全力以赴稳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达到1686亿元。政策落地工程成效明显,争取到位上级预算内项目资金和国债资金超200亿元,创历年新高。签约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609个,到位资金39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8%,连续三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5%,全区排名上升4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6%,增速居全区前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1%,创7年来最好水平。

  一年来,我们锻长板补短板扬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建高标准农田313万亩,实施玉米单产提升602万亩、农业社会化服务858万亩,粮食总产194.1亿斤,刷新全国粮食主产区玉米大面积单产纪录。引进肉牛加工销售类项目37个,肉牛出栏量、交易量、屠宰加工量分别增长8.9%、20.9%和44.1%,“通辽牛肉”品牌价值达到271.6亿元,成功承办第十七届全国牛业发展大会。扎铝二期、龙马储能装备等234个工业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梅花50万吨味精、中化学乙二醇等105个项目建成投产,玉米合成生物产业实现由中间体、原料药到成品药突破,高端铝产品吨铝附加值首次突破万元。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0户,中建材通辽公司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联晟新能源、梅花生物获评自治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实施服务业重点项目186个,新增规上限上市场主体156家、增长22.5%。科左中旗、奈曼旗入选自治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试点县,霍林郭勒市获批自治区级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全市贷款余额突破1700亿元,民营企业、普惠型小微企业、科技金融贷款分别增长32.5%、27.8%和25.2%。悦来河文化旅游休闲街区火热开街,全市接待国内游客、游客总花费分别增长20.2%和24.5%,“悦来通辽”文旅品牌扩圈升温。

  一年来,我们坚持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跨越追赶动能不断积蓄。新一轮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农村牧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国家和自治区级改革试点有序推进,“府院联动”“8分钟法律服务圈”等9个案例获评全国典型,“体检式监管、服务型执法”、医保DIP支付“五维一体”综合管理等经验做法在全区全国推广。实施科技“突围”工程重点项目及关键攻关项目49个,电化学储能等多个点位取得突破,蒙药传统制剂二次开发重点实验室获批,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实现“破零”,净增科技型企业73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亿元。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突破年行动,培育国家和自治区级创新亮点118项,推出12个本地特色“一件事”,办理“高效办成一件事”7.4万件,办理时限、办事环节分别压减48.7%和67.3%,979个高频事项实现“掌上办”,12345热线“四率”均达到95%以上,获评“2024惠企利民最佳实践城市”“2024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最佳城市”。诚信建设工程见行见效,城市信用监测排名跻身全国百强。扎实推进自贸区创建工程,通辽保税物流中心正式获批,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实现“一单制”“一箱制”,新增实际经营外资企业17家、有进出口实绩企业20家,外资外贸实现“双增长”。

  一年来,我们扎实推进“美丽通辽”建设,绿色发展基础更加牢固。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深入推进,综合治沙410万亩,超额完成一体化工程治沙任务。西辽河干流实现26年来最长过流。中央和自治区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有效整改,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土壤环境质量均稳定达标。入选全球“自然城市”。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新能源装机1410万千瓦、占比超过60%,储能规模达到88万千瓦。制定实施全国首个铝行业绿色铝碳足迹评价标准,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2个,完成首期碳汇交易,提前一年达到“十四五”节能降耗控制目标。

  一年来,我们强化龙头牵引融合发展,城乡面貌又有新改善。推进中心城区高质量发展行动,实施霍林河大街排水管网改造等市政基础设施提升项目75个,投资额为过去四年总和。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34个、2万余户,筹建保障性住房3941套,新建公共充电车位667个。城市管理智能应用场景逐步拓展,“AI”通辽APP上线应用。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项目353个,建设供水保障工程112处,改造农村牧区危房566户、户厕1.5万个,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125个。落地京蒙协作项目73个,帮扶1.1万人就业增收,实现23亿元农副产品进首都、增长6.4倍。引绰济辽二期工程主体完工,大广高速与高铁站快速路互通工程建成通车,新建改造农村电网765公里,新增5G基站1211个,成功创建国家“千兆城市”。

  一年来,我们用情用力增进民生福祉,民生保障更有“温度”。20项民生实事全部兑现,全市70%的财政支出投向民生领域。城镇新增就业1.58万人,农牧民转移就业43.57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8%和6.7%。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59所,新增学位园位4320个,招聘补充教师809人,学前教育普惠率提高6个百分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实现“两个全覆盖”,入选全区首批市域产教融合体试点盟市。组建城市医疗集团2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7个,入选自治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示范城市,获批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开展文化惠民活动2700多场,创作“北疆文化”主题文艺作品200余件,《彩云飘落的地方》获“戏剧中国”最佳剧本。新增公益性百姓健身房3个、健身路径30套,面向社会免费开放75所学校体育场馆,成功承办全国老年人网球锦标赛、第六届中俄蒙国际老年人运动会。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5.9个百分点。启动城乡居民医保门诊统筹,受益群众391万人次,三重医疗保障为困难群众减轻医疗费用7.1亿元。建设苏木乡镇区域养老中心22个、村级养老服务站478个,完成适老化改造1261户,首批40辆适老化公交车投入运营。每千人口托位数增加到4.5个,乡镇街道托育服务实现全覆盖,入选中央财政支持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城市。“温暖工程”60个年度项目全部竣工,改造换热站378座、管网612公里,371个小区、12.5万户居民供热质量得到改善。

  一年来,我们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社会和谐稳定大局持续巩固。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连续5年“双下降”。市本级和3个旗县实现债务风险降级,恒大、碧桂园“保交楼”项目按期交房,全市银行机构不良贷款率降至历年最低。建成行政争议化解中心,推行信访代办制,强化矛盾纠纷联排共处,化解疑难复杂信访案件816件。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重拳打击电诈犯罪,群众安全感持续提升。深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培育“石榴籽”品牌73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位67个。国防动员、退役军人、双拥共建工作扎实开展,外事侨务、统计调查、广播电视、史志档案、机关事务、地震、气象、供销、邮政、海关等工作取得新进步,老龄、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工会、科协、慈善、红十字、志愿服务、关心下一代等事业实现新发展。

  一年来,我们紧跟现代化建设需要,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坚持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市委决策部署。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市政协和社会各界通报情况67次,办复人大代表建议130件、政协委员提案317件。充分发挥审计常态化“经济体检”作用,完成审计项目204个,推动整改917项,市审计局获评“全国审计机关先进集体”。一体推进党纪学习教育、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认真整改各类监督检查发现问题,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持续纠治“三多三少三慢”作风问题,政府公信力、执行力不断增强。

  各位代表,回望过去一年,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通辽各项事业的发展进步,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是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攻坚克难、拼搏奋斗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通辽建设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尚需稳固,部分指标增长不及预期。产业支撑依然不强,农牧业增产不增效,工业产能释放不足,服务业拉动作用减弱,部分行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速下滑,消费弱、出口小,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有限。群众就业增收压力加大,教育、医疗、托育等公共服务与群众期盼还有差距。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安全生产、房地产、金融等领域风险防范面临新考验。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产业转型升级相对缓慢、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乏力、社会消费潜力挖掘不够、财政保障能力不足等客观因素,更有部分政府系统干部抓机遇、谋发展、解难题的意识不强、能力不足,工作“慢粗虚”等主观原因。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