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阅更多2016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1月13日在宣城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
市长 韩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5年及“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跨上新台阶
刚刚过去的一年,全市上下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决策部署,坚持“11331”发展思路和“好为标准、快字当先”工作导向,全力推进“六年并进、六城同创”,主动作为,攻坚克难,较好地完成了市三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新常态下的新发展。
初步测算,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71.6亿元,同比增长8.2%。财政收入188.9亿元,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1283.4亿元,增长1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2.5亿元,增长12.6%。进出口总额18.5亿美元,增长9.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700元,增长9%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00元,增长10%左右。
(一)全力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夯实稳定增长基础。着力创新服务方法。全面落实稳增长政策措施,强化经济工作督导和运行调度,开展“助企解困”行动和“精准帮扶”活动。设立市中小企业应急转贷周转资金,开展应急转贷服务144次,解决企业调头资金9.1亿元。坚持和完善市投融资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设立首期5亿元的产业投资母基金,同步设立三支子基金。建立PPP滚动项目库,首批2个PPP项目签约。旌德成功实施全国首个“担保+PPP”模式项目。着力畅通金融血脉。大力推进“4321”风险分担机制,开展银政担创新合作业务426笔、18.4亿元;“税融通”贷款发放18笔、0.8亿元。实施企业上市“翱翔计划”,3家企业A股首发上市,7家企业“新三板”挂牌,24家企业在地方性场外市场挂牌。市国投公司新增融资到位资金70.7亿元。全社会融资总量130多亿元,其中直接融资30.7亿元。着力扩大有效投入。398个列入省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66亿元。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和省补助资金13.1亿元、专项建设基金13.3亿元。谋划储备“十三五”亿元以上项目2268个,计划投资8831亿元。强化项目建设保障。清理“三类”土地1.32万亩,清理处置率达90%,居全省前列。开展市区集中征迁拆违行动,征地2452亩,征迁950户、19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设3.3万平方米。
(二)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在全省率先出台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方案,276个项目列入省“调转促”重点项目库。工业经济实现新突破。汽车和装备制造、食品医药、新材料三大产业产值占比达47%,提高5.2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压延、钢材和水泥三大传统行业占比降至10.9%,下降1.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6%。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2%以上,居全省第6位。宁国经开区核心基础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入选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实施“双百”工业重点项目,项目新开工率、投产率达100%。司尔特年产90万吨新型复合肥和25万吨硫铁矿制酸项目、海螺年产160万吨水泥粉磨系统项目开工建设。新增规模工业企业206户,居全省第4位。规模工业企业利润居全省第5位。获得全省首个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示范市称号。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户,新认定省级工业设计中心3家、企业技术中心6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安徽宏宇竹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我市科技成果30年后再次跻身国家奖行列。宁国成为全省唯一跻身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的县级市。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件、省著名商标59件、安徽名牌产品13个。文化旅游产业加快提升。全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12%;游客接待量突破2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增长18%。中国宣纸博物馆建成并对外开放。胡开文墨业公司入选第六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8家企业入选安徽民营文化企业100强。良才墨业“御制铭园图”套墨获巴黎首届国际艺术博览会金奖。宁国获评美丽中国十大最美城镇。泾县成为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4家景区通过4A级景区景观质量评估。完成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申报。在全省率先启动研学旅行基地建设,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入选全省首批十大研学旅行基地。成功举办第七届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三月三敬亭山民俗风情月、第四届宁国山核桃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开展“《百家讲坛》名家评宣城”系列活动。敬亭山旅游度假区建设加快,韩愈文化园、敬亭诗径、太白独坐楼建成开放。谢朓楼修复完成,广教寺双塔塔院山门复建工程完工。敬亭湖宾馆建成开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出台促进健康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编制健康养老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方案。爱晚工程·国家养老示范基地等项目加快推进。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产业,实施7个省级市场体系建设项目,稳步推进宁国、广德农产品流通试点县建设。加快电子商务发展,5个县电商发展指数跻身全省县域十强。绩溪成功搭建“上街去”区域性第三方电商平台;宁国成立全省首个农村淘宝项目服务中心,淘宝特色中国·绩溪馆和1号店特产中国·广德馆相继成功上线。现代农业稳步推进。粮食总产128.7万吨,增长5.2%。新增耕地流转面积11万亩,流转率达42%。郎溪获批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国首批家庭农场监测县。宣州洪林农业科技园区成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69个、家庭农场979个。农产品加工产值650亿元,增长12%。在全省率先建成市县生猪定点屠宰在线监控平台,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建成运行。宣州成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试点县。实施特色林业产业三年发展规划,新增国家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2家,林业总产值420亿元左右。推进“放心粮油”和“主食厨房”工程建设,认定示范店、经销点和示范企业48家。完成危仓老库维修改造任务。
(三)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发展活力动力。重点改革有力推进。年度74项改革重点任务全面完成。政府权责清单和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全面实施,市级政府权力清单运行平台试运行;行政审批项目减少到98项,审批环节进一步压缩,政务服务提速提效明显。“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实现县市区全覆盖,新增民营企业4929户、个体工商户1.95万户。
完成不动产统一登记职能整合和机构设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进展顺利,8个试点村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宣州区被确定为全国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县。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落户政策,发放居住证1.1万张。启动宣州区社区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实施市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招商合作全面深化。坚持领导带头,量化领导干部外出招商、推进项目落地的时间和任务。围绕重点区域、重点目标,广泛开展投资合作推介活动;突出产业招商,探索市场化招商,加强与央企、知名民企对接,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94个,中兴新材料、北斗应用、晶科光伏、中粮肉食产业链基地等一批项目签约。亿元以上项目实际到位省外资金730亿元,增长21.8%,总量居全省第3位。外向型经济平稳发展。宣城海关、国检监管查验场所投入运营,宣城“无水港”项目获省政府批准,广德开通全省首个县域报关点。新增进出口企业100家、进出口额1000万美元以上企业28家。实际利用外资7.96亿美元,增长15.4%,增幅居全省第1位。实际对外投资首次突破1亿美元,居全省第3位。
(四)加强中心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出台进一步加快皖苏浙交汇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夯实中心城区产业基础。强化市区一体发展,集聚发展合力。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狠抓工业和项目两个重点,新签项目81个,竣工投产工业项目20个,亿元以上项目实际到位省外资金43.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8195万美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2亿元,世行项目“八路一桥一厂”工程加快推进。宣城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新塘羽绒产业园新落户企业25户。旅游商品博览城一期、联邦物流大市场一期建成运营。宣州区坚持强工富区,重点推进“两区四园”建设,新签项目190个,新建、续建重点项目211个。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报省待批,开展了环南漪湖地区概念性总体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等编制工作,编制完成城市水系等7项专项规划。续建和新建中心城区城建项目167个,完成投资121.1亿元,其中城市基础设施投资58.6亿元。体育馆投入使用,图书馆、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国防动员训练基地建成交付,规划馆、博物馆正在布展。向阳大道一、二标段和陵阳路一期等建成通车,宣水路、有容路、花园路3条“断头路”相继打通。建成明镜湖公园、泥河景观带、清溪河景观带等7个公园和12处街头游园,九曲公园基本建成,植物园建设加快推进。实施陵阳路、宝城路等11条道路绿化提升。巩固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成果,实施消防安全专项整治,新建城市消防站4座。完成市区4条主要道路和2个出入口沿街建筑立面整治。关庙水库主体工程、敬亭圩除险加固等工程完成。宣城历史上单项投资规模最大的准东—华东(皖南)±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古泉换流站项目正式落地,500千伏广德智能变电站等11项重大电网工程顺利投运。率先建成“全光网市”,城镇实现光网全覆盖,农村覆盖率超过90%。加快美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112个省级中心村建设,继续开展“三线四边”环境治理,农村垃圾处理常态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在全省率先通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省级验收。旌德成为全省首批美好乡村建设整县推进试点县。强力推进交通建设会战。完成交通建设投资81亿元。宣南铜、宁千高速公路和宣泾路、G205泾南段等一级公路建成通车,宣狸、溧广高速公路和S214郎溪段等项目加快推进,宁绩高速鸿门互通、水阳江航道综合整治和宣州综合码头等项目开工建设,完成公路路面改善260公里,建成村村通延伸工程270公里。有效推进“六城同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基础年”各项任务圆满完成。创成国家森林城市、全省首个中华诗词之市和省级卫生城市。入选全国第二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通过验收,国家园林城市即将授牌。泾县顺利通过国家生态县考核验收,广德、旌德通过技术评估。国家生态市创建全部达标,环保模范城市创建进入迎检。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大气污染防治目标完成进度居全省第2位。城市知名度、美誉度空前提升。圆满承办我市有史以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全国2015森林城市建设座谈会。第七届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综合成效创历届之最,皖南示范区7市首次联手参加。成功举办首届综合性竞技体育运动会,承办全国山地自行车冠军赛等重大赛事。城市形象片《美在宣城》喜获2015美国亚特兰大短片节“聚光灯短片大奖”。电视剧《文房四宝》在安徽卫视播出。在美国米尔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最佳表现城市榜单、上海三家社会机构评选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和人民日报社开展的地市治理能力测评排名中,我市均居安徽第2位。
(五)切实保障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民生保障稳步提升。投入资金36.6亿元,完成33项民生工程和市政府10件民生实事。新增城镇就业4.6万人,登记失业率3.23%。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84%,为全省最高。强化社会救助,城乡特困人员实现应保尽保,启动市救助站和市精神病人福利机构建设。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进展顺利。新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13970套,基本建成15178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4600户。全面推进精准扶贫,预计减少贫困人口2.6万人。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出台柔性引进市外人才办法,共引进紧缺高层次人才59人、人才团队7个,入选省“115”产业创新团队2个。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2所。261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全部完成。实施基础教育信息化三年建设计划,中小学宽带接入率、校园网建成率均达100%。绩溪、旌德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省级评估。普通高考本科总达线率、一本达线率分别提高到62.5%和24.8%,进入全省领先行列。职业教育办学质量不断提升,职业技能大赛总成绩居全省第4位,对口升学考试录取人数和录取率位居全省第一。巩固完善基层医改和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实施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计划生育工作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单独两孩”政策平稳实施。106个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完成254个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任务,农村公益电影放映8000多场、送戏进村704场,更新农家书屋图书8万余册。中国书法城、中国摄影之乡申创工作有序推进。宁国创成国家级摄影创作基地。宣州、泾县、绩溪、旌德获批皖南(县域)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深入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商联、外事侨务、对台、民族宗教、档案、地方志、防震减灾、机关事务等工作得到加强,全面完成妇女儿童“两个规划”中期重点目标任务,工会、共青团、老龄、残疾人、慈善福利和红十字事业进一步发展。社会治理得到加强。建成市政务云计算中心,市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试运行。完成社区换届工作。开展机关集中学法月活动,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全面完成“六五”普法目标任务。推进信访制度改革,实行信访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深化领导干部开门接访制度,全力化解信访积案,信访形势持续向好。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3.9%和4.6%,未发生较大及以上事故。全力争创食品药品安全城市,泾县、广德成功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加强反恐应急处突能力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政法机关和政法队伍执法工作满意度均居全省第一。圆满完成征兵任务和退役士兵安置工作,国防动员、国防教育、人民防空工作进一步加强。
(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升履职尽责能力。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委“三十条”规定,扎实开展查处群众身边“四风”和腐败问题专项工作。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启动地方政府规章立项工作。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落实市政府负责同志领衔办理制度,办理人代会议案2件、人大代表建议80件、政协提案(建议)205件。完善百姓热线、百姓问政等工作机制,督促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深化预算执行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加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审计节约资金5.4亿元。对市直91个单位“三公”经费、津补贴发放等开展专项审计核查。规范和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强化公共资金管理,实施市直单位实有资金账户财政统管。深化市区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改革。实行“一单清”和工作落实登记积分制度,出台对庸政懒政怠政行为问责暂行办法,强化对决策部署落实的督查问责,促进政令畅通。
各位代表!2015年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标志着“十二五”发展的圆满收官。回望过去的五年,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全市上下咬定目标、沉着应对,抢抓机遇、开拓奋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过去五年,是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的五年。主要指标基本实现“五个翻番、一个高于、一个同步、一个确保”的规划目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1000亿元,是2010年的1.85倍,在全省前进两个位次;服务业增加值是2010年的1.88倍;财政收入是2010年的2.2倍;规模工业增加值是2010年的1.56倍;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848亿元,年均增长21%。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居全省第5位,年均增长12.5%和13.5%,分别高于生产总值增幅1.5个和2.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连续5年保持全省前3位。“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
过去五年,是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五年。三次产业结构由16.8∶47.2∶36调整为13∶50.5∶36.5。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化率由2010年38.4%提高到44.5%。新增规模工业企业788户,总数达1389户,居全省第5位。实现规模工业企业利润和民营企业税收“两个百亿”突破。中鼎集团成为全市首个营业收入超百亿企业,并入围全国民营企业500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比2010年提高15和14个百分点。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166家,建立省级以上创新平台95个。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46%,以年均增长1.46%的能耗支撑了规模工业年均15%的发展速度。文化旅游产业加速发展。启动实施文化旅游产业“八大工程”三年行动计划,新增4A级以上景区8家,龙川景区创成5A景区,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个、示范点4个、精品线路1条。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6%和18%,文化产业发展指标连续两年位列全省第3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达4.2%。城市商业品质提升,国购广场、星隆国际广场等一批大型城市综合体和商业项目建成开业。县域电商发展居全省前列,绩溪、广德被商务部列为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创成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2个、省级3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个、省级5个,农产品加工产值是2010年的2.5倍。
过去五年,是项目建设提质提效、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的五年。列入省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开工率、竣工率和投资完成率连续五年位居全省前列。城镇化率达51.1%,较“十一五”末提高7.8个百分点。中心城区累计完成城建投资665.9亿元,其中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建设投资308.5亿元。建成区面积扩展到55平方公里。交通建设会战取得突破性进展,完成投资310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5倍。新增高速公路220公里,是“十一五”末的2倍多,进入全省前四位;建成一级公路275公里,改善路面1100公里以上,建成村村通延伸工程1200公里以上,公路路况水平由全省落后跃居第2位。完成芜申运河宣城段整治和定埠港区工程,新增三级航道10公里。完成铁路建设投资93.2亿元,合福高铁开通运营,皖赣铁路芜宣段扩能改造、杭黄铁路、商合杭铁路开工建设。完成水利建设投资66.2亿元,水阳江开卡工程顺利完工,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水平和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显著增强。完成电网基建投资37.7亿元,投产110千伏以上线路、变电容量较“十一五”时期增长2倍多。
过去五年,是重点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深入推进的五年。扎实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开展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和经济发达镇改革试点。有序推进“营改增”试点,兑现补贴6.8亿元。民营经济迅速发展,新增民营企业1.75万户、个体工商户7.6万户,民营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由2010年65%升至71%,居全省第1位。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宣城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开关开检。成功加入南京都市圈。对外贸易额比“十一五”时期增长3.3倍。招商合作成效显著,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380个,实际到位省外资金2820亿元,位居全省前列。实际利用外资28亿美元,是“十一五”时期的4倍。
过去五年,是城市创建喜讯不断、品牌影响力逐步彰显的五年。成功创成省级文明城市,并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提名。在全省率先启动创建国家生态市,创成全省首个省级生态市。环境保护工作连续四年保持全省先进行列。顺利通过“中国文房四宝之乡”复评并更名为“中国文房四宝之城”,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被评为“美丽中国·最具品牌价值文化艺术节”。实施森林增长工程,新造林75万亩,新建绿色长廊442.7公里,森林覆盖率达58.03%,比“十一五”末提高近3个百分点。全力推进中心城区“一山一湖三河十园”和街头游园建设,新增绿化面积778.6公顷。城市绿地率达36.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5平方米。城市精细化、数字化、科学化管理进一步加强,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山青水秀、山水相依的城市风貌进一步彰显,市容市貌和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社会各界对宣城的认同感、赞誉度有新提升,宣城的影响力逐步扩大。
过去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的五年。财政累计投入民生工程资金141.7亿元。五年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城乡居民社会保险连年超额完成省定任务,城乡低保标准、农村五保标准比2010年分别提高69.4%、121.8%和110%。新增社会办养老福利机构15所,新改扩建农村敬老院93所、公办社会(儿童)福利院7所。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7.75万套。改造农村危房6.7万户,解决农村96.2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新建公办幼儿园97所,新增学位15520个。持续推进中心城区学校建设,新改扩建中小学校17所,新增学位16450个,大班额现象得到缓解。合工大宣城校区开学并实现满建制办学。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服务网络。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27个村成为省级农民文化乐园试点村。参加省十三运会成绩上升四个位次,取得历史性突破。公共文化场馆等级率和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均居全省第3位。法治宣城、平安宣城建设不断加强,市政府连续四年被省政府评为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政法机关和政法队伍执法工作满意度连续五年位居全省前列。
各位代表!五年的砥砺奋进,五年的辉煌成就,奠定了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实基础,开启了宣城加速崛起的崭新局面。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离退休老同志,向驻宣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宣城建设的中央、省驻宣单位,向在我市创业奋战的投资者、建设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前进道路上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中心城市规模不大、实力不强、质量不高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观,竞争发展压力大,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任重道远。二是经济结构不优,产业层次不高,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薄弱;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大多缺乏核心技术和有效应对市场风险能力。三是重大项目、创新性项目、竞争力强的项目少,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多为异地扩能项目,支撑加快发展的动力不足。四是财政收支压力加大,潜在金融风险隐患增多;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供求不均衡,一些新的因素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同时,少数部门服务不到位、监管不到位,个别干部负责担当、主动作为意识不强,“四风”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对此,我们将持续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加力加快解决。